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染性”与集体自杀模仿自杀现象是否影响自杀率虽有所争议 ,但模仿能导致自杀、在自杀心理方面具有传染性是得到公认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人们对许多青少年自杀案的分析发现在自杀意向、自杀方式等方面带有浓重的模仿痕迹。许多自杀的青少年 ,都是因为其身边有亲属或同学曾经自杀过 ,而没有亲闻这类自杀范例的青少年往往都阅读过有关书刊 ,对自杀意向及方式产生过幻想。杜尔凯姆认为 ,榜样的感染力足以引起自杀。美国phillpsDP.称之为“维特效应”(德国作家歌德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翁维特因失恋…  相似文献   

2.
吕增艳 《长白学刊》2013,(1):113-116
现代意义上的领土意识是世界政治进入民族国家时代以后才萌生的。中国领土意识的萌生是在康熙帝时期,其主要标志是边界条约的签订和全国性地图测绘工作的完成。但是,康熙帝的领土意识还很有局限,特别是对海疆重视不够。直到19世纪80年代,国内才有关注国防于领土问题的相关报道,但也仅限于知识分子阶层。而日本的领土意识萌生于18世纪下半期,日本的知识分子阶层和当时掌握国家实权的幕府中的开明官吏几乎同时具备了领土意识,并能够很好地掌握国际法上关于领土问题的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3.
李应赋 《湖湘论坛》2006,19(5):46-47
日本平安时代书院是中国文化教育向日本传播的结果。比较日本平安时代书院和中国唐末、五代、宋初书院,相同点颇多,差异也不少。既有性质的不同,也有教学内容的差别。书院的差异均源于两国对书院、对私学的亲疏性和兴办书院(私学)的文化心理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新警任职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比较中日两国新警任职教育的定位、目标和内容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警的任职教育过程应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新警任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必然集中向教官、教法、教材(专用)和教具(设备设施)等方面;建议参考日本"新警返校复训制度";建议借鉴日本新警任职教育中每天"仪式"的做法,把现在的升国旗仪式与入警宣誓仪式合二为一,变成每天必行的一个"固定式"等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美两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对中美两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成因、预防及控制对策予以比较研究,目的是为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提供参考,汲取他国取得良效的防控思想和措施,并依照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制定更富实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青年轻工倾向均给两国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轻工倾向对中国工业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更大,使我国难以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根本性转变.为此需要对相关政策进行根本性调整,以增强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职业对中国青年的吸引力,从根本上遏制轻工倾向.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5,(7)
中日两国虽一衣带水,现代化却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一直被认为处于"汉字文化圈"内,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中日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两国不同的儒学文化在推进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加之日本独特的文化教育培养的国民无形中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与家人的交往、课余时候(玩)、学生的烦恼和担忧、自我期望四个方面,对中日青少年生活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中日青少年在自我评价、对健康的关注、集体意识、毕业后从事的职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遇到困难时中日青少年都愿和父母商量,但与祖辈的交流都不多,两国青少年的烦恼、担忧都集中在学习上。比较还显示,中日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以及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梼  戴玉堂 《求索》2011,(12):263-264
中日两国自近代以来都有各自的发展道路,但起点却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被迫开启国门,都是想以学习西方而图自强,但最后的结局却大相径庭。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成功实行了民主转型,国力大增,开始了向外扩张。而中国虽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国力不但没有增强,反而更加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上存在着争议。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两国专属经济区划界应本着公平原则,以海岸线长度为重要依据。日方提出的以岛屿为基点和中间线划界的主张,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1.
周洁 《求索》2005,(11)
一本题设定意义迄今为止,就中日两国家庭的研究均集中在各国研究平台上,中日两国的比较研究仅停留在研究人员互相交流层面上,实证比较研究少之甚少。笔者意在通过中日两国农村的实地调查,对中日两国“家”意识的实际形态予以把握,以此找寻它与社会变迁、制度变迁、家庭结构变迁等的关联性,从中探寻中日两国“家”意识的异同。在本文中,笔者提到的“家”意识在日本社会学界基本认同为近世或近代家庭中所存在的一种家族观念②。从日本家庭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有贺喜左卫门认为“家”是经营体;喜多野清一的研究认为“家”是同族结合的中核;铃木荣…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日两国文化转型的外部背景都是借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化,而内部背景即近代前期两国文化自身的发展状况却有所不同,这决定着两国面对文化转型时的心理准备,也预示着文化转型过程的难易,决定着现代化的进程。中日两国在近代文化转型时期对西方文化的器物、制度以及思想三个层面的理解和学习过程有各自的特色和局限。对我国当前的文化转型及现代化进程而言,上述史实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快餐式”文化转型与“慢炖式”文化转型相结合;二,制度设计与思想建设并重;三,加强同各类文化间的交流;四,走综合创新的文化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社会政治转型过程中,中日两国先后制定过限制军人参政的差别主义法规,也都出现过军人突破法规而干预政治的军阀政治现象。中日两国的军人政治态势与军阀现象实质上具有较大差异,终结方式也完全不同。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始终未能约束好军权,形成军国主义体制,致使当今日本仍处于“非正常国家”状态。近代中国的军阀现象存续十余年后,先后确立国、共两党政党政治,执政党领军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军阀政治之弊。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传统上对家庭、家族、家族伦理有着不同的认识,而且这些认识上的差异性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我国当前的民营家族企业应该突破传统的小家族观念,借鉴日本的经验,把企业作为一个大家庭来经营。  相似文献   

15.
德日两国对待侵略历史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和日本分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如今德国和日本都成为世界强国。人们注意到,德、日两国对待法西斯主义和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截然不同。对比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有助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有效防止法西斯主义的复活及世界性侵略战争的重演。  相似文献   

16.
<正>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的工业化相继开始起步,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原因究竟何在?近几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从两国政治经济结构、民族文化特质等等方面的差异,就此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则主要从国家政权所起的作用及影响这一侧面,谈几点看法。类似中国和日本这样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其工业化的开始和发展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具有诸多不同的特点。最为突出者,乃是国家政权发挥何种作用,对工业化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欧美各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其政权无疑也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就一般情况而言,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非由其政权直接领导和组织,而是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自然地发展,依靠社会经济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最终实现的,由此可以说是一种无意向性的社会经济现象,带有某种不可逆转的自发性质。这种自发性特征,在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表现尤为突出,法、美、德等国次之。中国和日本的情况则显然相异。两国工业化的起步,主要都不是  相似文献   

17.
贾莉 《人民论坛》2012,(11):122-123
在19世纪国门被迫打开后,中日两国不断派遣留学生前往西欧各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以期他们回国学以致用。该文从近代中日两国对留学的认识、态度和方针等方面入手,分析两国派遣留学生留洋国外的深层目的和实际效果,以促进对近代中日两国的变革的认识和理解,并对现今的留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杀是一种非正常死亡,它不是肉体生命发展的自然结局,而是个人的主观意志的断然抉择,是个人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一种自我毁灭的极端行为。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在现代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病态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估计,近十多年来,全世界自杀人数正逐年上升,每天死于自杀的至少在1000人以上,以美国为例,官方公布的自杀人数一般每年都在30000人左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刑罚制度和行刑社会化的发展,国际社会对罪犯人权和罪犯再社会化的充分关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了社区矫正制度。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社区矫正的国家之一,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社区矫正制度,成为其他国家效仿和借鉴的楷模。我国社区矫正才刚刚起步,通过对中美两国社区矫正的适用现状、种类和措施以及管理体制的比较,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经验证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中日两国所获得的国际R&D资本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特征。这种异质性产生于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会自我强化,存在马太效应。R&D溢出异质性及其马太效应使得日本的技术进步是以自主研发为主、借鉴吸收为辅,而中国走的是借鉴吸收为主、自主研发为辅的技术进步道路。同时研究还发现,中国通过进口高技术产品或者中间品,经过学习、吸收和再创新,是实现技术快速进步的最有力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