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俄罗斯国内外围绕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民主问题产生广泛争议。争论焦点在于俄的民主模式、进程和发展趋势。俄罗斯已经具备了民主的基本要素,但尚不是发达的民主。俄罗斯发展民主的历史尽管很短,但其成就值得充分肯定。俄罗斯不太可能回归到专制制度,而更可能在民主框架内发展。无论将俄罗斯民主冠以何种名称,都是普京正在引导俄罗斯探索的一条独特的、有本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 相似文献
2.
以普京2005年国情咨文为标志,俄罗斯提出了主权民主思想。当前,主权民主思想对于俄罗斯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超出了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反映了俄罗斯联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状态。本文论述了俄罗斯主权民主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形成基础、发展过程、政治内涵、政治影响及其政治前景。 相似文献
3.
4.
民主的倒退?--普京与新一轮俄罗斯国家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京新一轮政治改革措施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条,是改变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直接选举制度.反对者认为,普京的改革是从联邦制向极权制过渡,无疑是政治自杀.赞同者认为,普京的改革是符合加强联邦中央政权的总方针的,与民主毫无关联.普京新一轮政治改革引起了美国和欧盟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主权民主"是俄罗斯从当今国际政治现实及俄国内政治需要出发而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普京的治国理念与政治哲学,折射出俄罗斯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但在俄国内,对"主权民主"的科学性、合法性及其价值定位,都还存在着争议。"主权民主"反映了俄罗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政治现实,但它毕竟是一种过渡性政治形式。从长远看,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仍将以民主为导向逐步健全与完善。作为一种理论,"主权民主"上升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可能性不大。俄罗斯主权民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如何,有待世人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20世纪里,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一直处于政党政治极不健全的状态中,"无执政党的政治"是其最真实的写照,也是20世纪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最重要特征.现代俄罗斯的政党制度,是在现代政治文明和国内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的.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沙皇俄罗斯和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两个时期政党制度的简单描述,从历史分析中寻找今日俄罗斯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7.
与北极相关的国家身份建构,是现阶段俄罗斯海洋战略、北极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北方研究",是当代俄罗斯学术界围绕北极空间开展的区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北极正在成为后苏联时期俄罗斯重新定义国家身份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正在被塑造为一个"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北极大国"。而以北方研究为代表的"学术北极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俄罗斯学术界通过不断重复使用"俄罗斯北方"这一核心概念和基本话语,采取用"北方"代替"北极"的策略,从而获得一个更为广泛的自然、精神空间范畴,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北方话语体系"。北方研究学术话语与官方政治北极话语、媒体北极话语、企业北极话语一起,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维度共同建构俄罗斯北极大国的国家身份。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民主援助肇始于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里根政府建立全国民主基金会,对外民主援助在美国趋于制度化。九一一事件之后,推动世界的民主化更成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目标。美国政府的对外民主援助不但包括对受援国进行直接的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援助,同时还将对外经济援助与受援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挂钩。民主援助不仅体现了美国政治家对于美国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笃信,而且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民主援助也是美国政府运用其软实力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经济的转折点与“俄罗斯病”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俄罗斯经济一度在油价的暴涨中实现了高增长,但在2008年油价暴跌之后,俄面临着经济增长的转折点.虽说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伴随着一系列的市场经济结构改革,但还是对于油价变动反应过度.俄受油价变动摆布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可统称为“俄罗斯病”.这其实是一种“石油诅咒”综合症,但它不同于“荷兰病”.虽然俄罗斯历经石油价格高涨→实际汇率升值→进口扩大的发展路径,却没有出现GDP增长递减和制造业增长低迷的现象.因为俄国内市场大于荷兰,而且制造业发展缓慢.我们不能期待出现治愈“俄罗斯病”的特效药和特需,而有效利用资源利益来推动其经济发展是俄罗斯的现实选择.俄罗斯以“推翻世界史”的速度实现了开放的市场经济,但是,在重构文化背景和制造业基础之后再来发展经济恐怕还需时日.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的俄罗斯丧失了帝国但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国家定位。关于俄罗斯国家定位,从内部看是如何处理帝国后遗症与走向正常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外部看是关于走向西方与面向欧亚之间的矛盾。在经历国内政治、经济的艰难转型以及对外的外交博弈,帝国之后的俄罗斯其国家定位必然是建设在面向欧亚基础上的正常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1.
Rolf Rauschenbach 《Swiss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2,18(4):477-497
In this article, it is proposed to differentiate political cultures in two dimensions. First, inspired by Habermas' distinction of the contents of discourse, a distinction is suggested between moral, ethical‐political and pragmatic elements of political culture as well as of an element of culture of balancing interests. Second, inspired by Kohlberg's stage mode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for moral culture, a distinction is similarly suggested between two pre‐conventional, two conventional and two post‐conventional collective stages of political culture. It can be shown that from a normative point of view, only deliberations made in a post‐conven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can produce reasonable or at least fair results.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indicate processes of direct democracy as the method for promoting post‐conven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The more liberty that the citizens have to formulate and trigger processes of direct democracy, the more one can expect from them to generate post‐conven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民主化时代的政治腐败--再论"民主不是万应灵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后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改革派所推行的“民主化加私有化”改革,非但没有得到如民主崇拜者所料想的那种“清除政治腐败”、“倡行社会公正”和“振兴国家经济”的效果,反而使俄罗斯陷入了比苏联时期有过之无不及的政治腐败;其结果,导致黑社会组织横行无忌,社会公正被藐视和践踏,经济发展捉襟见肘,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的窘境。这种情形不啻是对“民主万能”神话的辛辣嘲讽,其原因有必要引起学术界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印尼的局势动荡和政权更迭表明 ,在民主体制下 ,领导人个人的道德品行如何及对民主原则的认同与否、政党是否成熟、具体的体制设计与现实政治力量分布是否相互协调是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分子是俄国社会革命党领导阶层的重要组织部分,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革命事业,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政治思维出现的偏差,他们片面而偏激地宣传政治恐怖主义.正是这种政治思维所导致的错误惯性断送了社会革命党的政治生命.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Swiss citizens take consistent decisions, that is, decisions that reflect their argument‐based opinions, during direct‐democratic ballots. In line with recent work on cognitive political behavior, we expect the drivers of consistent voting to be found at the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level.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we argue that political knowledge positively affects consistent decisions. At the contextual level, we anticipate a positive effect for campaign intensity, complexity and negativism. We estimate hierarchical logistic models based on VOX survey data (1999‐2005) and original data that captures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campaigns. Our results support our expectations for the situational level and (partially) for the individual factors.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外在形态是“一体两翼”式的政策网络,以《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作为基本战略构想,以数字经济框架内的人工智能“路线图”和人工智能联邦项目建构发展议程,以《2024年前俄罗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监管发展构想》为核心确立监管议程。而俄罗斯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实体结构则表现为在联邦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二元平行系统运作模式,由国防部担任操盘手的军事人工智能板块已经建立了完整的闭环系统,而以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为主要操盘手的民用人工智能板块的运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特殊的治理体系源于俄罗斯人工智能战略的底层逻辑,是俄罗斯政府面对战略目标与现实困境巨大鸿沟所做出的现实抉择,这种剑走偏锋的设计虽然取得了部分短期成果,但并未实际解决制约俄罗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问题,能否走出一条人工智能发展的“俄罗斯道路”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7.
18.
俄罗斯与中国社会经济体系改革进程与模式比较研究——以俄中住房体系改革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体系改革作为整体经济与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对住房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还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形成。仅就对经济的短期贡献而言,中国的住房体系改革成就无疑是引人瞩目的,而俄罗斯住房体系改革并未给经济增长带来额外的贡献。但从改革生成的结果现状,特别是已经形成的住房体系模式而言,中国住房体系改革结果的后期修正代价已经显现且成本巨大。在已经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的未来制度改革设计方面,俄罗斯住房体系的制度变迁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韩国的选举制度与政治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分析韩国的选举制度如何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社会迅速走上两极化道路。本文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述。一是简要介绍韩国的选举制度。这将作为支撑本文核心见解的框架。二是考察韩国选举制度导致的"民心歪曲"现象。三是探讨政治制度的党派特征。即使同为民主主义,但选择比例代表制还是多数制将决定其政策方向。最后,在结论部分中强调,若要使韩国的选举制度取得更加均衡的政治结果,就一定要取消现行多数制,采用比例代表制度。比例代表制将有助于实现得票和议席之间的均衡,并进一步创造平等的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20.
从政治整肃到行政规训:新经济政策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知识分子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月革命既是伟大的政治革命,同时也是深刻的思想革命以及更为艰巨的文化革命.新经济政策既是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其在文化政策和意识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出于政权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考虑,苏维埃政权对部分反共反苏知识分子采取了政治整肃、司法镇压乃至驱逐出境的手段,这在当时曾在相当大的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遗留下了历史隐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