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研组 《知识产权》2002,12(6):24-29
2001年10月-2002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北京等8省市知识产权局,联合调查了1 245家工业企业。此次调奋本着随机抽样调查与有目标调查相结合的原则,或者说是一般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而进行。有的省市调查的对象以本省市销售额前200名或前300名企业为基础作为随机调查的样本;有的省市调查选择重点地区,同时结合随机调查;有的省市直接随机抽样进行调查,没有限定工业企业的规模范围,因而更能反映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全貌。此次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调查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实际状况,摸清家底,通过分析,找出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新的政策思  相似文献   

3.
《电子知识产权》2004,(4):64-64
为了规范与通过互联网以电子文件形式提出的专利申请有关的程序和要求,制定《关于电子专利申请的规定》,现予以发布。本规定自2004年3月12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与通过互联网以电子文件形式提出的专利申请(以下简称电子专利申请)有关的程序和要求,依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条和第十六条第二款,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提出电子专利申请的,应当事先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电子专利申请系统用户注册协议》(以下简称用户协议)。 开办电子专利申请代理业务的专利代理机构,应当以该专利代理机构名义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用户协议。 申请人委托已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用户协议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电子专利申请业务的,无须另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用户协议。 第三条 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均可采用电子文件形式提出。 依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办  相似文献   

4.
5.
现行法律未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和证明规则予以明确规定,因此法官在认证此类证据的立场和方法上存在很大区别。为顺应新技术时代的发展,提高电子证据在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效率,应确立一套适应电子证据特性的证明规则,统一司法实践。本文从电子证据的内涵、定位、收集方式、认证规则等方面,对知识产权诉讼中电子证据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电子证据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的使用已成为常态.在对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确定其真实性.在真实性的审查判断中,应当结合电子证据的特性,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第三方电子证据保全机构所保全的电子证据在诉讼中应当有立足之地,但应当对其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查.  相似文献   

7.
《电子知识产权》2012,(1):16-17
1990年9月,历经十一年制定历史的《著作权法》颁布.这部法律的制定曾给我过带来激烈的思想交换合文化争鸣,中美贸易的强大压力与传统文化的博弈在这部法律的制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而它的颁布,也意味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变化,展示着著作权制度在我国的意识形态中逐渐从被抵制到被接受的过程."入世"是我国历史上不得不提的关键词之一,对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而言,它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接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经历了大规模的修订,《著作权法》亦不例外.2001年10月27日,我国《著作权法》第一次修订完成并通过.此次修订之后,2010年4月,因与美国在WTO的知识产权争端部分败诉,我国第二次修订《著作权法》.  相似文献   

8.
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已经迈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近年来,利用互联网侵犯知识产权类刑事案件日趋增多。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过程中,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在电子证据的收集和审查方面遇到诸多难题,完善电子证据的审查对打击犯罪至关重要,本文拟对知识产权犯罪中的电子证据收集和审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电子知识产权》2011,(1):42-42
2009年12月,万众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哥本哈根会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与环境尤其是气候变化有关的专利(绿色专利)问题的关注。2010各国对于绿色专利的态度,可谓对内对外冰火两重天。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相关中国专利申请的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从各种类发展状态、国内外主要企业、主要技术领域等角度,对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反映近些年电子测量仪器的技术创新能力及技术竞争力的发展态势,并为今后我国电子测量仪器领域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知识产权的主要内容是其财产权.财产权是关于财产的权利,是法学的范畴,但财产则是经济学的范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不可能是私有财产.这与法学将知识产权作为私有财产权对待相矛盾.从讨论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力图阐明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这些概念包括资源、财富、财产、商品、价值、效用、稀缺、劳动、劳动力、特许权、财产权、以及财产权的直接客体、间接客体和终极客体等.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阐释,将知识产权纳入以边际效用价值为基础的经济学构架,从而在知识产权领域架起一座经济学与法学互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保护论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知识产品的非物质性特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需由法律特别规定。这种规定不仅表现为权项范围的“界定” ,而且表现为效力范围的“限制” ;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属于非法事实行为 ,其侵害对象是知识产品所有人的专有权利 ,该类侵权行为具有区别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征 ;对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宜采取二元归责原则 ,即在过错责任的基础上补充适用过错推定责任 ;法律对知识产权采取了民事、刑事、行政的多层次保护措施 ,各种救济措施一并规定在知识产权之中  相似文献   

14.
信息、知识产权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主知识产权”与“以信息化促工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产权客体的本质是信息。“信息化”如果仅仅着眼于信息处理与传输,就仅仅注意到了“枝”或“流”;只有同时也注意到“信息”本身的创新,才算注意到了“根”或“源”。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定位,既需要有理论上的思考,又必须了解与分析国际国内的许多实际问题。除了按照国际条约要求的义务保护我们的非长项外,在构思中国知识产权战略时,还应积极思考如何主动地保护我们自己的长项。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的客体是知识产品 ,知识产品是知识性与产品性的统一。知识的本质是信息 ,知识是人脑的产物 ,产生于大脑的知识并非一定为他人感知 ,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识也具有其形式 ,知识不以是否能为他人感知为前提 ;知识产权制度不是用来保护知识的 ,不是用来限制知识的传播的 ,而是通过保护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知识产品 ,来保护创造知识的劳动的 ;知识产权属于私权但对公权有强烈的依存性 ,是人们基于创造知识的劳动对所产生的知识产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  相似文献   

16.
论知识产权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勤 《知识产权》2012,(1):3-17
知识产权的道德或正当性一直是知识产权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争论最多和分歧最大的问题,也是构建知识产权理论和处理实务工作必须面对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在前期对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①和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知识产权的道德基础问题,指出:对于知识产权问题,可适用天理道德和契约道德两类道德规范,其中天理道德主要体现为“谁创造谁所有”;契约道德包括“先占先得”和诚信.知识产权之精神权完全符合这两类道德,但知识产权之财产权却难以完全符合这两类道德.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对象(财产)是关于知识或特定有用信息的特许用益权,是各国立法主体根据本国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创设的,仅由立法主体代表本国人民整体利益的根本属性决定,与人类普遍遵从的道德无关.从本性和逻辑上看,知识或有用信息是公共产品,不存在盗窃问题;关于知识或有用信息的法定特许用益权只能被侵犯,不能被盗窃.因而知识产权只存在侵权与否或违法与否的问题.所谓“盗窃他人智力成果”的说法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7.
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从外部抑或内部看,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都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依据。但该限制并不是绝对的,对权利限制本身也需要进行限制。在知识产权客体范围被界定的基础上,通过从智力成果的产生、流通、消费(使用)的不同阶段为着眼点从整体上系统讨论权利人对其客体的专有权所应当受到的限制。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是知识产权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相互对立中协调和融合的结果,成为实现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的基本制度设计与安排。  相似文献   

18.
陈昌柏 《科技与法律》2009,80(4):28-31,55
在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强有力的商业竞争工具已从单纯的法律意义上的垄断转化为一种经济垄断,“过去是军队,现在是专利”,现在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掠夺的手段主要依靠知识产权。中国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时候必须明白自己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我们提倡自主创新的同时,适当引进或购买其他国家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知识产权,同样可以构成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产生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产权资源,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相抗衡。  相似文献   

19.
知识产权的法律限制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权利保护与权利限制是法学上的永恒命题,知识产权也不例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保护权利人利益和创造性的同时,也推进了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实现权利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产权的限制可以上升到关注国家的发展利益的高度,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高标准化规制下,日益处于“边缘化”的被动地位。 有鉴于此,本刊特编辑三篇有关知识产权权利限制方面的文章,以飨读者。无意于穷尽所有,但求引得更多的争鸣和关注为盼!  相似文献   

20.
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的经济效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是指在国防科研、生产中,由国家拨款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更进一步讲,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是指在国防科研、生产中,法律赋予国家、智力成果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对涉及国防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具有军民兼容性,军用与民用的界限已被突破,国防科技的多种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计算机既可用于军事自动化指挥和处理军事情报,也可用于民品生产的控制管理;无人驾驶飞机既可用于军事侦察,又可用于森林防火监控。从第三次科技浪潮看,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手段,都是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