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12月播出的《大秦赋》,在豆瓣平台上以8.9开分,到目前降至5.8分,口碑一路下滑,成为近年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独特例子。一般来说,历史剧只要故事流畅、制作讲究、表演到位,都能得到观众的不错评价,《大秦赋》的高开低走,一反历史剧创作的基本规律,值得去反思。正剧不可立场跑偏总体来看,《大秦赋》在制作层面基本满足了历史剧的水准,出现问题的地方,在于价值观取舍。  相似文献   

2.
1941年至1943年间,郭沫若接连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部大型历史剧,这些历史剧借古喻今,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大敌当前,置国家民族的危亡于不顾,奉行“攘外而必先安内”的消极抗战政策,痛斥和鞭挞了他们假抗日、真反共,卖国投敌、残害忠良的罪恶行径。这些历史剧在重庆公演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大激发了各界民众和爱国人士的抗战热情和勇气,加深了他们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  相似文献   

3.
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以下简称《于成龙》),以电视剧的独特艺术形式,详 尽而艺术地展现了清代“第一廉吏”、山西籍清官于成龙由广西罗城知县到两江总督20多年 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政绩卓越的风雨从政生涯。由梁枫等人编剧的《于成龙》是一部历史剧,它较好地处理了历史剧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 术真实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历史剧从本质上属于艺术范畴,是一种“戴着脚镣在舞台上跳 舞”的特殊艺术创造。为了塑造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展开戏剧性的历史故事叙述,以 使逝去的人物和故事鲜活生动起来,历史剧允许进行典型化塑…  相似文献   

4.
原本以为自己对“历史剧”的概念(或曰定义)尚有一定的认识,大体上讲,作为历史剧,当是用“剧”的形式来叙述历史,它要求艺术的真实应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可是,看了电视剧《走向共和》(以下简称《走》剧),却将以前这一“概念”戳打得稀里哗拉,被编导们称作“宏大叙事”的历史剧,原来可以是这个样子。据说,为了合作这部历史剧,剧作者“读的书横排在地上有三、四米长”,照此说来,大概其历史真实性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实际情形怎样呢?2003年5月7日《文汇报》刊登的近代史研究专家(专门研究李鸿章已有二十余年)贾鸣先生《走向共和硬伤》(以…  相似文献   

5.
座谈会的由来和简况 1965年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吴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敲响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开场锣鼓。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文章是由江青出面组织、在严格保密的状况下写成的。尽管许多地方报纸纷纷转载,但北京各报刊迟迟未动。为了对学术讨论中“左”的偏向加以适当的限制,1966年2月3日,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召开会议,主持制定了《关于当前  相似文献   

6.
关于吴晗同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讨论,已经日盆广泛地展开,学术界和其他方面的同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海瑞罢官》,探讨吴晗同志写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样做是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发展的。《海瑞罢官》是一出历史剧,主人公是历史人物海瑞,而吴晗同志又是一位历史学家。因此在讨论中,就不能不涉及到吴晗同志的历史观。我想在本文中把吴晗同志的历  相似文献   

7.
谷海慧 《理论学刊》2007,13(12):117-121
当代史剧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历史剧创作的取材角度与艺术方法。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历史剧创作热潮及理论论争中,"失事求似"的史剧观念得到确立并被付诸实践,这一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期。《老风流镇》的出现,预示了史剧观念由客观化向主观化转换的突变,而90年代以来重构与戏仿历史的剧作全面登场,则宣告了历史剧思想与美学传统的嬗变。由此,主观化叙事遂成为历史剧创作的普遍倾向。  相似文献   

8.
近日,热播剧《大秦赋》低分下线,让这部号称史诗巨制的历史长篇电视剧尴尬收场。事实证明,给历史加上“滤镜”,给皇帝加上“美颜”,偏离了基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不仅讨不到观众的好,反而会丢失历史剧应有的品质和水准。有人评价,《大秦赋》的口碑高开低走,像极了秦朝赫然崛起却在短短15年后轰然崩塌的命运。古往今来,无数人回溯这段历史,总结这个短命王朝的深刻教训,以警醒时人。是开创大一统基业的“千古一帝”,还是把大秦帝国推向毁灭的“罪魁祸首”,秦始皇最具极端色彩的两个符号已被评述了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9.
1977年国庆期间,中国京剧院排演了一部表现义和团妇女反帝抗清的历史剧《红灯照》。当时的中央领导、在京的政治局委员来到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演出。 演出结束后,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领导同志和在京的政治局委员接见了剧组主创人员,对这出新戏的创作演出给予了积极鼓励和肯定。轻松的气氛中,饰演穆桂英出名的杨秋玲提出:《杨门女将》这样的历史剧能不能演? 小平同志明确表示:这个戏很好,当然可以演。这一句“可以演”,就成了中国京剧命运的转折点。 就在这次接见谈话后不久,《红灯照》和《杨门女将》的剧本先后刊载…  相似文献   

10.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别有用心地将《海瑞罢官》中的某些情节如“退田”、“平冤狱”等与现实政治等同起来,给《海瑞罢官》一剧的作者吴晗加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篇打着“学术争鸣”旗号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1977年国庆节期间,袁世海所在的中国京剧院排演了一部表现义和团妇女反帝抗清的历史剧《红灯照》。当时的中央领导、在京的政治局委员来到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演出。  相似文献   

12.
导火索在文艺界燃起,有人将批判矛头指向郭沫若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刮起于文化界。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0天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由此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江青一伙利用时机,在文艺界兴风作浪。从批判  相似文献   

13.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刊登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由此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1966年上半年,全国的文化批判一浪高过一浪,政治形势也骤然紧张起来,"文化大革命"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共青团召开了九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4.
单鸿恩 《唯实》2002,(4):77-78
老伴儿最爱看清宫戏。“格格”类的与太监类的还差些,可对《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不管是首播还是重播,看得昏天黑地。而且每看完之后总会感慨万千:多好的皇上!他  相似文献   

15.
正一篇含沙射影的文章再掀彭德怀生活波澜彭德怀是1965年11月30日从北京到达成都担任西南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的。就在这一天,《人民日报》将姚文元于11月10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在《学术研究》专栏里作了转载。当时,彭德怀忙于安排住处,接受新的工作,未能读到这篇转载文章。  相似文献   

16.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966年春,为了抵制姚文元的文章,争取政治主动,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局面已经不可收拾,正一步步走向文化大革命的深渊。  相似文献   

17.
“简直岂有此理!”随着一声怒吼,一只厚实的巴掌猛力拍在宽大的办公桌上,墨水瓶被震得侧倒一边,深蓝色的墨水汨汨流出,染蓝了平摊在办公桌上的一张1965年11月10日的上海《文汇报》。 拍案而起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彭真。引起他震怒的就是刊登在该日《文汇报》头版头条署名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以下简称《评》)。该文不仅公开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剧《海瑞罢官》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捕风捉影别有用心地诬蔑吴晗“影射”现实,是“阶级斗争新动向”。名为“学术讨论”,实则蛮不讲理,字里行间杀气腾腾,令人不寒而栗! 这篇文章的后台一定是江青!几年来,彭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排除和抵制江青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频频干扰和发难,因而得罪了这位急于在中国政坛“露峥嵘”的“中国第一夫人”。面对她的挑战,如果退却半步,任其为所欲为,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围绕着《评》,彭真与江青等人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相似文献   

18.
同心同志筑“同仁”——京剧《风雨同仁堂》印象周传家谭丁金秋9月,北京京剧院新编近代历史剧《风雨同仁堂》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呈现在首都观众面前。改版后的剧作以恢宏的气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醇厚的京剧韵味赢得了戏曲界的关注,吸引了广大观众。同仁堂这个有着悠久历...  相似文献   

19.
廖沫沙铁窗《嘲吴》《悼吴》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北京市委领导邓拓、吴晗、廖沫沙以所谓“三家村”写杂文隐射罪名,首当其冲,惨遭迫害。1967年的一天,吴晗、廖沫沙同被揪到一个矿区批斗。会前,两人被关在一起。廖见...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汉武大帝》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汉武大帝》曲折感人的剧情,将人们又一次带到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审视历史的足迹,思考历史的走向。这一类历史剧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从中应该学习借鉴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