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90年代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新时期,提出了“政府重塑“的新思想,同时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引入,“电子政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介绍了政府重塑与电子政务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政府新的发展模式,并进一步讨论了深层次的实施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90年代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新时期,提出了“政府重塑”的新思想,同时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引入,“电子政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介绍了政府重塑与电子政务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政府新的发展模式,并进一步讨论了深层次的实施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 推动电子政务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政务的兴起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贯穿电子政务的全过程,本文从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入手,主要探讨电子政务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实践,运用信息时代的人本思维重塑政府管理模式,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珏 《电子政务》2007,(12):60-63
通过案例分析了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借助现代通信技术,改进政府服务效率和服务模式,根据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门户、"一号通"公众服务热线、乡镇一级的"柜台"公众服务中心等县、市级政府电子政务"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和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定财 《电子政务》2007,(10):73-76
指出了在农村基层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农村基层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农村基层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网络席卷了整个世界,在各个领域尤其是政府管理方面引起了巨大的变革。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受到了挑战,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已刻不容缓。世界各国以发展电子政务为契机,对政府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我国的电子政务还处于初始阶段。加入WTO,融入世界潮流后,发展电子政务,重塑一个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描述北京市网上审批市级平台的功能与服务,指出了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和谐电子政务"应追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我国电子政务追求政府网站高拥有率和高拥有量发展思路带来的却是网站的低访问量和低绩效的现状和结症;阐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策略转向的理据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发展思路转变:对现有政府网站进行大规模关停并转,集中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的政府网站,以还原电子政务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是当代公共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的集中表现.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普遍推行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二者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为再造行政流程、实现政府资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和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应用,为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营造了政务环境.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两张皮"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根据实践验证的逻辑和理论发展的逻辑研究分析我国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的问题和提出具体对策,将有助于调整和正确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春华 《电子政务》2008,(4):219-221
目前经常讨论的电子政务大都在省部级、条管垂直部门和地市级层面.在我国县级政府中,能否结合县情,快速、有效、节‘约地发展基层电子政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成败.从县级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构建县级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的设想,并从管理职能、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岗位设置等4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将电子政务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以此来保障县级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春华 《电子政务》2008,(3):219-221
目前经常讨论的电子政务大都在省部级、条管垂直部门和地市级层面.在我国县级政府中,能否结合县情,快速、有效、节'约地发展基层电子政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成败.从县级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构建县级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的设想,并从管理职能、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岗位设置等4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将电子政务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以此来保障县级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电子政务人才是电子政务又快又好发展的的根本保障,从政府、高等院校以及社会3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在电子政务人才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政府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科学部署电子政务人才战略,促进"官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并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外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入外包机制发展电子政务是当前国内电子政务建设的趋势,分析了电子政务外包的三种模式,讨论了政府信息化外包与企业信息化外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实施电子政务外包的障碍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2006,(3):3
目前,全球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难点之一,就是电子政府业务架构建立和总体结构设计滞后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发展,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导致这个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许多人不十分了解电子政务的概念本质,将电子政务理解为就是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不需要对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进行根本的改造,误认为"电子政府"就是工业时代传统政府形态在数字世界的映射.世界上众多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在这种模拟理论指导下做出的结果只能形成一个个"计算机化"了的政府业务流的信息孤岛.  相似文献   

15.
推进电子政务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政府和高效型政府的建设要依赖于电子政务的推进.在分析国外电子政务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建设发展阶段和行政效率及行政成本之间关系模型.以安徽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实例,分析了模型的有效性和模型的使用问题,并结合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朱琳 《电子政务》2011,(5):12-17
随着社会化媒体成为政府服务和监管的重要平台,电子政务建设进入社交媒体时代.本文阐述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上海市近年来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协同和整合以及政务微博方面的发展情况,简要讨论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跨部门协同和整合资源配置差异、政府网络监管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电子政务的和谐发展模式及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邓崧  彭艳 《电子政务》2005,(12):21-25
以政府为核心,从电子政务参与主体的角度分析了电子政务的和谐发展模式,研究了政府与IT企业、政府与咨询机构、政府与用户之间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关系;讨论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进程中存在的和谐发展问题,认为参与主体的和谐发展能使这些问题中的大多数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建设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正确处理好政府机构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关系,事关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成效和电子政务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变。在对政府机构改革背景下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入"模块化"开发理念等若干对策措施,以保证电子政务建设面对政府机构改革预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成本,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9.
北京网上审批市级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精神和"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新路子"的要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保障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北京市在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历经了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全面完成了政府上网工程,建成"首都之窗"政府网站群,以及一批应用系统已相继开通等发展阶段之后,近年来又在朝着电子政务网上互动办公的目标继续努力.经过两年时间的推进工作,目前全市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已初步建成,为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奠定了发展基础.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作为网上审批服务系统项目的运行管理部门,仅就项目建设过程作以简要描述,以飨关心电子政务建设的读者.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云计算对电子政务的架构体系、建设模式和发展战略将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各国政府对云计算的积极战略部署;论述了云计算对电子政务架构体系的重组,即"政府云"主要由政府云基础设施层、政府云资源池层、政府云数据库层、政府云平台层和政府云服务层等构成;提出了云计算环境下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战略思考: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可同时面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通过"政府云"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共同使用",不断扩大电子政务服务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