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之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思潮作为在社会范围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想意识 ,它必然对社会成员产生重大影响 ,而其中青年大学生所受的影响又必然是巨大的。与之相联系 ,青年大学生对于社会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其他社会成员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研究社会思潮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关系 ,对于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日青少年生活状况比较张家勇/《青年探索》2000年第6期提要:文章从与家人的交往、课余时间(玩)、学生的烦恼和担忧、自我期望四个方面,对中日青少年生活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中日青少年在自我评价、对健康的关注、集体意识、毕业后从事的职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遇到困难时中日青少年都愿和父母商量,但与祖辈的交流都不多;两国青少年的烦恼、担忧都集中在学习上。比较还显示,中日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城市外来亲族网群体及青年在群体中的作用张胜康/《青年探索》2000年第6期提…  相似文献   

3.
受全球化语境下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把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解析西方社会思潮,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建设,是培育与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南歌 《台声》2014,(12):49-49
<正>最近全球爆红的法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携著作《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先后访问上海、北京、台北举行演讲会,形成一股"皮凯蒂旋风"。此次皮凯蒂来台匆匆,仅一场大型演讲与岛内青年族群对谈,皮凯蒂直指所得分配恶化将使台湾岛内青年世代面临社会安全网崩溃的挑战,要改善世代分配不均,首先应解决的是岛内高房价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精英阶段与大众化阶段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比较研究苏国红/青年研究.-2002,(1)提要:20世纪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是精英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它的特点是批判性、启蒙性、边缘性与独立性;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在大众化趋势下的校园文化,它具有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个性化与民主性的特点和庸俗化、垄断性与冲突性的误区。东南沿海过渡地段农村青年的“回流”现象透视:以浙西南“N”地个案访谈为例张文江/青年研究.-2002,(1)提要:本文以浙西南J市N地为例,采用访谈法,以资源为…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3,(6):89-90
丁文在《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信息化浪潮催生了诸多新媒介,人类信息,特别是语言信息进入指数级时代。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多界面、多视角、全方位之势,学科分化与整合交替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思潮是影响青年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思想来源,青年是社会思潮的重要建构力量。社会思潮的形成有其必然的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不同性质的话语体系,对青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面临社会思潮汹涌而来的新语境,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要从话语双方身份定位、话语内容、话语场域这些话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来进行,以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为农村中学生失学算笔账 /杨汉超 //社会 .- 2000, ( 4) 青年道德同一性危机及其对策 /卢凤菊 //思想 .理论 .教育 .- 2000,( 4) 高校内非正式群体的表现与影响 /楼军江 //思想 .理论 .教育 .- 2000,( 4)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影响 /吴烨宇 … //思想 .理论 .教育 .- 2000,( 4)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变化与宣传思想工作 /吴军民 //思想 .理论 .教育 .- 2000,( 4)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新构想 /席小华… //青少年犯罪 问题 .- 2000,( 2) 电子游戏室必须讲规则 /徐钟声 //青少年犯罪问题 .- 2000,( 2) 美国、…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大学生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青年的代表,他们是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正处于改革和建设关键时期的中国面临着教育、环保、就业、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擅长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分析、认识问题,并对中国的未来和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大学生,在他们眼中中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有哪些?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又有哪些好的思路和解决办法?我们相信,当代大学生会给整个社会以有启示的答案。为此,《中国青年研究》面向全国大学生举办本次…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权实践与国际人权斗争(郎毅怀,《求是》1992年第1期) 现代西方经济自由主义思潮评析(俞昌根,《求是》1992年第1期)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资产阶级多党制的对立(吴大英、徐功敏,《求是》1992年第1期) 法效力与法实效之研究(黄海林,《法学》1992年第1期) 行为法学基本原理论略(谢邦宇,《法学》1992年第1期) 海湾危机与国际法  相似文献   

11.
山东农村青年社会意识的跨国比较张华/青年研究.2001,(5)提要:1999年至2000年,中、日、韩三国青少年研究工作者进行了青年社会意识的对比调查。根据本次调查提供的数据,本文重点分析了山东农村青年社会意识的特点及其与日本、韩国、中国城市青年之间的差异,并尝试对这些差异作出合理的说明。DIY精神和现代社会薛红/青年研究.2001,(5)提要:本文将DIY作为关注的焦点,阐明了DIY的行为、生活方式、精神三种表现层面。同时分析了DIY作为休闲文化、时尚制造、自我表达的体现对于现代生活的意义。从DIY的悖论中看到DIY作为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网络与青少年”研究述评沈汝发/青年探索.-2001,(6)提要: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已引起许多青年学者、社会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总结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学者关于网络与青少年的研究成果,以推动此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罗凌云、风笑天/青年探索.-2001,(6)提要:本文从家庭互动、家庭期望、家庭观念和家教方式四个方面比较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四过”现象仍然…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青年研究的若干趋势 /苏颂兴 /青年研究· -2000 ,(1)科技发展与青少年政治观的形成过程 /李元青 /青年研究· -2000,(1)社会转型期中青年农民道德观变化的调查 /张大勇… /青年研究· -2000 ,(1)因特网与中国青年 /杨雄 /团的生活· -2000 ,(3)全球化与全土化 :二十一世纪中国青年思潮的两大走向 /杨晓苏 /青年研究· -2000(2)近十年青少年时尚研究述评 /吴海亮… /青年研究· -2000 ,(2)人文主义的呼唤 :对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历史考察 /史竞艳… /青年研究· -2000 ,(…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4,(5):34-34
杨眉在《理论界》2013年第9期撰文认为,当前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犯罪问题也日益严峻。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正面临着城镇化数量与犯罪率同步增长的严重挑战。中国当前犯罪恶化的社会根源在于中国伪城市化过程中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的严重缺失,另外,中国特殊的传统文化因素也促发了当前时代背景下犯罪心理的产生。遏制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犯罪恶化应从社会深层次问题着手,理性的人性观和权力制约的思想以及他国经验的借鉴是我们应对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如今,大学校园里已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潮”正风起云涌。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潮”,社会各界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潮”,从根本上来说,折射的是一种当代大学生主动寻找与社会结合的契机,积极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青年文化潮流,因而具有客观必然性。不管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怎样的状态,任何时代的青年都会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恩格斯说:“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21世纪的大学生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成为了青年群体中最早的清醒者和行动者。…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09,(3):94-95
张明楷在《法学家》2008年第4期撰文认为,研究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刑法的真实含义是在社会生活事实中不断发现的,司法上的犯罪化,并不必然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应当在遵循刑法第三条后段的前提下,积极地实行司法上的犯罪化;刑法第三条前段不是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而是基于我国刑法分则条文的特点,为了限制司法机关的出罪权、控制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所作的规定;我国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空间很小,因而不能盲目模仿西方国家的刑事司法策略与做法。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4,(11):94-94
胡雪梅、卜平、梁征在《青年探索》2014年第2期撰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日渐成为城市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传统的农民工犯罪而言,它显现出更为鲜明的特点,犯罪原因也更为复杂。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应该从源头预防、流动过程预防、再犯罪预防三方面综合展开,而国家和社会积极采取措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合理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则是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最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展望二十一世纪妇女的作用北京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贾晓明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这对妇女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在二十一世纪更全面地发挥妇女的作用,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一、二十一世纪将是人性更加解放、人的潜能更加充...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11,(9):92-92
高铭暄、吕华红在《法学》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单位成员在单位犯罪的场合,是可以成立自首的。但是对于单位能否成立自首、单位自首与单位成员自首之间的关系、单位自首的效力等则存在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1,(11):93-93
王文华在《河北法学》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仇恨犯罪”并非新生事物,它纵可溯至我国古代的“复仇文化”,横则涉及英美法系国家的“Hate Crime”,只是它一直未能引起我国刑法学、犯罪学理论与实务界的应有关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仇恨犯罪即为典型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