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戴子刚 《前沿》2008,(1):152-154
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具有频发性、多样性、复杂性扣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扣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迫切任务。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辩证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多元智能"论及其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针对时弊从儒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批判了玄学对文学作品所造成的损害 ,但事实上在儒、玄、佛三教合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 ,玄学已成为其复杂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有正面涉及玄理的论点 ,但更多的是寓玄理于文论之中 ,特别在其创作言意论方面。“隐秀”论和“意象”论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理论的丰富 ,同时也是对玄学得意忘言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剑平  ;仇小敏 《求索》2008,(3):40-42
文章讨论了信息论对系统科学思想史的贡献:确立了信息概念并清算了机械论;其方法表现出了深刻的哲学意义——重视“整体”与“关系”;信息离不开物质,但它与所表征客体的可分离性则带来了对世界图景的新看法,并为阐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一辩证唯物论原理提供了信息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邹元江 《新东方》2015,(1):70-72
阿瑟·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和迪基的"艺术制度论"针对的是非传统的西方先锋派艺术的合法性问题。但这种对某个时段的艺术现象的合理性解释是有其限度的。我们所要质疑的是,是谁构成了"艺术界"?艺术品的价值是由谁赋予的?艺术品是作为独立自足的世界还是现成的世界?艺术品是"展览馆"公众艺术,还是"雅集"私密艺术?  相似文献   

6.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07,4(2):41-43
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恩格斯提出了“合力论”思想,让史学理论界深深折服。但这一宏观理论对构成“合力”的基本力量未作深入具体分析,成为史学理论界积极研究探索的遗留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是对恩格斯历史发展“合力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帝国主义论"不仅是当今西方大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也是这些国家对外政策的理论依据。他们通过对当今不同民族国家的整合定性,进而论证其在对待所谓"前现代国家"和"现代国家"时所施以的强权政策的合理性。这种新殖民统治的主旨,再次论及了"依附论"的主题,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光辉历史征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种出的文明之种、开出的文明之花、走出的文明之路、结出的文明之果。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步履维艰的,频繁遭到来自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蓄意挑衅和恶意抹黑,他们通过“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等奇谈怪论来蛊惑世人,想借此扳倒他人、抬高自己。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实践,以“文明借鉴”“文明创新”“文明再造”“文明共存”分别破解了“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  相似文献   

9.
从表面看,“脱亚论”和“亚洲一体论”有很大不同,但其目标却惊人的一致,即都主张日本首先控制中国东北,进而统治整个中国和亚洲。这两种观点,不仅在日本民间很有市场,而且成为明治维新以后历届政府看待亚洲的基本态度,是其疯狂侵略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实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基本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0.
建国六十年来“灌输论”学术论争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在诸如“灌输论”的首倡者问题、精神实质问题、是否具有强制性的问题、西方德育界对“灌输”的态度问题、“灌输论”的当代价值问题等方面,看法不一,存在诸多争议。“灌输论”的首倡者即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是考茨基和列宁;“灌输论”是原则与方法的辩证统一,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西方德育界是“灌输”的倡导者而不是反对者。全面回顾和评述建国60年来关于“灌输论”的学术论争,对于厘清有关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研究,增强现实指导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程荣  蔡钊 《求索》2010,(10):205-207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帝师,自武则天闻其名而召至京都并受其手诏赞美后,便几度应召出山,甚得武则天、睿宗、玄宗优宠。司马承祯一生著述颇丰,乐艺方面亦颇具造诣。《坐忘论》即为司马承祯在诸著述中对乐艺最具启示价值的著作。《坐忘论》论述的修炼梯伐依次为:"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即通常所讲的"三戒五渐七阶"之说的"七阶",各层之间内在逻辑严谨、论证阐述清晰、依次梯进,具有可操作、可实践等特点。本文以内丹学与乐艺"与道合体"、"天人合一"内在追求的凝合为基点,根据审美理论对乐艺之修炼理论、思想及观点的因袭、借鉴价值进行挖掘,以求《坐忘论》乐艺审美意义及当代之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宋可玉 《新东方》2009,(6):10-13
“他者”的显现和如何面对“他者”的显现的问题,日益成为当代哲学家及非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的哲学家们震惊于战争对人的无名化和人在无名中的沉沦,展开了对自我、他者、生存、责任、死亡等一系列范畴的追问和探讨,萨特、勒维纳斯、布伯、赫舍尔等从自己的切身领会出发直面了这一系列的关于“我”与“他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普列汉诺夫在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将社会心理引入社会历史研究领域,提出了社会结构"五层次论",阐明了社会心理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内在构成和发生、发展规律,并特别强调了社会心理和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这通俗简洁的“猫论”,给改革开放的前期,给当时的思想解放和冲破禁区,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持和探索勇气。50年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猫论”功不可没。然而,今天人们似乎对它有些淡忘了。不妥。“猫论”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应然”的价值论维度出发,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以人为本”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尺度,同时,也是人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尺度。“以人为本”的生存论维度在于人的本质不是先行规定的,而是通过现实的人的历史性生存获得的,马克思的生存——实践本体论转向,意味着从抽象的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从伦理关怀的视野解读“以人为本”,亦即从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上探求人与世界的内在本质关系,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将人作为最高的目的和善。  相似文献   

16.
杨鹏 《理论月刊》2013,(2):101-104
"黄祸"就是指黄色人种的存在对白人世界所造成的威胁,它是一百多年前白人世界对于人类间交往中问题和冲突的一种理解和描述。"黄祸"论起源于欧洲,其发端可以追溯到当地人对古代亚洲蒙古人进攻欧洲的恐惧记忆。本文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著作、言说、图画、书信中,找寻他们有关"黄祸"的评论,以窥探"黄祸"论的内容和表现。进而找出"黄祸"论的不实之处,回击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欺人之谈。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趋同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40 - 80年代流行于西方学术界的“趋同论” ,在一般含义上是指当时的苏联式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差别将逐渐消除 ,“两制”将发展为一种新制度 ;在具体含义上 ,是指“两制”根本区别之外的体制成分的趋近。“趋同论”是在观察当时“两制”表面现象基础上对“两制”关系发展趋势的一次初步的、肤浅的把握。它虽有片面性 ,但不失为对“两制”关系予以认识的全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今天的任务 ,是理论联系实际 ,把对“两制”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张越 《思想战线》2021,47(4):74
近40年来中国古史分期研究和讨论的情况较之以往有一些明显的新特点。“无奴论”的再度崛起、中国古史分期“新说”的涌现,为多年来悬而不决的古史分期问题开辟了更多的研究途径。“封建”名实问题的讨论促使学者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框架中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任何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学理分析都离不开史实的支撑、史料的依据、理论的导引和现实的考量。  相似文献   

19.
任海涛 《前沿》2009,(8):58-64
《吕氏春秋》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但是迄今为止,对吕著法律思想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没有展开,研究吕著所构建的新的“德治”法律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吕著的“德治”思想对儒家“德治”进行了扬弃并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内容,形成新的德治理论,该理论由四个要素组成。在春秋战国末期鼓吹经过改造的“德治”理论符合历史潮流,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新的“德治”体系包括物质基础、实施主体、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实力保障和统一天下的舆论准备七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夏云高 《传承》2011,(12):36-37,57
1915年,列宁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它是根据当时世界和俄国的形势提出来的,它是被俄国革命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1924年,俄共(布)党内围绕着要不要建成社会主义、建成怎样的社会主义问题展开了论战,斯大林同托洛茨基等人的论战中,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其"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客观地说,"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起过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