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殡葬文化是高职殡葬专业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华优秀殡葬文化与高职殡葬专业德育教育融合还存在重视程度不高、教培体系不系统、教师殡葬文化素质不高、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殡葬专业应在深究中华优秀殡葬文化的内涵基础上,充分汲取殡葬文化的先进思想与智慧,通过编制德育教育养成手册、建设殡葬文化博物馆、提升教师殡葬文化素养、增设殡葬文化教育类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措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殡葬工作是民政工作的重要一环。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强新时代我国殡葬文化建设,推动实现“逝有所安”这一新时代美好生活应有之义。新时代我国殡葬文化建设蕴涵着辩证审视生死、感悟生命意义的生命伦理向度、保护自然环境、推行生态安葬的环境伦理向度、倡导文明祭扫、建设乡风文明的文化伦理向度。基于伦理向度对此予以综合考量,一方面有助于明确实践路径,为加强殡葬文化建设提供伦理向度的价值指引、实施手段与价值准绳,另一方面能够加深思想认识,使我们面向实际场景不断丰富殡葬伦理思想,着力构建新时代殡葬伦理文化建设新图景。殡葬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缩影,以建设发展此项工作为契机,也能有效促进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更好地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殡葬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作者在文中对泉州市殡葬服务产业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建议以泉州城乡作为殡葬产业化的着眼点,建立城乡殡葬服务产业新格局;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机制,协调好经营者、消费者及政府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殡葬服务单位的人员素质,以适应殡葬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民族精神的标记”,它与人类社会同步同构,随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而不断地变迁。民俗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民俗与社会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制度文化等具有一种互动关系。民俗把民族的共同心理特点和群体意识经过选择、凝聚和升华,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以一种超稳定的力量调解着文化的流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使个体经由道德内化达到对社会角色的认同。深入地研究民俗与社会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发展先进文化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殡葬改革暴露出许多问题亟待从理论上进行深刻反思.笔者认为,推行火葬与节约耕地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正确的做法是:公权,管住土地,杜绝坟头占地,同时推行丧事方式的多样化,尊重民众自由选择殡葬方式的权利.因此,农村殡葬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公权”与“私权”各行其道,在法律与民俗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节约土地与尊重民俗”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鲁中莱芜民间丧葬饮食中的文化符号表达出人们的敬畏与希望——敬畏逝者、食物,祈求逝者能福佑后人,期盼未来生活更美好;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不舍与哀思;并体现出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宗法观。鲁中民间丧葬民俗活动有以下三大突出的文化功能:社会整合、情感抚慰、社会教化。对丧葬民俗活动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批判性地继承。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殡葬行业准入门槛较高、经营秩序不佳、市场监管不到位,消费价格虚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亟待研究建立科学和谐的殡葬消费体系。科学界定殡葬产品和服务机构的属性,建立政府-市场两级消费体系;引进并优化配置社会资本,创新殡葬服务形式,提高殡葬服务水平;加强殡葬管理制度化建设,建立完善殡葬服务价格管理机制,平抑殡葬消费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推行协同治理,强化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倡导绿色消费,引导群众节俭办丧事,逐步树立科学和谐的殡葬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本义就是人对自身动物性的一种文饰和掩盖,这种对人之行为与心灵进行的文饰改变了人之鄙俗粗野的一面。殡葬文化的本质是生命文化。殡葬活动是以死亡事件为契机,以尸体处理为特定背景而进行的一场针对活人的生命教育活动。殓殡葬这一人文过程掩饰了死亡的自然过程,凸显生命的美丽谢幕,养育和培植了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殡葬”,一个非常独特的行业,似乎是一个不会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字眼,但它绝对是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业。“自古有生必有死”,有人类社会,就有了殡葬,也只有人类社会才会有殡葬。因而它又构成了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10.
两岸同文同种,自1949年后各自在不同的政治、及殡葬教育。文中介绍了两岸正式教育体制的殡葬教育现况,与合作的建议。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殡葬事业并对两岸殡葬教育加以比较,提出了两岸殡葬教育交流  相似文献   

11.
先进文化就是能够反映和支撑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的文化,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与时俱进"是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从整个人类文化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就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生存和发展理念。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应反映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支撑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精神气质,必然根植于其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相较于西方社会经由中产阶层培育完成的社会结构性完善,进而实现的近现代文明的奠基之路,中国恰恰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结构演化的有机复合。如果说,西方希腊的理性传统、罗马的法治精神、优化的社会结构与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进化相得益彰,催生了西方社会现代化及其精神气质,那么,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集权造成的中间群体的历史性缺失和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困境,急需一个中等收入社会群体的形成和群体素养的提高,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健康、高雅的精神气质提供结构性支撑。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对此提供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1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其它政治文明,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以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倡导树葬、建立电子坟墓、网上扫墓等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须重视人的精神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也是利益矛盾能够得到有效化解的社会,因此,它必须重视人的精神利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精神利益对协调利益关系、加强道德建设、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的活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人的精神利益。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和谐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重要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追求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社会基础,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政治前提和重要保障。没有和谐社会就没有政治文明的发展,没有政治文明也不会有和谐社会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从"两个文明"发展到"四个文明",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发展。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包容。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既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教育、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正确运用教育和法制,可确保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国学”是“国之学”、“国子学”的简称,指国立贵族子弟学校;今天的“国学”是“国故学”的简称,是一国故有的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称。“人文”指人类的文明、尤其是人类的道德文明、价值文明。今天我们学习国学,重在吸取其中的人文精神精华,为现代社会的价值重构和信仰重铸提供有益资源,为当今国人安身立命提供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继承了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社会发展观的精华,并依据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点,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等内容。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