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岗村”这个名字,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1978年,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被打成“反革命”的风险,在一纸包干到产的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在国内率先把土地经营权承包到户,实行大包干。后来在全国广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揭开。  相似文献   

2.
小岗村:改革路上不歇脚白礼华,王青提到小岗村,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会心生感激和敬佩之情。因为这里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而改革使得亿万中国人获益。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历史名城凤阳县以东40公里处。走进这个村庄,迎面是一道高大壮观的牌楼,上书“凤阳县小岗村”6个大...  相似文献   

3.
知名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曾深有感触地说,要透析“三农”问题,再难找到比安徽更具说服力的“活标本”了。从发轫于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到肇始于安徽、成熟于安徽的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改革的“安徽模式”一次次走向全国,造福于中国农村。如今,安徽又超前一步,站在了被称为改革“第三波”——农村综合改革的潮头,使安徽农村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第三波”改革的矛头直指农村的上层建筑:重塑乡镇的布局与功能,以“效能革命”探索农村工作和县乡运行新机制,以转换政府功能创新乡村管理体制,努力打造“农民想要的政府”。作为“第三波…  相似文献   

4.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饥寒交迫难度日.身背花鼓走四方……”这首曾经记录小岗人苦涩生活的《凤阳花鼓》,是过去小岗村乃至全国农村百姓穷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穷则思变的小岗人敢为人先,闯出了“大包干”的惊人之举:1978年.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不堪贫困挨饿、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包产到户”的“密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相似文献   

5.
《小康》2021,(19)
正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再到"人人分红",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为代表的广大农村,正在用行动诠释着"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村民文化广场,醒目的《邓小平文选》雕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座雕塑记载着小岗村人率先探索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薛驹 《今日浙江》2008,(19):18-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省委就开始抓农村改革。那时安微省小岗村“承包到户”的经验,已经开始介绍推广,但是干部中认识很不一致。到1979年9月,中央召开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普遍推广安徽经验,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农村改革。当时还有不少人不同意承包到户,省委内部也有争论。对此,我也到过绍兴、慈溪等地农村进行了调查,找了一些农村劳动模范、农村基层干部,与他们探讨,谈起包产到户,他们都表示摇头和怀疑,有的干部发牢骚,“辛辛苦苦三十年,一退退到解放前”。但在温州、台州等地,不少地方干部和农民是赞成的。在新昌、仙居、  相似文献   

7.
小岗村正为形象工程所累,村委会得不偿失,靠赔本赚吆喝,这已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30年前,中国改革从安徽凤阳小岗村起步。30年后,当中国改革与开放目光再一次投向农村,小岗村再一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0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8.
小岗村正为形象工程所累,村委会得不偿失,靠赔本赚吆喝,这已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30年前,中国改革从安徽凤阳小岗村起步。30年后,当中国改革与开放目光再一次投向农村,小岗村再一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0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前,安徽小岗村十八户村民的“冒险”举动—“大包干”,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进入了小康发展阶段。然而,我国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扩大了。  相似文献   

10.
20年前,皖北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愿按手印要求包产到户、自主经营,于是,中国农村出现了历史性的变革——划分责任田; 20年后,皖南芜湖县莱塘村农民又是自愿接手印要求“化零为整”集体兼并到企业,于是中国农村改革又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村企业化。  相似文献   

11.
时光荏苒30年。遥想30年前,那场滥觞于小岗村,不无悲情色彩的“托孤壮举”,却孕育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尘封已久的改革之门。 农村改革初期举世震惊的奇迹般增长,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滞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三农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5年将主题锁定在了三农问题上。  相似文献   

12.
读者表达     
第4期封面故事《突破,始于1978》,颇具匠心,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文章采写和版面编辑,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在角度选取上,从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之一“小岗村”入手,陆续解剖了华西村、大寨、大邱庄等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1983年,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颁布。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14.
张国栋 《创造》2008,(12):53-53
如果说,安徽小岗村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那么四川步云乡推动了中国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正如她自己所说的,“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我们要在民主的实践中学会民主,党的民主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的民主。”  相似文献   

15.
农村改革成就举世瞩目夏一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发端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当初,谁也没有想到,十八位农民长满老茧的手竟然掀开了中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也因此成为大包干以至于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十五年过去了,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华 《人权》2002,(3):30-35
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它的神秘除源于传统的东方神秘感外,还在于它不断发生的令人眼花镣乱的变化。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占中国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引发了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先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了“生死手印”,掀起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  相似文献   

17.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邓小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胜利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在此期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庄稼汉,抱着“坐牢掉头也甘心”的决心,签字画押,分田到户,影响深远的中国农村改革,从这里开始起步。在浙江,农村的拨乱反正,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生产责任制,却是在长兴拉开第一幕的。  相似文献   

18.
最近,四川省安岳县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及省《实施办法》,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实际,出台了对农村残疾人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政策规定:凡在该县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农村残疾人,除免征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或“一事一议”等用于村内  相似文献   

19.
30年前,安徽小岗村18户村民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的土地改革掀起了新中国改革的风潮。30年后,又一场与土地制度有关的探索正悄然起步。“十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考察时指出,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20.
徐李送 《今日浙江》2011,(11):54-55
提起当年中国农村实行的“包产到户”,人们第一印象恐怕就是30多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的血手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