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家泉 《台声》2001,(5):13-14
自李登辉以来,台湾社会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凡主张“台独”或倾向“台独”的人,都说他们是“爱台湾”的。最近一年来愈演愈烈。   李登辉是自称“爱台湾”的人,主张“台湾优先”、“台湾第一”、“台湾生命共同体”,并且自比摩西,希望率领台湾人“穿越红海”,去自建“台湾人的国家”。   吕秀莲是自称“爱台湾”的人,张口闭口“台湾人民的利益”、“台湾人民的意愿”、“台湾人民的幸福”,说什么“台湾是属于台湾人民的”,“台湾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金美龄是自称“爱台湾”的人,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最近台…  相似文献   

2.
“宪改”长期以来是台湾岛内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目前各种势力围绕“修宪”、“制宪”、“行宪”之争关系到台湾“宪政秩序”的塑造。从李登辉时期“宪政改革”到陈水扁当局的“宪政改造”,台湾的“宪政秩序”同时具有法理意涵和政治功能。目前台湾“宪政秩序”塑造的焦点在于:“行宪”和“宪改”哪个更迫切,“宪改”本质上到底是“修宪”还是“制宪”?不同的“宪政秩序”的塑造途径将会产生对民众的不同“国家认同”导向,导致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倾向的混乱。  相似文献   

3.
当前“台湾意识”已成为台湾很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近年来在台湾,关于“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所谓“中国结”与“台湾结”)纠葛的讨论已闹得沸沸扬扬。大陆上介绍、评析、论述“台湾意识”的文章也日渐增多,且多少涉及到“中国意识”。因此有必要廓清“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真正涵义,指出两结之争的实质,探讨如何“解结”的问题。有人把“台湾意识”视为一种地域性的乡土意识,好象在整个中国之下,有着与之等同的诸如“新疆意识”、“上海意识”、“苏北意识”等等。也有人把“中国意识”看成是祖国大陆人民所具有的意识,“因为在台湾的人民,无论台湾本地的,还是从大  相似文献   

4.
(一) 近年来,台湾关于“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所谓“中国结”与“台湾结”)纠葛的讨论颇为热烈。但是,“台湾意识”究竟包含那些主要内容,仍众说纷纭,界定不一,至今还没有被公认的结论。对于“台湾意识”的认识,大体有如下几种说法: 1、“台湾意识”是由台湾人同命运和连带感而形成的,以台湾本土为主体的自主意识; 2、“台湾意识”是在台湾社会历史和现实环境中形成的“我群意识”; 3、“台湾意识”是“中国意识”涵盖下的地方意识,是“中国意识”的地方性表现; 4、“台湾意识”不同于“中国意识”,是与“中国意识”相抗衡的、特殊的、独立于“中国意识”的“台湾民族”的意识; 5、“台湾意识”是超阶级的、渗透在台湾社会各阶层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而且是指导这些领域发展的主导意识。  相似文献   

5.
蔡子民 《台声》2001,(4):14-15
80年代初以来,执政的蒋经国为巩固国民党政权而推行政治“本土化”,党外人士接过“本土化”口号,开展党外运动。“本土化”以台湾意识为基础,对群众有号召力,很快就从政治层面扩展到文化各方面, 90年代达到高潮。“本土化”蜕变为“台湾主体性”,从而使得从台湾意识中异化出“台独”意识,形成了“脱中国化”、“文化台独”的分裂主义思潮。 台湾“本土化”思潮的由来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接收台湾,以去台官僚垄断台湾的政治经济资源,压制台湾人,因而台湾民众于 1947年起来反抗,史称“ 2· 28”事件。台湾民众…  相似文献   

6.
5月20日 ,台湾新领导人发表了题为《台湾站起来 ,迎接向上提升的新时代》的讲话 ,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关键问题上采取了回避、模糊的态度 ,表明他继续顽固坚持“台独”立场 ,开始由“明独”走向“暗独”。宣扬“台湾与中国的对等地位” ,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台湾新领导人的讲话篇幅不过4500字 ,但从标题起 ,4次强调“台湾站起来” ,40次提到“台湾” ,只有一次提及“中国” ,并且是把一个中国作为“未来问题”而提出的。讲话提出“中国”与“台湾”都曾受到帝国主义强权的欺凌 ,应该相互谅解 ,其用意是将“台湾”与“中国”并…  相似文献   

7.
肖剑 《两岸关系》2001,(3):14-16
吕秀莲是“台独”急先锋,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后,她成为“副总统”。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即领头闹“台独”,九十年代,她又跑到日本发表《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是台湾人的大幸,幸亏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等厥词,上台后并在台湾鼓吹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遭到海内外中国人的一致谴责。 新世纪伊始,惯讲“台独”惊人之语的吕秀莲又在台湾民众面前上演了一出“好戏”,折射出了台湾某些政客令人忍俊不禁荒唐可笑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近日,陈水扁出席“独”派团体活动时,抛出完全否定“四不一没有”承诺的“四要一没有”,岛内为之哗然。陈水扁提出的所谓“四要一没有”即“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同时宣称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是最好的名字。”从2000年的“四不一没有”到如今的“四要一没有”,让世人不难看出陈水扁的承诺是假,大搞“台独”、推进“法理台独”是真。  相似文献   

9.
刘文宗 《两岸关系》2004,(11):20-20
陈水扁在“双十讲话”中打着实现“台海永久和平”的幌子,大谈所谓“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把台湾“打扮”成一个“主权国家”、再次贩卖他的“一边一国”论。这是明目张胆篡改历史、妄图讹诈13亿中国人的可耻做法。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马  相似文献   

10.
民进党在台湾上台以来,“台独”诉求日显急迫。“公投独立”“、公投制宪”“、以公投决定台湾前途”等口号屡屡出自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政要之口。但是在岛内的“公投”“、制宪”“、修宪”能否决定属于中国领土台湾的政治地位,“公投”能否使“台独”合法化?针对这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台商独立运动”早期萌生的背蠊80年代末以来“台独”活动的主要特点李登辉分裂中国言行录中国政府间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台独”活动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前景“两国论”使国民党有分裂的危险一旦两岸战起,表国可能对台商的支援大陆台湾的军力对比台淹的弱点轰国军事于涉的可能性“两国论”在联合国七次碰壁“台湾独立运动”早期前生的背景“台湾独立运动”是二战后美、日反华势力与台湾分裂势力相互勾结的产物。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策动部分军国主义分子和台籍汉奸分子,在台湾建立起“台独”地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典籍对台湾名称的记载十分久远。《尚书·禹贡》称台湾为“岛夷”;《史记》称为“瀛洲”;《后汉书》称为“东醍”;《三国志》谓之“夷洲”;唐、宋、元诸代一般称其为“流求”或“琉球”。直至明朝后期才出现“台湾”这一称谓。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台湾”名称起源于荷兰人1624年占领台湾之后,修筑楼台于海水入湾处。有的认为“台湾”之称是由“大湾”一名转来的。大湾,指今台南西安平镇的大海湾。明代有陈第所写《东番记》将“大湾”称为“大员”,清康熙时周婴的《远游篇编》将台湾写成“台员”,史家考…  相似文献   

13.
阿美 《台声》2005,(6):33-33
美国纽约知名政论家孟玄认为,此次台湾“任务型国代”选举的结果,在反映台湾民意的代表性方面值得怀疑。此外也说明岛内支持“独立”与支持统一的人群比例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据台湾媒体报道,孟玄表示,这次“任务型国代”选举的投票率仅为23%,是台湾举行选举以来最低的一次,选举结果在反映台湾民意的代表性方面值得怀疑。但他认为,从另外一方面看也说明,这次“国代”选举的结果跟以往台湾的“总统”选举、去年的“立法院”选举相比较,台湾岛内支持“独立”与支持统一的人群比例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对于有人评论说,民进党在“国大”选举中…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1月初,由“台湾长老教会”和“台湾教授协会”主导成立了所谓“台湾前途公投促进会”,极力为“公投台湾前途”活动制造舆论。同月29日,“台湾长老教会”举行“台湾前途公投”活动,该组织的6000余人参加了投票;当天下午,台南市政府和“台湾长老教会”还联合举行“公授大游行”。12月5日,在台湾“三合一选举”投票的同一天,台南市政府同步进行了“台南市市民投票”活动,其中一个议题即是所谓的“台湾前途公投”,以“赞成(或不赞成)台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的字样作为台南市民投票内容。台南市政府声称,举办“公投台湾…  相似文献   

15.
近来,台湾校园“霸凌”案例惊动台湾教育体系,甚至整个台湾社会,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到台湾当局都纷纷宣示将“反霸凌”作为校园的重点工作。台湾校园发生了怎样的“霸凌”事件?为什么台湾校园的“霸凌”现象如此严重?如何才能预防这些严重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初到台湾的大陆同胞,常常会被台湾朋友“我们去泡汤”的热情邀约,搞得一头雾水:“啥叫泡汤?”“泡汤”,是台湾同胞沿用日本的的说法,就是泡温泉。秋风渐凉,温泉水暧,“泡汤”是台湾当下流行时尚。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在顺利完成政治民主转型即第一次所谓的“宁静革命”之后,台湾社会正在进入后现代社会,新兴公民团体纷纷涌现,公民运动日益活跃,主张与诉求更加多元化、碎片化,甚至极端化,其中一个新的、带有神秘感的社团组织“基进侧翼”出现,成为“反政府”、“反国民党”、“反中”、“求独”激进势力的典型代表,而且制订了更为明确的“破中立台”与“阻止国民党继续执政、扶持民进党上台”战略,企图发动一场新的“宁静革命”,实现“台湾人的台湾”与“真正独立的台湾”。  相似文献   

18.
刘红 《统一论坛》2004,(5):27-30
自台湾行政当局6月初提出“6108亿军购案”以来,台湾社会各界的“反军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9·25游行”把全台湾的“反军购”活动推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民进党当局为获得“6108亿军购案”的拨款而加紧活动,岛内“反军购”的声势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李哲夫 《台声》2000,(9):11-12
对于台湾新领导人“5·20讲话” ,北京台办反应为“他的‘善意和解’是缺乏诚意的。”台湾“中国统一联盟”的声明则明白指出 :“台湾地位未定论借尸还魂 ,两岸关系雪上加霜。”另如台湾大学王晓波教授直称 :“两岸新冷战的宣告” ,因为“5·20讲话”并不仅是“回避”或“模糊”“一中原则” ,又是再次站在“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基础之上。 (见《海峡评论》2000年6月刊 )可以说 ,过去10多年来台湾在李登辉主导下 ,两岸关系的政策 ,是经历了一个直线上升的“台独分裂主义”的政治运动 ,这造成了今天在台湾岛内 ,不只台湾“独立建…  相似文献   

20.
在1977年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中,台湾文界人士针对当时出现的文学现象,为便于提出问题与探讨问题,指出台湾省的文学具有特定的内涵,因而“台湾文学”这一名称便应运而生;而“台湾意识”则是台湾评论家叶石涛在《台湾乡土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