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锡国有企业通过“技术特区”和“营销特区”的开辟,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专家和营销能手进行重奖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无锡国企改革多年来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即坚持不懈地抓技术创新工程和市场化运行工程,企业“技术特区”和“营销特区”的建立就是这两大工程的深化和完善。“特区”之“特”,首先在于用特殊的政策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给予特殊的奖励。企业通过建立“技术特区”,鼓励科技人员将技术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份合  相似文献   

2.
王京生撰文认为,“特区文化”是一个意旨不清楚的概念,也可以说是一个主观臆想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1992年提出来的,即“特区文化是伴随经济特区的建立,在对外开放衣澎声经济发展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体系”。这里有两个疑问:其一,是不是经济特区就一定是文化特区?其二,作为特区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是否属于同样的所谓特区文化形态?当初,中央成立几个经济特区,只是搞经济改革开放的试点,而绝非政治和文化的意图。特区经济发展的迅速,与全国相比只能视为速度上的差异,而不可能导致质的变化。在制度文化方面,特区与内地并没…  相似文献   

3.
<正> 省政府已正式批准黄冈地区的武穴(市区)、黄州、散花、蕲州、小池五市、镇为“经济小特区”(以下简称“五小特区”),从黄冈的“五小特区”的发展需要及其将要在全区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作用看,我认为,“五小特区”应该选择一个在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搞一系列“面向出口”的产业的发展方向,即选择“出口主导战略”。  相似文献   

4.
<正> 有人把在内地默默无闻到特区业绩辉煌者,比作“麻雀”变“风凰”。笔者认为,此种“变”法不妥。“麻雀”变不了“凤凰”,“凤凰”也成不了“麻雀”,内地也好,特区也罢。内地何以视“凤凰”如“麻雀”?是内地不懂知识之珍贵,人才之重要,缺乏人才观念?否。物以稀为贵,是内地人才多如“麻雀”,故不贵。亦否。深察细观,与特区比,内地缺少公平竞争的人才环境,内地人才管理者、使用者素质不如特区。在内地,是不是人才,往往取决于上司的决定,取决于管人者的好恶。上司若开明,人才的作用犹有  相似文献   

5.
创建“人才特区”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永贤 《群众》2006,(6):26-27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为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我省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我省从去年初起开展“人才特区”试点工作,探索不同条件下人才工作的最佳模式、政策体系、环境建设和运行机制。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建立“人才特区”是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人才特区”是指人才工作的特殊区域,即在特定的区域内,人才工作的政策保障、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金投入、环境营造和工作内…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课是特区中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它对提高特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培养特区建设事业合格接班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我们紧密联系特区实际,根据特区中学政治课“优势和劣势同在,动力和阻力并存”的特点,加强教学针对性,提高了特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四年,是深圳特区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等同志先后来特区视察。小平同志提了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提出了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并指出:“我们建立特  相似文献   

8.
《北京周报(英文版)》2021,(13):I0001-I0016
香港中评社记者:全国人大将就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作出决定,一些国家认为中方有关举动有违“一国两制”,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王毅: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既是推进“一国两制”事业、保持香港长治久安的实际需要,也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的权力和责任,完全合宪合法,正当合理。  相似文献   

9.
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改革开放的“小特区”。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的历史性机遇面前,省级开发区必须正确认识自己作为改革开放“小特区”的历史使命,高起点选择并实施开发区跨世纪发展战略,使自己在我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试验首先是从“特区”进行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从“特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海外专家、学者如何评价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他们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些什么高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而经济特区理论则是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精神,不断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的实践,提出一整套经济特区的科学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特区理论体系。第一.经济特区的性质性“社”不姓“资”。经济特区的性质是什么?特区姓“社”还是姓“资”?这是经济特区一成立便索绕在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从根本上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特区,正确地制定特区的有关方针。政策,积极…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划出一块地方,搞经济特区,始于深圳。随着深圳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一个时期曾出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局面,大量资金流向特区;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孔雀东南飞”的壮观场面,人才、技术纷纷迁入特区。由此,许多人曾认为会扩大东西部的差距。因此,有人曾怀疑我们的特区政策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一) 世界经济性特区发展的立法经验探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性特区的有益立法经验,对加强我国经济特区立法有一定借鉴作用。1.世界上成功的经济特区都有一套法律保障制度。用法律手段管理特区是国外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之一。各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必然形成吸引国际投资的竞争。对于国外投资者而言,首要考虑的因素是选择一个安全可靠、稳定、优惠而又有法律保障的投资环境。“如果设区国可靠的投资环境方面还有什么不足之处的话,就应该用法律保障和其它保险、投资保证来加以弥补。”为此,特区需要一整套完善、明确和详尽的适用于特区管理的立法,从最基本的到各项具体的法规都应有。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特区的各项管理工作有准绳、有依据;另一方面,则可使投资者对特区的各项  相似文献   

14.
一、开放带来了开放区和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变化 开放、试办特区五年多来,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世人皆知、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而精神文明建设效果如何呢?有人认为对外开放、试办经济特区,经济上虽有所得,但精神上必有所失;有人干脆说特区已全部“港化”了,成了资本主义的乐园;甚至有的老革命家、老干部到特区看了一圈,回来后痛哭流涕,认为自己奋斗了几十年打下的江山。在特区几年就变了颜色,等等。特区精神文明建设果真这样糟吗?为了澄清这个问  相似文献   

15.
造人才优势迎二次创业——访汕头市人事局局长黄锐英本刊记者今年初,广东省汕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特区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指示精神,组织动员全市干部群众进行特区“二次创业”伟大实践。最近,记者就特区人事部门...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意味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也意味着经济特区、甚至是开发区原来独享的优惠政策绝大多数不复存在。开发区作为“特区中的特区”,要率先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要努力提高开发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努力把经济特区内党的建设工作做好,是办好经济特区的根本保证。汕头特区创办九年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运用中央赋予特区的特殊政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坚决按照从严治党的方针,根据特区的实际情况和碰到的问题,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保证了特区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刘登山 《今日海南》2007,(10):33-33
特区立法要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从法制和改革创新的角度看,特区立法必须建立在立“良善”的法和“经济”的法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自香港特区回归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实施问题曾引发了多次讨论.出现过一些有违“一国两制”原则的声音,原因虽复杂多样.但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对《基本法》定位的偏差.致使“一国”观念被弱化。事实上.“高度自治”只是“相对自治”,而非“绝对自治”;《基本法》也并非“特区的宪法”.而只是中国的基本法律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香港获得作为中国地方特别行政区法律地位的前提和基础,是《基本法》的正当来源。因此,《宪法》是特别行政区的最高法,《基本法》在特区的地位仅次于宪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经济特区要不要“特”、应不应该继续“特”、如何继续“特”的争论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关注,从专家学者到政府官员,从地方民众到中央高层,都对这场争论极为重视。特别是,到1995年底中央确定的给特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已基本到期,也就是说,从1996年开始,许多减免关税的优惠政策已不复存在。靠优惠政策启动和起家的经济特区怎么办?经济特区怎样“特”下去?下一步如何发展?本文将对此作些探讨。 一、经济特区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980年中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快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新路子和有效途径。17年来特区依靠中央给予的带有“含金量”的特殊而优惠的政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改革,有力地推进了特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