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锴 《同舟共进》2009,(8):65-67
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争论了几十年,至今余波犹在。这里所讲的“权”,指的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所讲的“法”,指的是国家宪法和法律。所以,“权大还是法大”争论的实质,是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党在国家和人民之上,还是在国家和人民之中?党的决议、指示、纪律重于国家宪法、纪律,还是党的一切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并且宣布“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任务。这也就在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进一步确认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否则正确的路线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党的工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希望全党上下要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在今年初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又提出,必须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努力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黄菊同志在市委七届八次全会上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作风建设主要包括思想作风建设、学风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4.
董强  陆从锋 《新东方》2005,(9):55-57
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本质而言,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高度统一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和吸取“文革”大民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法律建设的总要求,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范有序,使  相似文献   

5.
蔡霞 《长白学刊》2003,3(1):8-11
“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将对新世纪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们面对“老祖宗”们所未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和人民在新世纪创新的实践必须要有创新的理论作指导;其次,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执政党建设问题上,全党的思想解放必须要以创新的理论作指导,使党牢牢把握执政领导的主动权;同时,中国社会的前进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自我批判、自我革命的精神审视自己、加强自己,实现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由此,将“三个代表”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和党自身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风气”建设历来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如果经常折腾、不安宁,那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7.
王华 《新东方》2010,(1):72-75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命题,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党干部工作更高的要求。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是21世纪初我国的国情和党情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步入了从“权威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的历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条件下,在“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的内涵中,必须扩大民主的范围,选人要通过民主,而具体用人必须既需要老百姓认可,又需要党内民主认可。此外,国家人才队伍的迅速扩大,也使过去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显得有些老套、滞后。  相似文献   

8.
彭京宜 《新东方》2009,(3):38-4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党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得以充实和丰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概括为“四位一体”,其中之一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2008年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突出检察工作重点,着力增强法律监督能力,切实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攻坚克难的能力、法律监督制约的能力。检察长作为一个检察院的首长,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在平时工作中能否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的执政基础坚固与否。组织部门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关注民生”的干部队伍,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既准确表达了党员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先进分子的深刻内涵,也生动诠释了党的先进性的真谛,既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也是每个党员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在逻辑内涵上,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互动协调发展要以党的领导和执政为前提条件,以国家治理改革为关键环节。在现实性上,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互动协调发展是现代治理改革的时代要求,是治国理政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需要。在根本立足上,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互动协调发展要以制度精神的塑造为核心,不断健全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在实践上,要切实围绕国家法治化建设,从转变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理念、改革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体制、提升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内在统一性等方面,推进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互动协调发展,进而有效提高治国理政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这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项重大任务。深刻认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思想意蕴和实践价值,对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提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任务,建立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基础上,是党的重大创新成果。完成新时代新征程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发展,必须啃下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这根硬骨头。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运用好党的历史经验,遵循实践原则,提高立党兴党强党责任担当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任重道远,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  相似文献   

14.
司甜 《淮海论坛》2014,(2):23-25
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第一次写入党的十八报告.即“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第一次在党的建设研究中增加了“纯洁性建设”这一重要的视角,使其更加立体和完善,体现了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过程中.有必要对党的纯洁性建设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与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邹晶  夏育文 《人大建设》2004,(12):40-42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舆论监督”的概念连续四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由此可见,舆论监督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贯彻全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抓住推进基层党建创新的“五个着眼点”,全面落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17.
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的过程中,关于工人阶级的认识是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工人阶级,必须正确理解工人阶级的概念;必须从本质上、趋势上和联系的总和上认识和把握工人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地位;必须正确理解工人阶级对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法理型政党政治权威。依法执政是法治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树立党的政治权威的必要途径。必须按照法治原则对执政党的政治权威体制进行设计,使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法律化、制度化,从而使党的权威建立在法律基础上,通过维护法律的权威实现和加强党的权威。  相似文献   

19.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29年、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后,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认识的一次巨大飞跃,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具有深远...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既是基于对世界潮流的认识,也是党的事业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创新之树长青,教育伟业常新”,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和更新的发展高度,致力于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为铁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