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公民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培养生态公民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生态公民的养成并非是自发的,只有通过教育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完善法律政策明确权利义务,提供态法制保障;降低参与成本等多方面途径持,才能促进生态公民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而环境权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挽救人类于环境危机之中而产生的一种权利,是生态文明的保障。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目前未被明确地纳入我国法律规范之中,使得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的趋势未能得到全面控制,公民环境权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公民环境权的高度肯定,我们应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而积极完善我国环境权。  相似文献   

3.
程言君 《行政与法》2003,(12):16-19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人类文明纵向发展的必然趋向。“生态良好的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当前形态,作为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即四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意义深远,地位重要,任务艰巨。全面小康是个文明体系,应构建机制,全面建设,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4.
环境知情权属于基本人权范畴。面对人类目前所处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构成四大文明建设并行。从宪政和法治的角度看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作为人类基本人权的环境权或者生态权,是事关民生和全人类人权的大事。为此,需要以法律确认公众环境知情权,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促进民主行政建设,建立相应的程序保障机制,使这一权利真正成为公民的实然权利。  相似文献   

5.
张金艳 《法制与经济》2013,(4):38-39,41
走过黑色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变革和颠覆,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目标和存在方式。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伦理价值观支撑,而树立和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伦理观无疑是生态文明时期环境伦理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全部努力和成果。它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安全,而且包括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意识形态建设和培育生态道德等方面内容。生态文明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原有的"三个文明"体系,丰富了三个文明的内容。如今它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燕 《行政与法》2014,(5):28-32
公众生态法治观念的培育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意义重大,生态法治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伦理基础,由于历史与文化等原因,目前,我国公众的生态法治观念还十分淡薄.本文认为,开展全民生态教育,确立公民环境权和完善生态立法与执法,是培育公众生态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响应“美丽中国”的号召,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通过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筑牢生态保护思想防线.进而增强他们的生态实践能力,将生态认知外化为行为.同时还要作环保知识的宣传者和播种机,促进全社会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环境公民身份:形成逻辑、理论意蕴与法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鹏 《法学评论》2012,(3):78-88
社会时代的变化始终影响着对公民身份及权责的诠释,与环境议题相关的环境公民身份是环境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公民身份范式。安德鲁·多布森、约翰·巴里、詹姆斯·康奈利等学者从不同侧重面对环境公民身份进行了理论建构。环境公民身份内含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体之域与公共领域相容、民主参与与国家治理互动的实质意蕴。环境公民身份理论具有修正环境法目的偏差、引导公民环境责任规范创新、推进公民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构的法治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自觉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任务范畴中,并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路径,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和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等办法,达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正处于环境压力不断上升阶段。生态文明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尤其重要。笔者认为我国在环境法治建设方面还存在公民环境维权难、公众环保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框架、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等相关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将1989年《环境保护法》修改成对我国今后环境资源生态保护工作具有基础指导作用、长期引导作用、全面激励作用的综合性法律、政策性法律。修改后的法律应该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突出位置、具有生态法特征的综合性法律;应该申明、宣示和规定环境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公民有享用清洁、健康的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明确政府的环境责任,健全政府环境责任问责制;规定基本的环境法律制度和重要的环境法律措施,规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3.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如何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人人关系一直处于建设活动当中。环境法治保障机制的构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甘肃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西北沙漠化的遏止、黄河和长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大部分的工程项目都需要在甘肃地域内实施。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出发,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破解的法律难题的基础上,就构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做一些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具有高低两个层次,以此为衡量下的我国现行环境立法存在着诸多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内容和环节,应将生态本位的现代环境理念渗透到立法过程中,从确立生态文明的宪法地位、转变立法指导思想、完善立法体系等几个方面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根据宪法原则制定的民法通则丰富了保护人格尊严的内容。民法通则第100条、第120条对人格权中的肖像权的保护作了特别规定。这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的崭新内容,而且在国外民事立法上也不多见。对公民肖像权实行法律保护,有利于公民人身权利免遭侵犯,对形成尊重人格尊严的文明社会风气,激发亿万群众建设四化的热情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首要任务,家庭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生态文明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耦合,对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国法律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理论创造,是借鉴世界文明发展和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扩展与升级的理论贡献。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价值论;以"整体观"为要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方法论;以"协同推进"为目标,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学理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实现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宋茂林 《法制与经济》2009,(14):134-135
进入21世纪,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我国生态问题,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论证了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法治观、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法制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提洪了思想根基、本土资源与全球视野,并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实践,应以法治国家建设推动生态文明法治的顶层设计,以法治政府建设完善生态文明法治的体制机制,以法治社会建设保障生态文明法治的社会基础,这也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和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没有生态文明,人类的一切活动将无从谈起。本文首先对文明、生态文明进行了阐述,接着分析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进而对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