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城布衣 《人大研究》2006,(4):F0002-F0002
“幼态持续”是社会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大意是指动物的后代出生后受其父母的“监护”和养育,直至其独立谋生或自食其力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广义上的幼态持续甚至还包括了孕期;幼态持续是量度动物的子代对其父辈的依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对不同物种的演化规律和生存策略进行横向比较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
金磊 《中国减灾》1999,9(2):60-62,F00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安居乐业”,也就保障了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人类生存在世界上,可赖以生存的,可以触摸的,就是他活着的环境。在地球上,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给人类最为温馨感觉的就应当数“家”了。家是狂风暴雨的一个安静的避风港,无论是...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须要依赖于自然界,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作为“社会化的动物”的人,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它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并在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使自然界不断改变,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的需要服务。所以说,人口──态──经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循环圈。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由光、热、大气、水、土、岩石等无机物质和动…  相似文献   

4.
出生登记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出生登记是我国户口登记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公安院校户籍管理专业课教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准确揭示出生登记概念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出生登记法律制度研究,具有理论和学术意义。 (一) 人和生命始于出生。何为出生,历采有“阵痛说”、“露出说”、“断带说”、“发声说”、“出生要件说”、“独立呼吸说”、“生命体征说”和“活产说”等不同主张。我国台湾学者多持“出生要件说”,认为出生应具备两个要件:一为“出”,二为“生”,二者缺一不可。所谓“出”,是指婴儿与母体分离。所谓“生”,则是指脱离母体的婴儿应有生命,而不论其生命所能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大陆学者一般主张“独立呼吸说”,认为出生应为胎儿脱离母体,独立存在,并能自主呼吸。以能独立呼吸为基本标准,而不必计较胎儿完全露出和剪断脐带。现代医学主张“生命体征说”,认为是否具有生命体征是认定出生的标准,婴儿出生应有呼吸、心跳、脐带搏动及随意肌收缩四项生命体征之一。户政管理部门则持“活产说”,以出生的医学标准为依据。凡具有生命体征之一的即为活产婴儿,应依法申报出生登记。并规定,婴儿出生后随即死亡的,户口登记机关应办理出生、死亡两项登记,但可不在户口簿和户口登记簿上登记。对死亡婴?  相似文献   

5.
简述复式教学“静”态结构优化复式教学一半或大半的时间是在“静”态下进行的,它是复式教学课堂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内容。“静”态教学(自动作业)怎样为学生的自我训练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动”、“静”在交替过程中的地位及教学程序,紧...  相似文献   

6.
冷漠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为从动物实验中获得有关爱的人类行为线索,为幼猴设计了五种人造母猴,观察“母亲”的拒绝会在幼猴的身上引起怎样的反应:第一种偶尔用压缩空气吹幼  相似文献   

7.
基因资源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拥有了宝贵的生物基因资源,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以基因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并加以利用。近年来,医学生物学界的科研人员在基因工程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优良的植物新品种,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与一种动物优良性状有关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动物体内,使之获得这种基因并通过基因的表达实现优良性状,从而达到改良动物品种,培育动物优良品系的目的;以及利用转基因动物(或微生物)或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出人类原来不…  相似文献   

8.
因特网已经联结了世界上的18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和1亿多个因特网用户并继续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网络及网络化趋势的发展,不仅整合了科技,而且也连接了人类的组织、群体、社会、文化,从而也极大地延伸了人类发展的时空界域。它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将世界上各国家、各地区、各行业部门以及他们中的各类不同的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虚拟社会”或“虚拟共同体”。  这样,每个人都生存在两个“宇宙”中,一个是原子分子构成的物质世界;一个是数…  相似文献   

9.
井禹潮 《前沿》2014,(15):205-206
“卡塔西斯”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进行定义时使用的一个名词。学界历来对这个词的翻译众说纷纭。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悲剧论的角度出发,以追索其内部逻辑为方法,就“卡塔西斯”一词的不同翻译和理解进行分析、评价,试图论证解释“卡塔西斯”的最好方式就是其本身。它并非如前人所论是过程性的词汇,而是经过“陶冶”“宣泄”“涤除”或“净化”后达到的境界。它是对人类悲剧情感的状态性描述。  相似文献   

10.
苏一 《文明大观》2001,(10):24-24
回顾人类垃圾处理技术的进步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远古至今,都是垃圾“督催逼命”般地促进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人类首次面临的垃圾危机可以追溯到人类成为定居动物后。远古的人类只需把不再需要的东西随手一丢,当他们睡觉的地方被垃圾围起来时就换一个新地方,去四处狩猎或发现能耕种和充饥的东西。即使到了定居时代,因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还是太少太少,就是不停地因垃圾威胁所迫不断地搬迁,也不会感到生存空间的窘迫。  相似文献   

11.
周益锋 《前进》2008,(10):32-32
人类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够创造文明。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那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回答,但社会学的答案非常简单:“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一、“五四”运动前争取民族独立自强的曲折探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不能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力,国家主权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谋求和争取民族自强自立的历史。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逐步加深对中国民族主权的侵害和控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致使国难日深,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人民蒙受着奇耻大辱。有压迫就有反抗,十八世纪五六十年代暴发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提出“反清灭洋”的口号,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殖民控制,并给予其沉重的打击,但由于农民革命本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柳华文 《人权》2012,(5):37-41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男女老幼,都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有自由,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就是人权,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得好:“只有把一滴水放到江河海洋中去它才不会干涸。”这无疑道出了一个生活的真谛,即万物皆不能脱离其生存的空间而存在,而且也只有溶入其生活圈才能显示出它内在的价值。也许此刻有人要质问,鲁滨逊不是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就像一滴水脱离了海洋一样,只身生存,不是也照样度过了很多日子吗?其实不然。提出这个疑问的人仅仅是看到了一个表面现象,似乎鲁滨逊过的是一种脱离人类、社会的生活,但如果鲁滨逊不是依靠在人类社会中所学到的本领来捕食、盖“居室”,他能生存下去吗?他只能像一滴脱离了大海的水,被一阵风吹没,被…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能否构建并继续维系和谐社会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由于和谐社会是一种相对的阶段性社会状态,又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关注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风险压力,是影响“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十一五”时期和谐社会能否平稳运行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当生存要以丧失自由为前提,而自由则必须用牺牲生命为代价时,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当我们认同生命是一个过程时,那么生命在时间里的延续是不是尺度?而当这种延续是评价生命的尺度时,人与这世间的动物仍至所有的生物又有什么样的区别?本文通过安提戈涅的悲剧故事揭示了“生存与死亡”这一命题内所掩藏的一个巨大的吊诡, 并提出在人类自由中思想自由是最重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李克 《新东方》2010,(1):1-5
人类为谋取生存资料进行的物质生产和人类为繁衍后代进行的自身生产,都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由单面到全面的永无止境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过程。人类生存欲望、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也是无止境、永不满足的,而这正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动力。为不断满足人类生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人类就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交流思想、创造发明,进而提升为科学、技术并转化为生产手段,从而生产更加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资料,把人类从后天的人为的在“物和人”双重奴役下解放出来,真正获得全面、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8.
白雪 《人大建设》2010,(6):48-49
在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贝尔使远隔干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般交谈,“顺风耳”不再是梦想: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示的飞机,给人类插上了“翅膀”:而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展示的摄像机、电视机,让“千里眼”也成真……当诸多“世界第一”或文明创新在世博会后广泛应用于社会并造福人类后,人们提取出一个密码——“一切始于世博会”。  相似文献   

19.
“生存意识”是警察在执法活动中受伤之后最为关键的品质意识,它是警察所必须具备的品质素质之一,是在其身体外部器官受伤害之后心理上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方式,有这样的情形,在一个人被枪弹击伤后,没经训练的心理会产生过度的惊慌失措,原本不该死亡而死于“中弹等于死亡”的潜意识中。所以说“生存意识”是警察训练的重要内容。要研究警察通过训练提高其‘“生存意识”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常人心理上的极限问题。“惊慌失措”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危险的、足以导致人死命的心理现象。通常一下子失血过多的人都会感到惊慌失措。如果失血状…  相似文献   

20.
刘睿  钟淑颖 《理论月刊》2023,(10):142-150
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有机统一构成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表征,深度的“脱实向虚”必将妨碍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的幸福实现。随着人类虚拟生存从“想象版”到“网络版”再到“元宇宙版”,青少年“脱实向虚”趋势加速演进。元宇宙中虚拟体验将全方位嵌入人的肉身感知,这可能点燃青少年“脱实向虚”的引擎,成为时下一大隐忧。但先进科技的捕捉与青少年“脱实向虚”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就其生存论动因而言,青少年“脱实向虚”是现代性虚无主义渗透、青少年发展困境突围、教育不均衡辐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元宇宙前夜,预防、遏制和超越青少年“脱实向虚”趋势,需要加强青少年现实生存教育、独立人格培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关注和成全青少年的现实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