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刊登的王前《关于合作化理论的沉思》一文,认为“50年代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就是30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版”,“从总的理论发展模式和指导思想上看,并未跳出斯大林全盘集体化的巢臼”。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虽然借鉴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验,但绝不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  相似文献   

2.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目前报刊杂志上已发表了很多文章,但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来分析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文章还不多,在这为数不多的文章中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合作化运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正是由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更需要发展合作化运动。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究竟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有没有违反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我觉得有必要在这一方面作一些进一步的探讨,以更好地总结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验。本文就是就这一方面谈一点个人的拙见。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八年发展农业三种思路的变动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发展农业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思路。第一种,通过组织上合作化、集体化,思想上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直至发展到狠抓阶级斗争等传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的思路。它在中国的突出表现形式就是人民公社,在“文化大革命”中则主要体现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第二种,来自于第一种思路但又不拘泥于它,而是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实践的规律、按照群众的要求有所改正的思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思路基本上只能在人民公社框架内,扛着“农业学大寨”的旗帜,通过维护60年代初期制定的“农业六十条”,来稳定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各地办合作社,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速度,毛泽东亲自编辑出版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书中选用了176个典型材料,为人们提供了具体的办社模式。毛泽东为这些材料写下的大量按语,成为各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指导思想。不少按语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 但亦有一些按语体现了毛泽东对农业集体化认识的偏差。  相似文献   

5.
1956年5月,毛泽东对中国的一定的自由化表示支持,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口号。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国有化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落实已经真正完成。对将来的发展来说,得到知识分子的合作越来越有必要。这次运动还希望起到减少极端官僚主义的作用。在1956年党的八次代表大会上,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建设性批评的潮流。某些集体化运动过急并引起不必要的诉诸武力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认识差异起源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不同理解,集中体现在如何改造农民的私有制、农业合作化的具体形式和实现步骤、实现集体化的条件和如何看待个体农民的自发和冒富现象等问题上,他们两人的认识差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7.
与同时期的世界经济危机、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等历史事件相比,长征以自己的鲜明特色对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时期毛泽东的合作化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5亿农民(今天已经接近10亿了),农村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自然和半自然经济在绝大部分地区仍占统治地位,又缺乏发展合作经济传统和经验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引导亿万农民实现农业合作化,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事业,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当时,唯一可供借鉴的经验,就是苏联30年代农业集体化的经验,而  相似文献   

9.
农业合作化运动进程为什么会不断加快?人们大都从农村的内部矛盾和领导者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方面寻找原因,而对加速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与加速农业集体化的相互推动作用论及较少。实际上,作为支撑国家工业化的基础的农业,它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工业化总  相似文献   

10.
农业合作化迅速完成的农民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智宾 《世纪桥》2003,(3):21-22
农业合作化是新中国建国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国家,实现农业的集体化,是相当困难的事。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明确认识到了这一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逐渐实现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似文献   

11.
东北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把地主阶级占有的大量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终于有了渴望已久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这场亘古以来的第一次土地大变革,也只是把地主阶级占有制转变为农民私人占有制。土地的私有制和落后的经营方式并没有改变。为使中国农业高速发展,使广大农民真正富裕起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采取了逐步把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正确路线。黑龙江省绥滨县在党领导下逐步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实现了社会主义集体化在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上,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利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党史文摘     
《湘潮》1989,(5)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失误的原因,流行的看法是“四过”。但王前在《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发表文章认为,即使农业合作化步子走慢些,农业合作经济也未必能办好。导致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失误有其理论上、思想指导上的原因。1、对农业改造目标的认识有片面性。当时我们的认识基本上是:变革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基于这种认识,农业改造的任务实际上就变成变革所有制一项了。2、对合作化组织形式的构想未能摆脱斯大林设计的模式。即“个体农业——小集体——大集体——全民”,盲目追求高级形式,使公有化程度远远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农业合作化的研究,一般认为急躁冒进偏向集中反映在1955年下半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历史资料表明,农业互助合作中的急躁情绪在运动初期已有显露。从北京市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历程看,在1952、1953、1954三年冬季连续出现递进势头,运动的每次推进均伴随着急躁冒进,紧接着就是一次纠偏。本文对这一历史过程试加分析。  相似文献   

14.
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我国当时五亿农民由个体经济、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初级社,最后转变到全社会主义的高级社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对于这个农业社会主义的转变问题,从合作化运动开始至今,一直在争论。毛泽东认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是健康的,正常的。但有的同志则认为,是“过快了,过急了”,是急于求成的“左”倾经济路线的尝试。具体地说:有的同志认为,1953年过渡时期总线的提出,在1952年土地改革刚结束就开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急躁冒进的表  相似文献   

15.
1949-1989: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与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它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而产生;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快速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运动的推动广泛普及,走向鼎盛;1979年后随着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瓦解而萎缩解体。  相似文献   

16.
1980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中发〔1980〕83号文件)。这是农业战线拨乱反正的一份重要文件,它对持续十几年的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了总结和检讨。“83号文件”的转发,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作了盖棺论定,标志着毛泽东时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终结,预示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衰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余波及其式微大寨是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发展的典型。陈永贵和他领导的大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以“坚持集体化道路,改造穷山恶水”而出名。而使陈永贵和大寨在众多的农业典型中脱颖而出的,是1963年的一场…  相似文献   

17.
谁的声音     
《天津支部生活》2007,(12):56-56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教授王长江在《北京日报》上撰文说。关于“和谐”这个概念的理解,在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一种相对普遍的说法是,我们社会“四十年前比现在要和谐”。还有一种观点.则把“和谐”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中的“和”相提并论,认为强调“和谐”就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当前党在农村实行的政策与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有所不同,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议论,一些人对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产生了怀疑,认为农村推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笔者不敢苟同这种看法。我认为家庭联产承包制不是对农业合作化的否定,而是农业合作化的完善和发展。 一、从总体上来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合作化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阶级关系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论证这一选择的合理性时,在阶级关系的论证上存在着明显不足。其原因在于对土地改革后农民自发势力发展方向的认知错误,造成了对农村两极分化状况的误判,并导致了农业合作化运动阶级政策的应用失当。  相似文献   

20.
农业合作化运动评价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5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社会的深刻革命.中国共产党把我国几亿农民顺利引上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地实现了从小私有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如何认识这一社会变革,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条件与目标、经验教训和历史地位,都必须联系我国生产力状况来考察.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重新审视农业合作化运动,才能对这一历史性事件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