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彝文古籍翻译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理彝文古籍的核心任务,是作好古籍文献的翻译。只有把古籍文献的内容确切地翻译出来,才能让学者专家们从中掘取彝族历史、文学、语言文字学、哲学、自然科学诸方面的翔实资料,得以深入研究,发掘彝族文化遗产,以丰富祖国各族人民的文化宝库。这一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是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大事。 对彝文古籍的翻译要作到“三性”俱备,即真实性、鲜明性、艺术性,也就是“信、达、雅”。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条件。翻译品的内容若不真实,不仅不能确切地揭示彝古文原著的涵义,不能向读者提供切实可靠的资料,相反地会给人们模糊的印象,甚至得出错误的理解,那就贻害不浅了。所以,对彝文古籍的翻译,真实性是首先必须保证的。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才进一步讲求鲜明性与艺术性,要求译文通顺,语义清晰,形象鲜明,情节  相似文献   

2.
《史记·大宛列传》载:“昆明之属无君长,……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由此可知在两千年前,傣族地区就已普遍使用象作乘骑。这种情况,在傣族古籍中也可看到。傣族古籍中最早记载象的,要数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该书有两节专门写到象。第一节“月朗宛神象”,说创世神英叭造出地球以后,地球飘浮在大水上,晃动不止。英叭又搓下自己身上的汗泥污垢,捏成像房屋一样的一个大架子,投到水面上,像笼子罩住大鱼,把大地紧紧框住,使其不再摇摆。由于英叭有福气和神力,这个大架子变成了一头大神象,“象牙似两棵大树,每根重十万斤”,“粗壮的象腿,一只就重十九万斤”,它用粗大的四脚,紧紧挟住地  相似文献   

3.
李立 《台声》2006,(11):84-85
近年来,台湾民间社团兴起“读经热”,许多小学生也积极参与“读经运动”,咏诵古文典籍已蔚然成风。据了解,目前加入读经行列的儿童已逾百万人。台湾的许多教师都认为读经有助孩子的人格发展、性情陶冶。台湾读经推广中心——“华山书院”创办于1994年,主持人是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王教授指出,胡适、鲁迅、徐志摩等白话文名家,都是从3、5岁起就浸润于古文之中,且古人有云“童蒙养正”,而养正之方以读经最简易可行,既可提升儿童的语文能力,更可陶冶性情,涵养文化襟怀。王教授说,根据教育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在13岁以前,是学习文章的…  相似文献   

4.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3,(7X):51-52
<正>我国古人很聪明,善于从生活中总结经验,善于从细微处察知端倪,积累了很多防灾减灾知识。更为可贵的是,我国人民还特别注意应用这些知识,帮助身边的人。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不注意环境,即使心里想为别人排忧解难,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出现"好心没好报"的结果。《战国策》里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个卫国人,娶媳妇,去迎接新娘。新娘上车后,就问:"两边拉套的马是谁家的马?"车夫说:"借采的。"新娘子说:"鞭打两边拉套的马,中间驾辕的马也会跑,可以免受鞭打之苦。"车到了新郎家门口,扶她下车时,她又对送嫁的老母亲说:"以后记得把灶火灭了,以防失火。"进了新家,新娘看到舂米的左臼,说:"把它搬到窗户下面,免得妨碍室内往来的人。"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藏书是一门学问。从清代孙从添的《藏书纪要》与叶德辉的《藏书十约》记述的详尽方法中,可窥一斑:藏书于石仓以防火;藏于高楼以防潮;将具有驱虫效果的植物汁液或矿物质染于纸上,例如黄柏、花椒甚至有毒的红丹(四氧化三铅),以防霉防蛀;到了唐宋时期,公家藏书每年例行要根据所在地域,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除汉文古籍外 ,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和借用其他文字书写少数民族内容的古籍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民族古籍是中国古籍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特殊部分。目前 ,有关民族古籍图书的分类和馆藏 ,未形成规范统一。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 :民族古籍没有形成一个权威概念 ;《中图法》没有具有的类目。为此 ,本文就民族古籍馆藏概况和民族古籍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讨论 ,意在解决民族古籍馆藏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敬 《两岸关系》2003,(6):66-67
王财贵教授指出,胡适、鲁迅、徐志摩等白话文名家,都是从三、五岁起就浸润于古文之中,且古人有云“童蒙养正”,而养正之方以读经最简易可行,既可提升儿童的语文能力,更可陶冶性情,涵养文化襟怀……  相似文献   

8.
正在青海民族大学的藏药教研室和试验室里,师生们常常会见到一位仍然忙碌于藏药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校科研的耄耋老者,他就是青海民族大学"终身教授"毛继祖。今年已81岁高龄的毛继祖,1956年以大学第一号证书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藏语专业,作为"天之骄子"分配到北京民族出版社,准备为祖国的民族出版事业发挥自己的特长。但在1958年,当他了解到国  相似文献   

9.
正为展示中华古籍艺术类图书的独特魅力,保持和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文化认同,打造两岸特色文化交流平台,今年4月,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组织了"2016大陆古籍艺术类图书展",协调参与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古籍高峰论坛",在两岸引起了较大反响。促进中华古籍的保护与修复,保持和增强两岸文化认同优秀古籍文献是经过历史选择、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极富教育功能的元典文本,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0.
王应 《北京观察》2007,(5):58-60
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浩瀚的古代典籍是最直接记录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成果的载体,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全  相似文献   

11.
从彝族古藉和汉文古籍记载远古人、事、时、地、物作对比研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有相同、相通、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之处;而最古老的、原始的即万年前的文化内涵,却留存于彝文古籍记载中、由之可以探索中华万年文明史。一、彝汉文古籍对应记载"天、地、人三皇"和"青、红、白、黑、  相似文献   

12.
向朝芬 《今日民族》2004,(12):58-59
少数民族古籍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它几乎囊括了少数民族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所有精华,是少数民族进步发展的根基所在。少数民族古籍与汉族古籍一样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然而,多年来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保护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少数民族古籍现存的状况来看,已到了消亡的边缘,再不采取收集、抢救、保护等积极措施,将永远失去这些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作为文献收藏机构的图书馆,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理应加入到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古…  相似文献   

13.
李树亮 《求索》2010,(7):243-244,35
敦煌卷子中存有大量魏晋至五代时期的写本典籍,其内容尤其涉及隋唐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魏晋至五代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这些写本保留了宋代以前书籍卷子本的原始面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尽管这些写卷绝大多数为残卷,但其中一些残卷却存有序文,不仅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且在标题形式、卷面位置、序文特点等方面都体现出与刻本书序完全不同的特点,且具有较高的校勘价值。本文尝试以序文为切入点,从序的分布、形式、位置、特点及价值等方面,对敦煌卷子中的典籍(非宗教部分)作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对于黎族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黎族的来源,文化传统,种族的演变,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人类学民俗学等等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对黎族古籍的发掘和研究。黎族古籍文献各种资料,数以万计,要采用传统的搜集方法要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并且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搜集齐全。但是如果使用数字化手段就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5.
回族古籍文献,语言特色鲜明、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布广泛。不仅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和开发价值。文化价值:古籍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古籍承载着回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天文、  相似文献   

16.
云南大学图书馆庋藏中外文图书120多万册,其中线装古籍七千多种,约十六余万册.下面,就馆藏线装古籍几个方面的特色,作一个简要的介绍.明刻本 馆藏古籍善本书中,明代刻本达二百余种,大部分是嘉靖、万历时期的刻本.这些明刻本中,有内府本、国子监本、藩府本、书院本、著名坊刻本和家刻本,其中不少是历代版本学家、藏书家所称道的精品,当时有名的刻书家黄省曾、朱厚煜、吴勉学、顾春、游居敬、许自昌、吴琯、陈仁锡、马元调、胡文焕、闵齐级、毛晋等人所刻书均有收藏.其中,正统本《建宁诗选》、成化本《褒崇礼乐图》、嘉靖本《唐氏道书五种》、万历本《琴谱合壁》、《青莲舫琴雅》、《佩觹)》、《洪武正韵篆书》,崇祯本《媚幽阁文娱》、《高子遗书》以及《晋书诠要》、《酒颠补》、《姑苏杂咏》等都是孤本或罕见的珍本.朱墨套印本是明代刻书的一个特色,藏书家注重套印本的收藏,曾经成为一时风气,有的收藏竟达百种之多.但留存至今的朱墨套印本已不多见,我馆收藏的《春秋左传》、《海防图论》、《老子道德真经》等书,就是朱墨套印,甚至是多色套印的,从中可窥见我国古代印刷技术的状况,并可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彝族有传统的文字,有丰富的彝文古籍。彝文创自何时何人,无明文可考。今存世最早的彝文文献为贵州毕节地区大方县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的铜钟,钟面铸有彝汉两种文字,较已往所知的明代《镌字崖》、《新修千岁衢碑记》等彝文刻石早四、五十年。 从彝文的体制来看,彝文发展的初期也和世界各国文字发展的规律相同,即由象形文字  相似文献   

18.
正古代书籍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主要载体和表征。据"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9月,我国累计发布古籍数据388963条、3587347册。实际上,古籍存量还将随着全国古籍普查工作不断深入,数据还会不断刷新。由于古籍载体受材质、生产工艺及保存环境、使用频度等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古籍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其中约占5%达到严重破损的程度。因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千百年来,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延绵千古得以保存,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反复筛选,积累和形成了丰富而有效的古籍保护方法。认真总结这些方法,对于科技史的研究以及当代古籍文献的保护,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著名学者、书法家和古籍校勘家张宗祥,一生抄校古籍6000余卷,有人赞叹道:“像这样惊人的抄缮、整理古籍成就,在当代怕还没有第二人。”张宗祥(1882—1965),浙江海宁人。光绪年间举人。曾在浙江高等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工书法,善诗文,精医术。解放后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