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是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和最高权威。我国已经有了一部好的宪法,但是在国家和社会实际生活中,尚未真正树立起宪法权威。小法冲击大法、规章冲击法规、法规冲击法律的现象较多。因此,建立法治国家的当务之急是整顿宪法秩序,不断提高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把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多种问题提高到宪法原则上来认识和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民的宪法权利得到法律保障,使政府权力受到法律制约。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2.
冯玥 《学习月刊》2023,(12):17-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国家治理践行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政治文明新形态,不仅需要在法律规则中予以确认和规范,也需要在立法活动中予以贯彻和彰显。近年来,武汉市在地方立法的主体、内容、程序、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与完善,探索出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建设法治城市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王春梅 《世纪桥》2012,(15):61-62
在常态社会下,强大的公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的情形时有发生,在非常态的紧急状态下更易出现如此情形,此时公民的权利就异常脆弱。这种紧急权力如不能得到宪法和法律的理性规制,将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因此,研究紧急状态下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谢定平  赵永 《世纪桥》2013,(3):50-51
实施宪政对现代国家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宪政的本质在于用法律限制民主,宪政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当代中国以民主和法治为基本走向的现代化政治发展中,宪政国家的标志是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用人民赋予的行政权力,严格履行职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维护公民和社会主体的利益;因此,在宪政维度下政府必须找准自己诚信政府、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5.
田侠 《唯实》2012,(12):72-78
彭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在长期领导我国立法实践工作中形成了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立法思想。彭真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深刻认识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的关键性和迫切性,明确指出立法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调查研究;要树立宪法法律权威,理顺党的领导与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彭真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重要立法思想仍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宪法和普通法律,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制定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宪法和普通法律各自的特征又决定了它们有着严格的区别,这种区别使得宪法和普通法律产生了以下三种关系: (一)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在宪法中规定了国家的一些根本制度和人们必须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的结构形式;公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有效的社会控制和治理,是通过公共组织实现的。代表公民权利行使的社会团体应当以维护公民权益为已任,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手中的权力,改变依靠人治来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的习惯做法。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法治的前提是公权力受到规范和约束,依法治国以依法治权为逻辑起点,在依法治权中实现依法治国,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约束权力,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  相似文献   

8.
一、法制是权力监督的基础和保证权力监督是指在国家权力的运行过程中,为确保国家权力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运作,而由权力监督机关和社会组织与社会及个体对其进行监视、督察、调控和纠偏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基础是法制。在现代社会,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国家政治都是在法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国家权力也是在法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国家政权的各种机构和公职人员的权力、职责也都是法律赋予的,公职人员的权力行为规范也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也就是说权自法出,法在权之上,国家机关应在法律的权威之下运用权力,国家公职人员应依  相似文献   

9.
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的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 ,它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行政权是行政法的核心 ,是行政法治的关键。鉴于法治是“在法律规束住了国家权力和政府后而使权利在人和人之间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1] ,因此 ,规束行政权无疑  相似文献   

10.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宪法保障,(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宪法确认宪法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大法,确认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一规定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宪法依据,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法治保障得以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杜赫 《世纪桥》2007,(10):72-73
国家的任何剥夺性权力都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以保障公民个人的自由。自由主义逻辑为国家征税权提供的法理基础不具备充分的一贯性,也不符合真实的生活经验。从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为国家征税权提出政治基础而非自由法治国原则下的法理基础,国家征税权的唯一基础是国家存在,但这项权力并非绝对,而是由宪法加以限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权力这一法律范畴入手,揭示法律权力与习惯权力的二元存在是人类社会进入法律社会后的必然社会现象,而以习惯权力为主要存在方式的社会权力,其存在具有必然性。在法治社会中,社会权力通过人民的斗争,通过立法的形式确认,逐渐从习惯权力向法律权力转化,与国家权力之间形成制约和共同治理社会的良性制衡关系,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权力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法治社会是一种以宪法和法律为至高权威来管理的社会。它通过对公共权力的授予和控制,实现对公民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保障。在人民主权原则之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立法(制宪)等方式,将权力授予国家机关,目的是让它们运用国家机器,更好地、更为有效地保障公民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法治社会应当特别关注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在现代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和人权理论中,通常把他们称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  相似文献   

14.
地方立法权的明细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我国目前关于地方立法权限的相关规定还较为模糊,严重制约着地方立法的健康发展,有必要通过宪法和相关法律对中央和地方、各地方立法主体、立法法规定的“不抵触”原则作出明确和细化。  相似文献   

15.
人大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是我国权力监督的最基础和最高层次的监督。在党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的时代条件下,认真探索和完善人大的法律监督渠道,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既要通过立法、任免、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也要通过占有足够的信息资源等渠道,切实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作用,这是我们应当努力实践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依法行政作为一个原则,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政府行政必须遵循法治原则,在法律之下进行.作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不仅是现代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更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在我国大约有80%以上的法律和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执法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依法行政也根本谈不上依法治国.现阶段的中国,尚处于一个行政权过于庞大的转轨时期,立法、司法两头过小的状态还不可能在一时得到合理的改观.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已载入我国宪法,这是我国政治运行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反腐倡廉的一条根本战略方针。依法治国,概括地讲,就是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依法治国既要求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更要求政府和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各项社会事务。腐败的实质是利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进行钱权交易。公职人员能够随意行使职权的外部环境,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走依法治国之路,实现现代法治,必然要求把国家权…  相似文献   

18.
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中央立法中对于开发区管委会的法律地位未有明确的规定,管委会在前述法律规范中至今仍然缺席,只是在国务院的部门规章中才偶有出席。而对管委会的法律地位有较为清晰的勾勒则归功于地方立法,尤其是地方性法规功不可没。但由于关涉一个国家的宪政体制,仅凭地方立法的规范则必然勉为其难,且定会导致管委会的合法性危机的不断显现,并严重影响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推进和法治政府的实现,唯有对管委会合法性危机’及时作出法理性回应,其合法性危机才能最终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19.
<正>"法治"区别于"人治",是现代法治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法治建设是指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其中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是这一制度的具体表现,也是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途径。在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司法责任制作为司法改革的重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近20年的依法治国实践,我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焦洪昌  王放 《当代贵州》2014,(36):58-59
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法的核心是宪法,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宪治国,宪法是法上之法,是母法。强调依宪治国就是要按照宪法规定的立法程序和宪法的基本精神原则、具体条文去立法。"法治三老"之一,著名法学家郭道晖曾言,定一个宪法日是好的,但绝不能只搞这一个形式。要树立宪法的权威,一是教育干部尊重宪法,提高干部的宪法意识;二是纠正违宪行为,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