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小刚  何涛  顾习龙 《前沿》2013,(15):106-109
网络舆论危机是就网络舆论非理性的偏激所可能引起的破坏性舆论倾向而言,其本质是公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应对网络舆论危机过程中,要秉持以及时、客观、正当为核心的自由原则,以负责、问责、反馈为核心的责任原则,以完善、深化、促进为核心的公正原则.在处置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实践路径中,要强化政府主导意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伦理建设,提升网民道德修养;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创新网络参政问政.在政府、媒体和网民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发挥网络舆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创造良好的公共网络话语空间,以促使其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2.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滥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相应的挑战与机遇。只有不断在网络舆论中吸取其精华,强化网络思维,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舆情热点事件的公共讨论中,因非理性众声喧哗而导致偏离事件本身的舆论"失焦"现象,折射出个别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这不仅阻碍社会共识的达成,也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场中的多样价值观和多元价值取向,匡正公众是非观念,激浊扬清,让社会道德随时在线不"失焦"。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表达意志和个人观点的主要渠道之一.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日益多元,一些负面的网络舆情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因此,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舆论控制机制是确保网络舆论不发生变差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的总和.大体包含两大工作内容:引导和把关.所谓引导,就是在分散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建立权威和信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主流意见,从而实现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所谓控制,就是通过技术控制、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消减不和谐音符,进而净化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公民道德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公民道德建设的支持。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每个环节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融入道德制度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为标准树立道德榜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6.
黄春华 《理论月刊》2008,2(3):32-34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软实力":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核心价值体系,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形成文明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为建设好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时代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与贯彻落实"双百"方针,文化多样化中本土性与普世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世俗性与超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微信舆论场中主导性政治文化的消解主要表现为公民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思想的变化,导致这些问题的缘由是政治体系控制力的削弱、政治思想多样化的冲击、主导性政治认同的衰退、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缺失.微信舆论场中主导性政治文化的构建策略在于,凝练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规范和引导亚政治文化,重视微信舆论场中的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伴随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不良网络舆论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不利于人们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为此,必须创新网络舆论场中的思政工作机制,全面做好思政工作,抢占网络舆论引导新高地。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引导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斌 《桂海论丛》2010,26(3):7-10
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引导力建设,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舆论地位,引导其它社会思潮。在舆论引导力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价值导向一元与多元共存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传承与创新关系,舆论宣传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韩振文 《前沿》2013,(12):74-78
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民意已成为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新兴动力.它作为体制外参与力量,凝聚的共识与舆论,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合法性供给.网络民意影响公共政策合法性,从深层次方面反映出通过权利与权力的博弈获致自由与秩序价值目标间均衡的愿景.值得注意的是,有必要克服非理性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合法性造成的负面效应,这主要通过网络沟通程序的缓冲积淀与道德法律对网络媒介双向规制等两种有效对策,来消除误导以此确保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群关系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我们要认真吸取苏共亡党的教训,充分认识目前党群关系面临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罗昆  李煌明 《思想战线》2005,31(6):87-90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不仅是儒家中的精神境界问题,而且也是儒家的至乐问题。与道家和佛家相比,儒家的至乐———“孔颜之乐”,既有与其他两家相似之点,也有其相异之处。通过比较儒、释、道三家关于“至乐”观点的同异,可以清楚地认识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是区别儒释道“至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充分利用民族主义为政府提供合法性基础的重要功能,中国共产党则强调对民众的开放和吸引,并以此作为追求民族主义目标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依靠发动民众的全面抗战路线,使民族主义由于融入了大众性的内容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充分发挥了民族主义对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促进功能。这虽与当政者要求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主张不一致,但却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普遍价值取向,造成了当政者在民众面前的被动,也由此影响到战后中国政局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警政是对有关警察的国家和政府事务的统称。中国警政史的研究内容是:以治安问题为起点,以警察职能为核心,具体考察中国历史上各种警政思想、警政机构、警政措施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警察职能的行使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揭示中国警政制度的产生、发展规律。从时间上看,中国警政史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国警政萌芽、发展的全过程;从空间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警政史,应该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版图作为标准。在学科性质上,中国警政史属于史学的专史范畴。但在中国警政史学内部,也可区分出中国警政通史、断代警政史和专门警政史。  相似文献   

15.
新闻自由权和隐私权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主要是由于权利主体利益的冲突、权利主体的不对等以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解决二者的冲突就要遵循隐私权优先保护原则、涉及公共利益权利让渡原则和新闻自由权的抗辩原则,同时建议从两个权利的法律地位和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两方面解决二者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至今仍然传承在黔桂两省区交界处的壮、瑶等民族的铜鼓艺术、蛙神崇拜以及民间歌咏习俗,具有重要的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价值,很有必要将其中的一些文化元素融入体现区域族群生存智慧和文化理想的现代生活空间的建构之中,让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在新的衍生载体中焕发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7.
侦查的目的、价值与功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它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本文以侦查的定义为出发点,对侦查的目的、价值:功能逐一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侦查的目的、价值、功能三者的关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贫富差距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辉 《思想战线》2005,31(6):1-6
贫富差距的程度与社会和谐稳定状况呈负相关关系。近年来,中国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公平优先的二、三次分配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安全阀”,疏通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通道,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造成的贫富差距对弱势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不仅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20.
全球疫情与中美博弈加剧对高校国家安全造成了深远影响,当前中国高校国家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师生涉及宗教、民族以及"三股势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隐患、西方利用国内民众对疫情的讨论煽动群体对立等方面。而疫情全球扩散与中美博弈导致西方对中方的打压会传递到高等教育领域,反华势力也会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寻求新的代理人,同时,非政府组织会以学术面孔进行信息收集以危害国家安全。这些都根源于美方及西方国家的冷战思维、高校师生国家安全意识缺失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与反智主义的出现。高校要在国家安全教育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国家安全意识与教育能力培养、高校与国家安全机关联动以及校园硬件建设方面加强工作,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