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之平 《当代贵州》2010,(16):55-55
<正>茅台酒是国酒,它的外交历史由来已久。建国几十年来,最著名、最有外交意味的大概就算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那次了。周恩来会饮酒,酒量不小,但十分节制。在外交场合,周恩来常以酒作为调节、活跃气氛的话题。无论是日内瓦会议,还是尼克松访华、田中访华……凡举行国宴,周总理都用茅台酒招待宾朋。1971年,美国的基辛格奉尼克松之命秘密访华。  相似文献   

2.
林木 《党史博览》2012,(2):2+59-F0002
<正>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了后来被史学家称为"破冰之旅"的访问。此前,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专门通过一项联合决议,支持尼克松总统的中国之行。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到达北京。走下飞机时,  相似文献   

3.
1有人开玩笑说:‘滇实五粮液酒的质量已经超过茅台了,但仍然没法跟茅台比。因为红军没喝过五粮液,因为周总理喜欢喝茅台,差了这两条,五粮液永远也赶不上茅台。”玩笑之中,透出周恩来对茅台的偏爱。也难怪,自从红军长征过茅台镇起到周恩来最后一次喝的酒,周总理总是与茅台连在一起,极少喝别的酒。周恩来相信茅台能治病。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总理在国宴上频频向尼克松、基辛格和其他几十名高级官员祝酒,但他却只用嘴唇舔舔杯中的茅台,一圈下来,杯中酒仍然是满的。尼克松的眼睛一次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望去,充满疑惑,终于忍不…  相似文献   

4.
上召河东守季布①,欲以为御使大夫②。有言其勇、使酒③、难近者;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以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之浅深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  相似文献   

5.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12,(26):22-23
平心而论,中国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但在酒文化的提出与研究上相较某些国家滞后。古史中关于酒源流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英雄时代)。《战国策·魏策》说:"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由此看来仪狄是第一个造出酒来的人。但无论仪狄造酒、杜康造酒和黄帝造酒都只是一种传说。酒的出现应该以一定的农业生产水平为基础。只有社会生产水平推进到一定的高度,酿酒的事才会发生。考古学家  相似文献   

6.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世人称之为"破冰之旅"。对这次尼克松访华的详情和意义,许多人已是耳熟能详。那么,时隔4年之后,1976年尼克松受毛泽东  相似文献   

7.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张照片,自它被公布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摄影作品之经典。当美国总统尼克松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的第二天,它就跨出国界,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从1949年提出到1971年最终解决,历时22年之久.尼克松政府和台湾为保住联大及安理会席位作最后的挣扎.美国推出了在确保台湾席位的同时,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即带有"两个中国"意味的"双重代表权方案",并就此展开了外交斡旋.事实证明,无论台湾怎样挣扎,终是难逃被驱逐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正尼克松:要当一次店小二1989年10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我陪同尼克松坐火车从杭州到上海,在车上,我们俩天南海北聊得很愉快。尼克松不知道是从中国电影还是书本里了解到,中国过去把服务员叫"跑堂的"或"店小二",白毛巾搭在肩膀上,给人端茶倒水,嘴里吆喝着"楼上请",就像老舍《茶馆》里演的那样。那天,尼克松兴致很高,快八十的老头儿突然萌发童心,笑着对我说:"李先生,我想当一回店小二。"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便同  相似文献   

10.
朱洪 《党史文汇》2000,(3):24-25
第一次拜会黄镇初次见到尼克松,是在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吊唁仪式上。这时的黄镇和尼克松近在咫尺,但因为当时中美的特殊关系,两人相见不相认。黄镇和尼克松相会巴黎的一个月后,即1970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明确表示: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亲自同他商谈解决中美之间存在的问题。1972年3月,尼克松访华。1973年2月,黄镇被任命为中国政府驻美利坚合众国联络处主任。1973年5月30日,飞抵华盛顿的第二天黄镇去拜访尼克松总统。位于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的白宫,是美国历届总统的官邻和办公处所。它是一座白色墙壁的…  相似文献   

11.
<正>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双脚踏上北京首都机场,开始了举世界瞩目的访华之旅,中美关系随之解冻。尼克松访华,中美高层直接对话,打破了中、苏、美三个大国相互抗衡、互相制约的平衡,表明中美两国为了战略上的共同利益,存异求同,开始联合抗苏。鉴于中美高层接触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性,为使尼克松访华顺利,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中国政府在毛泽东的主导下,煞费苦心作了一系列神秘而富有戏剧性的铺垫。  相似文献   

12.
王炎  杨环 《廉政瞭望》2010,(2):16-17
酒,并非人人都喜好。数千年来,有人视酒为福浆,不可一日无酒;有人视酒为祸水,宁可终生远离。爱酒的人,对它赞美备至,把它比作“玉液”、“甘露”,称之为“太平君子”、“天禄大夫”,不可须臾离之。恶酒的人认为,酒是致疾败行、  相似文献   

13.
白酒中98%的成分为乙醇和水,只有2%的微量成分左右了白酒的风格特征。"曲乃酒之骨,粮乃酒之肉,水乃酒之血,窖乃酒之魂"。在中国传统酿酒技艺中,人们将取自"天地人水"四元素的有机整合视为酿酒技艺的基础。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有益于酿酒的微生物得以富集和驯化,而其间带来的香味物质的沉淀,则使得酿酒这项技艺越发神秘起来。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4,(Z1):295-296
<正>沈约《宋书》卷九十三《隐逸·陶潜传》:"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畜无弦琴一张,每适酒,辄抚弄以寄其意。"房玄龄《晋书》卷九十四《隐逸·陶潜传》:"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几处权威性的记载,不仅令人确信无疑,而且颇使人遐想不已,不禁为陶渊明之"风流"所倾倒。这几处记载  相似文献   

15.
《福建党史月刊》2016,(9):63-64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隔绝20多年的状况,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美国对中国政策由此后退.尼克松遭到蔑视,蒙受耻辱,辞职后深居简出.  相似文献   

16.
<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正式开始。50年来,中国、美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变是促成这些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中美关系自身变化之大、变化之深刻,无论两国交往的广泛与深入,还是两国关系近期遭遇的困境,更是当时人们所难以想见的。如今,造就中美关系历史性转折的那一代人多已逝去,但他们的远见、魄力、智慧和为此付出的努力永远值得后人敬佩,他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也值得后人汲取。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愿意简单地看待生活,则无论凡夫俗子,还是富翁贵胄,其生命需求都不外“日求三餐,夜求一眠”。这显然不是生命的全部,但肯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因此,我以为,每天能否睡个好觉,也该是人生是否幸福的一个重要标准。西洋人塞万提斯曾有妙语:“睡眠是饿者之肉食,渴者之饮料,冻者之温暖,热者之凉快;它令一个牧羊  相似文献   

18.
余斌 《前线》2013,(7):51-52,64
历史上,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而不是某种符号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今天,货币,尤其是世界货币,仍然是金,只是金与它的代表之间的比值不再是固定的,而是浮动的而已。2010年9月20日美国纽约黄金交易价格达到1盎司金1278.5美元,这说明从金本位来看,美元自尼克松时代起已经贬值了97.3%。换句话说,尼克松时代持有美元者的价值量已经被发行美元的美国金融垄断资本集团攫取了97.3%,只剩不足3%。  相似文献   

19.
清廉本色     
《奋斗》2019,(19)
正明代文学家刘元卿在《贤奕编·警喻》中讲了这样一则寓言,"猩猩,兽之好酒者也。"猎人设下陷阱,猩猩聪慧,一看就知道是引诱自己的,但最后还是"大爵而忘其醉",被活捉了,"贪为之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尚廉治贪始终是国家的追求和百姓的企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借着对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的寻究,结合"中庸"范畴对《论语》"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上也"章义理做了一番深入辨析,并将由此导出的见解引向常被置诸"生知"主题之下的其它章句——如"阳货"篇"性相近"章、"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章。文章指出:(1)"生知"者是孔子为了督促"学知"者、"困学"者、"困而不学"者孜孜以学而作的一种悬设,"学知"、"困学"、"困而不学"所指皆非先天的禀赋,而是后天的学习态度。(2)"性相近"之"性",乃"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而非"气质之性",亦非"兼气质而言"之性者,它意味着从"气质之性"这些与生俱来的性状那里被觉悟到并拣择出来的"人皆有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亦意味着对"心"的种种善端的觉悟、拣择、扩充,它是一种以"仁"为价值归趋的性向。(3)孔子"非生而知之者",其"信古"、"好古"或在生命化的讲习的义趣上,或在范本效仿的义趣上,无论是哪一种"信古"、"好古",其宗趣皆在于学"为仁"、学"为人"。"学"以"为仁"而"为人"是隐贯于诸章之间的一种真切而灵动的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