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正确理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并运用其思考、设计、构建全球和地区层面的互联网治理方案,对解决网络时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发展问题、共同治理问题,以及反对网络空间日益盛行的技术霸凌主义、文化霸凌主义和个别国家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的做法等,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网络空间法治化具有多个维度,可以有效解决网络发展、网络规则、网络秩序等不合理,与应对"风险社会"、保障国家安全和公民权益的内在需要相契合。网络空间法治原则包括主权平等原则、和平安全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和共管共治原则。在网络命运共同体框架下实现网络空间法治的政策路径包括在意识形态上摈弃霸权主义和零和思维,在国际分工上推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改革,在战略目标上坚持自身网络安全与共同网络安全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球性和地方性交叠的人类生活的新场域。全球网络空间的竞争与博弈是技术发展和资源分配不均的必然产物,技术和信息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权力资源。在美国主导的"多利益攸关方"管理机制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没有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话语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网络空间人类共同处境和出路的创造性提法,要求各国在尊重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秩序良好、共享共治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关于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思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邀请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清晰战略构想,为中国同世界各国开展网络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与此同时,也为全球互联网治理,促进开放共享,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提供了更多的智慧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由于统一的数字编码规则,当下互联网已经"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巴别塔"具有了技术上的可能性。然而,这种可能性还需要人类打通观念形成共识,方可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经济催生了现实生活中以人为中心的泛社区化。由于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均有自己建设的侧重点,对于在社区与城市公共区域之间大量流动穿梭的人车、物来说,需要一种介于智慧社区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基于物联网的管理方案,以提供艇位置信息的服务。为补充完善大型小区内部、社区周边与城市公共区域之间的管理连续性,提出了基于低功耗、低成本、小体积社区e卡的社区e网。实现物联网感知的社区e网,使智慧社区与智慧城市可以更好的协同工作,以提升一线民警的工作效率,更加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8.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e化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差异性战略和知识战略优势,实施恰当的e化策略,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持续成长与盈利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强调,面对新形势,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坚定信心、增进互信,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这一谈话指明了两岸关系前进的方向,体现了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具有重要意义。两岸命运始终紧密连结在一起。今年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台湾被日本侵占、殖民统治50年间,台湾人民奋起抵抗,坚守中华民族属性,传承中  相似文献   

10.
正尊敬的联合国大会主席汤姆森先生,尊敬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尊敬的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总干事穆勒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很高兴在新年伊始就来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同大家一起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我刚刚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达沃斯,各方在发言中普遍谈到,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中,从时代潮流、世界性难题、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角度深入思考了中国和全球发展这个重大问题,逐渐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轮廓和框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思想涵括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重要领域,从一定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了我们党对时代主题这一重大判断、继承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传播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因此,它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自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系列双边和多边重要外交场合多次提及并深刻阐发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使得这一理念日渐清晰并不断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为解决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提供的中国方案,为21世纪国际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当代国际秩序的清醒认识,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出的倡议,也是对人类社会的美好希冀,必将进一步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治化和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埔》2008,(2):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5.
1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于海峡两岸同胞的关系做了感情至深的精辟论述,他指出:“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这一论述,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的战略构想与外交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无数互相交错的力形成的合力造就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能够形成历史合力的“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推动、和平发展道路的外交保障、交流互鉴理念的文化支撑以及优美自然环境的生态守护等有力因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以及社会发展的公共性价值观念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与共同体思想相关的哲学理论也都无法回避公共性问题.虽然公共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并非显性话语,但从个体性到主体性到公共性再到世界性的思想转变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演化的总体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有着类似的价值诉求.伴随新冠状病毒的全球蔓延,中国正在倡导建设新的世界秩序,突出人类发展实践的公共属性,推动全人类在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演进中形成世界性的制度文明,从而通过价值共识来消解个体性的矛盾冲突,构建一种协商、共治、共享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9.
20.
世界交往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也推动了世界文化交融,为人的全面发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向人类共生共在、整体发展,把谋划人类、群体人和个人发展有机统一的地理空间拓展到全球,最充分、最广泛、最真实地体现了人民性特质。新时代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性特征,既要坚持以言传道和以行示范协同,凝聚世界交往现代化的共识;又需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并举,汇聚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引领世界交往现代化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