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协天地》2010,(4):47-47
自2002年网络问政风靡后,网络民意的征集经历了从粗放到精细的演变过程。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在线与网民交流,更为网络两会报道添了“一把火”。于是主流网媒,异军突起,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开通了“人民微博”,通过“抢鲜博报”、“博眼看会”等栏目,即时展示两会记者、代表委员和普通网友的相关微博;  相似文献   

2.
网络是当今反映社会民意,加强交流互助的重要平台,是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拉近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老百姓可以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表达诉求。前不久,在相继举行的地方两会上,市民、网民"现身"两会、视频开启民意"直通车"、微博架起民情"连心桥"……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反映了地方两会的新气象,成为民主法治建设中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09,(2):43-43
胡国强、林龙在《学习时报》2008年12月15日第466期撰文认为,“对话网民”是对畅通民意的沟通渠道进行的有效实践。作为民意机关,人大的各项工作必须处处体现“民意”,对于网络这个民意集中地,自然不能忽视,并且应该在网络对话中和网络互动中做出表率。虽然现有各地人大及人大代表在加强网络对话和互动沟通上,开始了不少的探索,但许多工作还仅停留在形式上,鲜有实质性突破。因此,如何进一步激活人大与网民的对话机制,如何回应网民的声音,如何使沟通制度化、规范化,这些都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4.
祝华新 《时事报告》2009,(11):37-39,42,43
目前,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3.38亿,如何做好网络民意的监测与引导,成为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越来越多地被开辟为民意通道,互联网这一新兴的公共平台正在深刻影响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态。不过,在民意全面崛起的时代语境下,如何开辟更加多元化的民意渠道?如何防止“网络民主”沦为“民主秀”?如何形成有效的官民互动等等,均需深入探索。本期发表这篇文章,意在抛砖引玉,望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致远 《中国人大》2010,(5):55-55
2010年2月27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访谈。他同网民在线交流不过短短2小时,却引得数以亿计的海内外网民发帖,就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向总理提问。  相似文献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大关。互联网普及率较上一年大幅提升了4个百分点。近5亿网民的背后,新的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普及,新的网络媒体正在诞生,新的网络民意也在不断成长.当然新的问题也在层出不穷地涌现,尤其是公共危机中网络民意的形成、传播和导向作用,以及如何予以正确引导.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越来越多地被开辟为民意通道,互联网这一新兴的公共平台正在深刻影响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态。不过,在民意全面蠕起的时代语境下,如何开辟更加多元化的民意渠道?如何防止“网络民主”沦为民主秀?如何形成有效的官民互动等等,仍需深入探索。本期“民主”专栏刊发的相关文章,即是对这些重要议题所作的思考,并期望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据媒体报道,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不少人大代表为了履行好职责,充分了解民意,纷纷利用网络开个人网站或博客,开展民意征询,加强与民众的联系。这是可喜的现象,说明人大代表的职责意识越来越强了。但是,依靠网络来征集民意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将其当成履职的全部,更应该提倡人大代表到自己的选区去调查倾听,和自己的选民们面对面交流。  相似文献   

10.
当前,网络给民意提供了新的言说环境和表达渠道,不同的声音在网络空间交流、冲撞和激荡,并改变着传统政治生态。如何吸纳、整合汹涌而来的网络民意,这无疑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1.
网络民意影响政治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给民意提供了新的言说环境和表达渠道,不同的声音在网络空间交流、冲撞和激荡,并改变着传统政治生态。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民意,如何吸纳、整合网络民意无疑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有消息说,中国新闻网发起的全国“两会”民意大征集结果显示,75.5%的网民关注反腐问题,以绝对“优势”排在今年网民最关注的十大话题之首。这也难怪,尽管近年来社会各界严惩腐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贪官的“胃口”却一年大过一年。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网络民意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民意表达方式,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重视网民诉求,关注网络民意,集中网民智慧,已成为新形势下改进执政方式、发展民主政治的新需求。政协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相似文献   

14.
《上海人大月刊》2007,(8):30-30
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网络成为一个新的越来越重要的民意渠道。网民已成为重要的意见群体,中国网民总数2006年底达1.37亿,居世界第二位。网络已成为网民讨论公共事务、表达意见、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公共平台。网络民意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复杂性。对这些特性不能简单地颂扬或贬低,而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甄别。政府不能仅仅被动地适应民意,而是有责任规范和引导民意。要从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网络民意的力量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有人将之称为“权利的突围”——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权利,在网络上可以实现;也有人将之称为“权利的逃避”——迷恋网络上的虚拟权利,而暂时逃避了追求现实权利不易的事实。 从厦门PX项目到华南虎事件,无不显示了网络民意的力量。将网络上的虚拟权利兑现于现实的行动上。“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与人民网网友的交流被视为反映党和国家进步的标志性网络事件。网络民意已经成为民主政治的新通道,同时,如何宽容.规范、引导网络民意走向自律、客观、理性的轨道也被有识之士所关注。  相似文献   

16.
胡国强 《公民导刊》2007,(11):35-37
当前。网络给民意提供了新的言说环境和表达渠道,不同的声音在网络空间交流、冲撞和激荡。并改变着传统政治生态。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民意。如何吸纳、整合网络民意无疑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已经密不可分。与之相应的,网络民意越来越受重视,不仅民间议论纷纷,官方也津津乐道。不少官员一方面担心自己的私密事件、个人隐私之类的被人肉搜索,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唾沫横飞地讲他多么多么重视网络民意——你敢不重视网络民意吗?得罪了网民,麻烦可就大了。网络民意这东西,有人总结出了好多特性,例如:一,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所有人都有机会到网络发言;二,表达意见的真  相似文献   

18.
期刊浏览     
网络的力量中国拥有超过3亿网民意味着什么?网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通过网络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温家宝成为继国家主席胡锦涛之后,第二位通过网络与网民交流的国  相似文献   

19.
《创造》2009,(6):6-6
一年前,也就是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兴致勃勃地同网友们在线交流。总书记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在网上倾听民情民意,纵论国家大事。温家宝总理这次与网民面对面,开诚布公,亲切坦率。执政党、政府的高级政要与网民实现网络互动,这是一个新的气象,也是互联网媒体吏上的一个新纪录。因此,它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众多网民的热烈讨论是十分自然的。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民意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只有把网络民意与政府公共决策有机结合并真正实现二者的平衡,才能最终实现人民和政府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网络媒体、网民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应正确履行职责在网络民意正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应做到:(一)政府应对网络民意有一个客观辩证的认识。既不能对其放任自流不加任何约束,也不能只看到它的弊端而因噎废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