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数字要素为政府公共服务下沉的技术创新与理念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大数据赋能公共服务下沉是一个下沉方式优化、下沉过程重塑、下沉通道拓宽,最终实现下沉质量提升的层层递进的过程。多案例分析表明,大数据在下沉通道、下沉方式、下沉技术、下沉绩效、下沉平台多个维度体现出独特的比较优势,并逐渐成为解决基层公共服务“悬浮”,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与均等化程度的关键抓手,同时也可能存在公民数据隐私泄露、数据滥用、“数据碎片化”“数据孤岛”等应用风险。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应积极把握大数据带来的重要机遇,并直面其潜在风险,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数字禀赋优势,提高公共服务下沉能力与下沉绩效。  相似文献   

2.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践中,多元主体协同经常存在动力不足、总体分散、局部协作的问题。通过把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多重动因与过程性特征,建立“动因推动-过程推进”分析框架,选取50个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案例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战略要求、党建统领、需求驱动、问题推动、资源配备、权力配置是影响多元主体协同效能提升的主要因素。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表现为“双重聚合”:第一重聚合指战略要求、党建统领、需求驱动、问题推动下多元主体形成共同治理目标,实现“目标聚合”;第二重聚合指以资源配备、权力配置织成主体协同网,实现“主体聚合”。  相似文献   

3.
不断提升传播力是统战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挥凝聚共识作用的前置性、基础性环节。本文通过对华东地区7家省级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战"疫"宣传的传播力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各公众号战"疫"文章推送常态化,议题多元丰富,信息形式多样,但不同公众号的文章阅读量和在看数出现较大差异,多数公众号未能重视留言功能。在文章推送的各要素中,议题类型与用户接触文章之间的关联较为明显。多数公众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存在偏差,优质文章比例不高,二次传播不容乐观。不断提升统战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至少需在三方面发力:把准用户需求,加强内容创新,重视"关系传播"。  相似文献   

4.
城市数字化转型是覆盖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的整体性转变.警务工作是城市治理的重要一环,公安机关推进大数据智能化战略,与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关系紧密、相辅相成.对此,结合大数据智能化警务建设,探索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安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迈入数字时代,原子化个体提升了风险识别难度,流动性社会增加了风险控制压力,共生性空间挑战着风险治理机制。案例研究发现,机器智能与群体智能相互嵌合所具备的敏捷性感知风险、联动式应对风险、总体性管控风险等特质有效夯实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基于“效率—专业—信任”三个维度,提出基层社会风险治理数智化转型的可为路径在于:升级机器智能、增强智慧感知效率,释放群体智能、优化数智治理效能,推动双向赋能、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旨在通过机器智能与群体智能交互融合来构建更具韧性的基层社会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形态是多元治理主体在对复杂公共事务采取联合行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间关系的结构化状态。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形态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国家-社会-市场"三元共治,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一形态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挑战。本文考察了大数据时代的内在特质,揭示了大数据时代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形态产生的挑战与契机,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商治理这一新型国家治理形态,并深入剖析了其内涵、基本命题及其与"三元共治"形态的异同点,最后论证了协商治理何以能够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数字乡村战略使传统基层政务服务供给模式向线上转变,构建数字乡村赋能框架进而加快实现乡村基层政务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化供给的统筹发展,为基层政府更好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区“韶山”的数字乡村赋能基层政务案例进行分析,以数字乡村建设情况为基础,研究数字乡村、基层政务与各赋能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数字乡村赋能基层政务的理论框架,揭示数字乡村赋能基层政务的逻辑机理。发现基层政府建设数字乡村受赋能主体、赋能手段、赋能资源、赋能结构、赋能价值重要因素的影响,基于赋能五要素提出了理念体制创新、促进信息共享、实现社会赋权、吸纳乡村精英等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政府建设的驱动下,监管模式朝着“互联网+监管”的方向快速转型,以应对“数智时代”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各种挑战。“互联网+监管”并非仅仅是面向“互联网+”新业态、使用“互联网+”新手段的监管模式,而是监管在互联网思维、平台式组织机制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手段耦合下体制机制的变革。“互联网+监管”的运行机制是“场景驱动+资源织网”二元协调,并体现了适应性、协调性和探索性。  相似文献   

9.
乡村数字化转型逐渐催生了乡村治理的新形态,这使得原本深嵌于传统治理中的结构与过程从中脱嵌出来。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出发,技术嵌入与乡土性的对立、政府组织的独角戏、传统乡情和文化的相斥与数字生态的整体不适,使得乡村治理情境与数字化转型愿景相割裂,带来了乡村数字“隐秩序”与治理悬浮。乡村数字治理迫切需要在地性的内生力,从“技术”到“生态”的系统建构,能有效推动形成“技术-组织-文化-生态”层面的制度联结,实现乡村治理与数字转型的关系再嵌与实践联合,进而为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乡村数字治理提供生态性支持以及可持续的承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公共权力也处在转型的特殊阶段,处于一种过渡形态,即非完全契约。传统公共权力管理社区的观念、权力架构和管理方式还在不同程度影响着现代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文章以公共权力由“强制属性”向“契约属性”转型为分析视角,对比剖析了中外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制约因素的不同特质,希望对不断推进我国公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民集中上楼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转型社区,这些社区如何治理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景苑社区的案例研究发现,作为一种乡村“次级治理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小组长在社区转型中的角色非但没被削弱,反而有所强化。在转型社区尚未建立统一组织体系的现实情境下,村民小组长的延续既保证了新社区的正常运转,又实现了原有村庄共同体的再联结。村民小组长在新的场域中扮演着“内生性意见领袖”的角色,具有信息来源广、影响力大、责任感强等特征,承担着传递信息、动员村民和平衡利益的功能,而这一角色的形塑是行政吸纳、村民期待以及角色认同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借助村民小组长角色功能的发挥,转型社区实现了有序运转。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关系我国生态安全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丰富,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环境监测数据在生态保护治理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环境大数据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海量的环境信息保障和科学的环境决策,也拓展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途径。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要依托丰富的环境大数据资源,构建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解决水环境突出问题;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筑牢生态环境底线;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环境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凝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合力;推动线上线下互动、上下左右联动的大保护、大治理。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的居民数字画像算法在基层治理方面的应用,旨在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首先对居民的基本属性等关键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创建一个多维度的数据集。然后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特征选择阶段设计B-EWE特征模型来确定相关的特征,创造居民数字画像的有效表示。最后通过K-means聚类,将基层社区的居民进行画像分类。根据实验结果来提出政策建议,协助基层制定更有效的治理策略,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国外大数据社会治理的实践,分析了我国大数据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意义,探讨了大数据在我国实践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推动了基层治理体制的变迁,即村民自治的崛起。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基层治理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途径,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缺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缺乏社会资本。从社会资本的建设入手,能够为解决农村长期以来的“集体行为困境”提供另一种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数字政府改革意义重大且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政务云平台的效能有待进一步强化;多主体参与数字政府改革的情况不佳;网络安全监管相对薄弱等。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是理念陈旧、数字治理平台建设不足、相关法规不完善以及数据共享互动能力不足等多个方面。为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数字治理队伍,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多元参与。  相似文献   

18.
农村电商在现代化数字经济中的发展和扩张,对农村社会的环境、资源、安全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和威胁,农村社会面临着来自本地化、电商市场和全球化的三重风险。基层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风险治理成为主要议题和任务。农村电商显著的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力,使基层政府不得不从打击、遏制的强制性行动转变为淡化风险并采取扶持发展的姿态。然而,基层政府淡化、压制风险的方式并没有消除风险,反而使风险日渐成为问题。基层政府碎片化的治理方式、新兴产业治理边界的模糊性、数据要素扩张风险的不可控等因素使风险治理陷入困境。基层政府应构建常态化风险治理体系、提高联治力、建构补偿数字资本主义风险的机制等,从而减弱农村电商生产运营产生的风险,改善基层社会运营状况,发展产业的安全性和自由度。  相似文献   

19.
基层治理是国家行政力量与社会自治力量共同作用的交叉场域,形成了两种力量之间的张力,并围绕此张力凸显出三重治理悖论。基层党建是沟通国家与社会的桥梁。在此背景下,党建引领的治理逻辑如何平衡国家行政力量与社会自治力量之间的悖论?对西安市G社区“党建+片区大物业”的治理过程进行观察,发现党建在基层治理中表现出刚柔并济的治理逻辑。其中,正式结构、强关系与规范手段构成了党建治理的刚性三角,而非正式结构、弱关系与情感手段则构成了党建治理的柔性三角。党建的治理逻辑不仅展现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灵活方案,也揭示了政党在场下国家-社会关系的形塑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近2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受到城市扩张与更新、人口流动性、社会利益调整、信息网络扩散、公众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城市政府治理面临双重挑战:城市生活空间不断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且问题具有跨界性、流动性、弥散性、相互关联性等复杂特征;原有条块分割的政府组织结构设计各自为政、职能交叉与缺位并存、碎片化治理,应对变动不居的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威胁到地方政府治理绩效。为此,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实践兴起一股以技术整合为思路的协同治理创新潮流,以此改革选项联动政府以及多元治理主体建立跨部门、跨界的合作机制,齐抓共管,协力合作,通过塑造整体性治理架构,有效回应城市存在的突出社会问题。本文以杭州市上城区实施的平安365协同治理为个案,系统描述这一以技术整合为思路的协同治理机制是如何运转起来的,并分析其生成与运行逻辑。城市政府协同治理的生成是城市场域性质变化和科层化行政绩效驱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技术整合协同治理机制的生成,是城市政府在条块体制下一种理性的工具选择。同时,在缺乏体制深度调整和理顺情况下,依靠问题处置为导向的渐进式技术或机制整合路径能否持续、有效地嵌入地方治理结构,能否带来变革性的治理创新,是需要进一步观察与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