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形象的概念开始在西方逐渐凸现;二战后西方对国家形象的研究日益系统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进入自觉阶段[1]14-18.作为国家形象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国家形象战略也引起了有关研究者的关注.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分散在对国家形象战略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探讨以及对国家形象战略某个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谈论国家形象时,有一部分内容是不能被忽视的,那就是国家产业形象。  相似文献   

3.
国家凝聚力作为一种政治凝聚力,具有其重大价值。而执政党道德形象则直接影响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因为执政党的政治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主体,执政党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就意味着执政党的存在本身是否具有"合法性",它是执政党能否保持其执政地位的根本道义基础,也是国家凝聚力强弱的根本道义基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执政党道德形象的恢复、保持与提升。为此,在当前除了坚持不懈地加大反腐和打击"四风"的力度之外,重点应抓好党的规章制度建设和党的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4.
5.
《谪园》中的中国形象之所以较为客观鲜活,并没有被刻意歪曲丑化,有其背后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整个美国社会与中美关系的政治历史背景,一方面也缘于作者身为中国大家族养女,多年亲身深入体验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细节等自身所具有的经历特点。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来,中国国内传媒市场快速增长。这一过程中,中央电视台急剧扩张。根据央视2008年12月18日在《人民日报》公布的资料,从1978年运营两套节目,到2008年运营38套节目,央视的营业收入已从1991年的3.3亿元,猛增到2007年的171亿元——净增50多倍。这么快速的发展是世界电视史上少有的。  相似文献   

7.
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取材于《圣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再创造,尤其是其中对撒旦形象的再创,使之比《圣经》中的"原型"复杂生动且更具艺术魅力,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魔鬼形象。评论界对《失乐园》中撒旦形象有几种不同的认识,这几种认识之间有一定的张力,理解这些不同观点的关键在于分析弥尔顿对原素材的再创作、对神话史诗的传承发扬所体现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及深刻的基督教思想,从而认识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魔鬼形象。  相似文献   

8.
于倩 《青年论坛》2009,(5):109-111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才貌双全、温柔顺从,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识。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却塑造了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迥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与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外在相貌和内在精神意识方面的比较分析可知,她们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附属于男权文化和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的狭隘格局。从这三位女英雄身上看到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9.
《人大建设》2009,(9):55-55
《南风窗》近期刊发赵灵敏的文章认为,一个国家塑造国家形象的关键是自我形象。国内形象,是一个能否让国内的老百姓满意的问题。如果一个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很高,那它的国际形象也一定很好。国内民众不满意,却有好的国际形象,这基本上不可能。国内老百姓满意,外国人不满意,第一不大可能,第二完全可以不予理睬。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学者在对国家形象进行概念界定时,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脉络:基于"信息资本"的"国家实力"论;基于"公众感知"的"国家声誉"论;基于"媒介表征"的"媒介镜像"论。中西方学者在界定"国家形象"的内涵时,虽然已经意识到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主客体关系,但忽视了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构建"对话性中国形象"的理念将有助于破除建构主义国际关系视域下单一的技术主义路线,将国家形象的建构路径放置于多元、开放与互动的语境。  相似文献   

11.
孙宜芳 《长白学刊》2020,(6):123-129
《论持久战》一文对引领中国抗战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分析抗战前途、谋求抗战胜利的过程中,分别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维度上展示出中共的中流砥柱形象、崇高精神形象、劣势战胜优势形象和以人为本形象。准确认识和把握《论持久战》中蕴含的中共形象,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乃至开辟中共党史研究新视角,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白雪 《传承》2009,(11)
<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圣经>中命途多舛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妇女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极度悲惨的命运,也反映了基督教文化对女性的歧视,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方向红 《求索》2013,(9):141-143
《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名士的风流故事集。《世说新语》中的阮籍特立独行、不拘礼法,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代表。然而,阮籍《咏怀诗》中所表现的自我形象孤独苦闷、谨慎胆怯,与《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却大相径庭。究其因由,《世说新语》的创作主旨不是平常记事,而是突出玄韵,阮籍外表的放诞隐藏着全身避祸的思想。《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和《咏怀诗》中阮籍的自我形象并不矛盾,其精神内质都是极度苦闷幽愤。  相似文献   

14.
白雪 《传承》2009,(22):154-155
《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圣经》中命途多舛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妇女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极度悲惨的命运,也反映了基督教文化对女性的歧视,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吉相虎 《传承》2014,(10):109-111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是目前阿拉伯世界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媒体之一,在全球传媒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该媒体2014年1-5月涉及中国"西藏问题""南海问题""单独二孩政策""新疆反恐问题"等一系列媒体文本内容,基于"半岛"电视台塑造国家形象的建议,有利于探索我国借鉴国际惯例、加强外媒记者管理等途径,把握机会,借助国外媒体,发出中国声音,树立我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杨琳  朱斌 《长白学刊》2021,(1):39-46
教科书是建构国家性"想象共同体"的载体之一,通过国民的共同阅读可产生和形成具体的国家形象.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教科书的"书写文化",可以看到新生政权从政治制度建设向政治文化传播的向外延展,亦可以反思这一叙述方式背后的"新中国"建构.具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教科书的国家形象叙述包括国家象征的编码、历史叙述的整合以及国家认知...  相似文献   

17.
佘双好 《理论月刊》2006,(7):187-188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研究者,我一直十分关心如何维护和营造党和政府形象的问题。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过程,是党和政府形象的营造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活动虽然是以个体的形式展开的,但它决不是一种私人的活动,而是一种公共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党和政府代表的身份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一言一行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音。因此,如何营造党和政府的形象,实质上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问题。最近,我有幸读到张昆教授的新著《国家形象传播》(复旦…  相似文献   

18.
"於是"古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的词语。《论语》、《孟子》中的"於是"的用法很有代表性,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则用在句尾,位置不同用法不同,体现了当时汉语的特点,对后代汉语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非诚勿扰》节目中嘉宾的平均年龄不足24岁,是当代中国80后青年形象鲜有的一次集中展示.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中典型语言文本的解析,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80后独特的个性和观念,解读80后群体与媒体互动之间形成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