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风潮日趋频繁与激烈,天灾、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弊端以及清末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矛盾成为了始作俑者。而民变作为下层群众对生存危机最"原始"的反应,不仅凸现了清末社会的变迁,亦剥蚀着清廷统治的根基。所谓于细微处见深刻,史学界的目光逐渐被最广泛存在的民变现象所吸引,各方面的探讨呈方兴未艾之势。而民变如何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反噬清朝也为民变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汤,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常瑞 《传承》2011,(20):74-76
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清政府不得已而实行了"新政"。然而,事与愿违,它并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快了它的灭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清末新政的性质是维护和封建统治,具有欺骗性质;新政所面临的资本阶级民主思想和国内财政的拮据给新政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同时清政府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用人不当,形成了立新政而不易旧人的局面;再加上中央与地方权利的矛盾的深化,最终导致清政府这次至上而下的"变法自强"改革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革命推动了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政府原想借新政(改革)消弭革命、实现王朝自救,但新政的实施却又为革命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当然,新政的实施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的必然结果。促使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的因素众多,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晚清统治集团长期被动应对危机,不愿主动改革,以及新政时期未能处理好统治集团利益与人民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期间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创始之期,然而与此同时却出现了诸多捣毁新式学堂和攻击学堂师生的事件,甚至演变成席卷全国的毁学风潮。本文通过对新政期间各地毁学风潮发展的阶段、原因和各界的态度与各地采取的补救措施三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出新式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以及新政举措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清末改革者的本意和结果来看,这次改革是失败的。但就司法改革而言,主要是对刑法修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这些积极努力和影响为后世司法革新留下了较好的参照,开启了中国司法改革早期现代化的闸门。  相似文献   

7.
李文珊 《求索》2008,(7):209-211
吏治腐败是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政时期,腐败痼习恶性发展,各级官员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吏治腐败呈现出结构性、整体性腐败的严重状况。同时,由于腐败的形式、领域是在进行近代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因而吏治腐败又具有社会改革转型时期的特征。吏治腐败对清末新政危害很大,它阻碍了新政措施的推行,破坏了新政的预期效果,极大地削弱了民众的改革向心力。究其根源仍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衰朽的清政府虽然在面临危局时被迫选择了改革,但腐败之极的官僚队伍却无法积极履行改革者的职责,终使改革失败。  相似文献   

8.
清末机构改革中的进步与悖论:以商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奎 《求索》2008,(10):212-216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央机构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央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既反映了政府管理体制向近代转型的进步方面,同时,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清末中央机构改革最终发生了变异,深刻的反映了机构改革与体制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苏全有 《求索》2010,(1):200-203
目前学界对于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的研究多着意于官绅关系、会党及灾变等因素,而对省际圈及其背后所支撑的省界观念的影响多有漫忽。省际圈、省界观念在该事件中的体现有二,一是外来务工人员与湖南人在长沙的就业竞争,二是禁米出境。主张禁米出境的集团一是绅士,二是以岑春莫为首的湖南省府。对于长沙抢米风潮中所存在的省际圈、省界观念,特别是禁米出境,时论多有批评之声。各省以邻为壑,只顾及自身平安,折射出清政府缺乏全局统筹,已丧失了宏观调控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省际圈、省界观念并非局部问题,而是广泛地存在于清末许多领域,且产生着极其恶劣的影响。直到21世纪的今天,省际囤、省界观念依然如幽灵一般无处不在,因此,涤荡省界意识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谭延闿政权确立后,一批革命党的下层份子由于不满意资产阶级与封建保守势力的妥协,追求民主共和的理想及自身社会景况的改善,曾经不断掀起反抗斗争的风潮。这些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湖南的继续发展与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尚无人涉及过这个题目,本文拟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曹军 《长白学刊》2010,(3):133-136
清廷于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对于立宪派特别是其中的地方绅士和新兴资本家颇具诱惑力。作为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和激进的革命党人,宋教仁迅速作出反应,对清末新政及其政治权力配置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民主宪政的一些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许顺富  刘伟 《湖湘论坛》2008,21(1):39-41
湖南绅士与近代书院存在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一方面,绅士通过倡办、支持、资助书院而促进了书院的建设,绅士是书院得以形成、发展、繁荣的推动力量。绅士垄断着书院文化的传播大权,成为书院文化的历史传承者和积极推进者,是书院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书院又以它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地培养着拥有文化知识的绅士。绅士与书院的这种共生关系,熔铸了书院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书院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因时而进,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价值追求。湖南近代书院盛行的经世致用学风和尊礼重道的理学思想,造就了近代湖南保守和激进,落后与先进交相辉映的历史局面。  相似文献   

13.
苏全有 《求索》2013,(6):49-52
清末实施强迫教育过程中.弥漫着的是急于求成的气息,操之过急成为最主要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学部、栽沣等要员及各地三个方面。促动强迫教育实施的动力中.活跃着舆论界的身影,舆论界成了关键推手.这对清政府政策抉择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清末社会中一方面是舆论界极力倡导强迫教育,另一方面则是民众毁学风潮泛起,清政府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局面,受制于舆论势力,力压民意,急于推行强迫教育,其结果则是欲速则不达,并最终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和快车道。  相似文献   

14.
在史学界,有关清末新政性质和内容的论著累见不鲜,但是对于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经济中的影响和地位却很少有人述及。本文试图在清末新政怎样引起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又怎样导致清末新政的失败和动摇清朝统治基础等问题上,作一些简略的论述,希望得到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指正。 1901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宣布实行新政。对于新政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清末儒家文化命运的变迁聚焦于“尊孔读经”问题。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孔子改制”旗号,以复古为解放,对孔经的改造实则造成了对孔经的怀疑;清末新政清政府被迫改革的种种措施,自迷其始,在中学的肌体内增加了西学的成份,进一步动摇了孔经的地位;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儒学及孔子的猛烈抨击,剥落了孔经的神圣外衣,使儒家“经学时代”沦入山穷水尽的窘境。  相似文献   

16.
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所藏的《福珠哩殒难碑》拓片作为反映"同治新疆民变"的个案,不仅见证了同治三年由库车作为民变的中心点向回疆八城逐渐蔓延的动态过程,而且也反映了清政府收复天山南路及其善后事宜。传世的清代文献对这一事件经过的记载不仅内容较少,且前后矛盾。本文探讨《福珠哩殒难碑》的相关问题,希望从一个侧面纠正"同治新疆民变"后世记载的错误,为新疆近代史研究提供信实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清末,列强的掠夺、清政府的盘剥及自然灾害的肆虐是湖南"首应"的深层原因;同时,湖南境内民众运动形成了震荡全国的革命形势,为辛亥革命"首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两湖地区紧密的革命联系、信息传递的便捷以及湖湘文化的熏染在湖南"首应"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论清末的宪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改弦更张,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改革。从1901年的“新政”开始,进而发展到1906年的“预备仿行宪政”。可以把后者称为宪政改革。在宪政改革中,清政府选择了日本模式,即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这种选择与清王朝的存亡和清末政局,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其前因后果,内容实质,重新估价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改革,并进而加深对辛亥革命的必然性的认识。 一 内忧外患中的选择 清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宪政改革,并选择日本模式?不少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剖析了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动因,如拉拢立宪派、消弭革命等等。本文认  相似文献   

19.
戊戌维新时期的湖南保卫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戊戌维新运动中,湖南新政“冠于行省”。湖南保卫局的创设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改革措施。本文试就湖南保卫局的创设、职责、作用和性质等作一较系统的探讨。 1 最早提出设保卫局,并为之作出重 大贡献的当推时任长宝盐法道并署湖南 按察使的维新派官僚黄遵宪。他曾先后任清政府驻美、日、英等国使馆官员,这使他有机会了解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特别是警察制度。他认为:  相似文献   

20.
1901年—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末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环境影响的产物。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制度,清王朝推行了这场政治改革运动。虽然新政的最终结局是失败的,未能挽救封建专制的灭亡。但是,新政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资本主义形式的政治改革,却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历程的重要一步。因此,认清清末新政失败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正确把握当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都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