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治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在国家、政府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中来理解,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来解释。学界现有的融合论、包含论、交差论、独立论等观点为更为准确界定社会治理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社会治理包含"自治"和"他治"两个维度,社会治理要通过有效的"他治"来培育"自治",核心社会治理是政府对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契约治理、关系治理和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新德 《求索》2008,(6):60-61
家族企业治理包括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两种治理手段。根据两种治理手段强度的不同,可以把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分为弱契约治理、弱关系治理;弱契约治理、强关系治理;强契约治理、弱关系治理;强契约治理、强关系治理四种类型。影响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目前我国中小型家族企业实行以关系治理为主导的家族管理模式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对于大中型的家族企业,在目前外在环境不成熟的现实背景下,应实行强契约治理、强关系治理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制是治理中重要的概念和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的主体、社会领域的问题以及社会治理的价值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我们应以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理顺政社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基层自治和底层参与、创新社会矛盾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多中心的治理模式等途径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需要诸多的治理机构共同发挥作用,但当前的相关研究却没有给予司法治理以足够的观照,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司法治理的“名分”与“实践”。而其中,分析与厘清司法治理的方式与途径又是一个最根本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类型化的思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司法治理的方式与途径可以分为个案治理与超个案治理、被动型治理与回应型治理、科层制治理与科技型治理。在具体的实践中,司法治理的多种方式与途径不可能也不应该泾渭分明,更为常见的是耦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胡惠林 《探索与争鸣》2022,(1):129-141+148+180
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后,没有极端贫困的治理和克服“治理的贫困”,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命题,规定和影响了乡村文化治理的任务。全面脱贫使得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乡村文明的转变成为可能。然而,物质生活的脱贫并不必然生成文化上的富有与小康。克服治理的贫困,历史性地成为中国乡村治理文明性变革的重要主题。统筹乡村振兴中的发展与安全,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的文明性变革,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将成为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长期战略性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多维内在逻辑,分别是秩序和谐的生活共同体、多元构成的利益共同体、权责适应的责任共同体、社会进步与人全面发展的共同体。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用制度、协商、情感等多维治理工具来实现其现代化建设,需要重视解决重构基层新型人际关系、扩大群众参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方式等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公安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政府治理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安治理关系到国家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对于完善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是推进公安治理的前提条件;人民民主是公安治理的基石;现代法治是公安治理的核心;基础治理是公安治理的着眼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8.
国家的使命是协调冲突、创造秩序,其力量体现为公共权力及其运行。因此,人们通过建立使公共权力得以确立和运行的制度体系来建立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扮演了重要的力量。现代国家的发展使提升和整合文化成为重要内容,将文化塑造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使国家治理融于文化塑造之中,必将成为民主时代国家实现有效治理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所在,也是国家治理在地方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县域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的县域治理现代化,必须结合我国国情,逐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县域治理现代化之路。嘉善作为国家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近年来,在县域治理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治理体系的构建、治理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治理效果的优化,初步形成了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嘉善样本,为县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治理相对于传统统治模式或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而言,其最核心的特质乃是公共权力主体多元化,政府和政府以外的各种社会力量均是有资格的治理主体,但是有资格的治理主体未必是合格的治理主体。有资格的主体要成长为合格的主体,其关键前提是该主体已经确立治理主体意识,这一意识包括三个层面:现代责任意识、现代理性意识、现代操作意识。现代操作意识是现代理性意识的基础,现代理性意识是现代责任意识的基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如何让公民和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生成主体意识,治理主体意识并非自动生成,其最终确立需要坚持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共同推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磊 《电子政务》2023,(3):73-84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社会治理创新向纵深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各类信息技术向治理领域广泛渗透,导致权力实践变为一个需要经由“技术”这一中介机制加以理性化的过程。采用权力政治学理论框架,分析了作为独特的权力主体,技术在基层治理权力结构中承担的中介作用,进而总结了“分布式治理”概念,发现有机接合技术重塑基层治理的权力结构存在两种基本样态,即以控制为核心的政治职能和以技术行政为核心的治理职能。从“任务情境”“主体间性”和“技术作用”三个维度呈现了分布式治理有别于传统集权式治理、分权式治理的组织学特征。这些特征使分布式治理能够融合“技术-主体-权力”多重治理要素,并在复杂性任务情境中助推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教育治理现代化不能仅仅凭借单一主体的力量,而是有赖于多元治理主体的合力。其中,"知识"在教育治理主体的整合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知识治理在教育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凸显。知识势差是其逻辑起点,知识共享是其逻辑中介,共识创建是其逻辑终点。教育治理现代化中的知识治理在遵循内在逻辑的同时,也呈现出自身的运行机理,主要表现在:以平等协商为基础的知识交互、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知识创新、以权力分享为核心的责任重构以及以合作协调为保障的行动协同。  相似文献   

13.
国家廉政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国家廉政治理体系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弥补传统廉政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实现对传统廉政治理体系的超越;其二,充分汲取和回应治理理论的核心思想,遵循现代化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传统廉政治理体系存在着三对基本矛盾:政党力量主导与国家、社会力量虚弱的矛盾,多元主体参与主体间协同断裂的矛盾,政治廉洁与权力运行效率的矛盾。破解这些矛盾,需要政党、国家和社会力量在廉政建设中走向平衡和协同;需要区分不同权力行为的运行逻辑,通过分类治理实现国家廉政治理中廉洁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15.
刘伟  何頔 《学习与实践》2023,(9):20-29+2
国家自主性是影响现代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变量。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践中,由于一些领域国家自主性的失衡,导致国家治理体系中出现了治理主体发育不成熟、治理维度间衔接机制不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内在问题,还伴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在规制权力和保障权利、资源再分配、统筹协调及话语传播等方面的不足。展望未来,中国的国家自主性需要在以党建引领培育国家治理主体、以机构改革优化国家治理结构和以数字治理革新国家治理理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重塑性发展,理顺国家、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股东至上主义”治理有着明显的缺陷,不适应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的内在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逻辑应是利益相关者治理逻辑。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治理国有商业银行符合我国的实情。  相似文献   

17.
郝诗楠  李明炎 《探索与争鸣》2022,(10):165-176+180
运动式治理与常规化治理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相反,运动式治理在当下更接近于一种技术化、针对某种特定任务的治理工具。运动式治理包含三重机制:一是触发机制,即压力型体制将中央(或上级)的要求与目标传导至地方(或下级),进而改变了地方(下级)政府的注意力分配结构并产生了一种“速效逻辑”;二是运行机制,即运动式治理围绕着定向资源动员而展开,它仰赖于高层权力再分配与集权的组织保障,也需要通过准军事化话语来营造适宜的“氛围”,但其对于民意的需求相对较弱;三是维持机制,尽管运动式治理存在局限,但一方面运动式治理确实能够在资源不足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对清除“存量”产生明显效果,另一方面又能够在压力型体制下助力地方政府回应内外压力。作为一种治理工具,运动式治理在“去存量”方面具有适用性,且符合中国当前的国家治理环境,因此它不会被轻易摒弃。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与常规化治理等工具通过相互配合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构成我国多元化的国家治理工具集合。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城市智慧治理一直走在前列。美国各大城市运用数据驱动决策与服务,构建在线参与平台、数字服务平台和政府资源中心,实现了城市问题的精准识别、城市状况的实时感知、违规行为的精准监管,并使市民能够及时掌握城市公共服务的相关信息,更方便地参与城市的公共治理,这为我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探索城市治理的有效方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刘雪莲  唐新宇 《探索与争鸣》2023,(3):92-101+178-179
全球治理失灵的窘境正进一步凸显,一方面,全球层次治理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区域关注度的提升以及区域治理的长足发展,区域治理在功能和结构上体现其全球治理价值,全球治理出现了区域转向的态势。全球治理的区域转向来源于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互动性的增强,由于二者间存在治理客体、目标与机制的通联性,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的良性互动得以展开并深入发展。区域转向的核心目标是寻求实现全球治理有效性的区域路径。需要注意的是,全球治理的区域转向不意味着完全走向区域治理,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存在着本体差异性与内在矛盾性,二者不能完全重合与互相取代。在区域转向的过程中,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的矛盾性也会加剧全球治理的危机,因此需要把握全球治理区域转向的程度与限度,注重这一过程中的法度,保障这一进程不脱离全球治理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