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阔别近三十年的母亲和儿子,终于在广州城里见面了。母亲紧紧地拉着儿子的手,第一句话就劝他回新加坡。老人几十年的心愿,就是只需要儿子一个“回”字。 可是,她的儿子——黑龙江矿业学院的副教授陈佩宗,却在“回”字上头跟他的母亲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他来说.早在二十几年以前就已经回来了。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若是按照妈妈的意见行事,那就不是“回”而是“离”了。离开抚育他成长的社会主义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2.
近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有些“公仆”不论是就职演说,还是述职报告,或者面对新闻采访,反正是公共场合,总是急于表白“我是××人民的儿子!”论说,儿子之于老子,那是一份亲情,一份热爱,一份谦恭,一份忠诚,俱都包含在里面的。乍一听,自然令人激动、感奋。然而,稍加辨别,特别是听其言再观其行,却惊讶地发现,却原来此“儿子”与彼“儿子”是大不一样的。 陈毅老总说过“人民是我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他的革命一生是无愧于人民的;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的伟大一生和光辉业绩也是无愧“人民的儿  相似文献   

3.
读《解放日报》连载的《生活中的毛泽东》,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泽东的一句“口头禅”;“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毛岸英和刘思齐没到法定的结婚年龄,父亲教育儿子遵守婚姻法:“你找谁结婚由你作主,结婚年龄不到你作得了主吗?那就由制度和纪律作主。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送儿子赴朝参战,同志们竭力劝阻,毛泽东还是一句话:“谁叫他是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家风”即“家庭风气”的简称。之所以想起这个话题,缘于山西省的两则佳话。其一:省长胡富国把大学毕业的儿子送至西山矿务局下井作业,告诫他“不要有‘省长的儿子’的优越感”。他说:“我作为国家高级干部,首先要管好我  相似文献   

5.
人生三愿     
邹珊 《党政论坛》2013,(18):56-57
许多年前,台湾“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赖建诚给儿子“人生三愿”,气哭了儿子的故事,一时脍炙入口。为了完成儿子小学二年级的家庭作业,他曾许下人生三个愿望,“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赖建诚说,他的三个愿望都很小,有时可以全部达成,有时也会无法如愿。每个月、每个星期的达标率都不同,但正因为不是鸿图大志,他每天都可问自己愿望达到了吗?  相似文献   

6.
“望子成龙”而使为父母者弄出悲剧的事,已很有过几回了。早先的是父母“恨铁不成钢”,将子女殴打致死而悔之晚矣。近闻的这一回则相反,是儿子将老子杀死。据《中国青年报》载,四川省的一位父亲一门心思要儿子出人头地,将来能做“大官”。他常指着电  相似文献   

7.
我的儿子读书比较自觉,各科学习成绩也都不错。于是,他成了我的几位同事教育自己孩子的样板:“看你郭叔的儿子,学习根本不用父母操心,你能有人家的一半,也就烧高香了……”时间一久,这些孩子不但不服,还产生了逆反心理:干嘛老是比他!有的甚至对我儿子产生了反感——就他能!我儿子有所察觉之后,  相似文献   

8.
马敬福 《党政论坛》2010,(18):30-30
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童趣的奇言妙语。其中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一些话语穿耳而过。  相似文献   

9.
傍晚的时候,一位年过80岁的老人与他的大儿子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就在这时,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并停歇在透明的玻璃窗外。父亲轻声问儿子:“窗外那个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儿子瞟了一眼,回答说:“是一只乌鸦。”过了几分钟,  相似文献   

10.
我请中年画家吴悦石鉴赏一幅山水画,画卷刚展开一半,他就说:“这好象是老画家颜地的作品。”我说:“你真有眼力,这幅画就是颜地的儿子颜士摹仿他父亲笔意画的。” 颜士原名阎吉才。他父亲颜地因受“四人帮”的迫害,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离开人世已经七年了。  相似文献   

11.
戴煌 《瞭望》1994,(35)
四川省凉山州检察官曾宪元,已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公诉人.这位检察官曾因严正公诉了震动全凉山的一大血案,获得广大群众拥戴之后反而遭了罪;而今,他终又屡屡庄严地立于法庭公诉人席上,为国家、为人民、为正义慷慨陈词.消息传来,着实令人大喜.公诉了那桩血案,曾宪元的名声大振,同时也为他自身埋下了祸根.他严正公诉获胜反而遭罪的那桩血案的主犯季小勇,凉山州一个副州长的四儿子,号称“季老四”.当他老子还在下面当县委书记时,才十来岁的他就经常在吃喝玩乐之余,对别人动辄拳脚相加,口出恶秽.老子高升为副州长,他的“衙内”气势也随之水涨船高,几次被人扭送到派出所,连派出所的公安干警都摇头说:“我们可管不了州长的儿子”.季老四自个儿也拍着胸脯大声吼:“我是州长的儿子,你们敢把我怎么样?”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到一篇谈美国小学教育的文章。作者9岁的儿子在美国一所小学就读,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下午不到三点钟就放学回家。学校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最初作者大为不满:“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他问儿子对美国学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儿子笑着说:“自由!”一年之后,儿子放了学,常去图书馆,回来时背回一大书包的书,说是为了做作业。一次,老师出了个题目“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国的文章。儿子用微机打出一本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  相似文献   

13.
田里 《侨园》2006,(2):30-31
在新加坡为儿子当“陪读爸爸”的阮永凯,因为肝癌晚期住进了北京武警总医院。在医院,他认识了和他同龄的病友傅彪。两个被病魔判了“死刑”的病友在生命的绝境相互激励,用最朴素动人的方式给对方以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不知为什么近年来思念毛岸英的心情,日甚一日,年甚一年。也许是所知不多的缘故,终未成文。1997年6月11日又到湘潭那个滴水洞里去了一趟,在岸英“陵内无陵”的纪念碑前默思良久,回到上海便提笔行文。毛岸英何许人也?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中国特大高干子弟。这位高干子弟不一般。因为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便不能在上层工作,只能下乡跟劳动模范学种田;因为是毛泽东的儿子,便不能吃小灶,只能吃  相似文献   

15.
瞭望哨     
《瞭望》1982,(12)
湖北应山县有一位“爱国拥军”模范,名叫刘运奎,已经年逾花甲。 一九六六年,他的大儿子刘启学在部队因公牺牲,他对上门劝慰的部队干部说:“启学死,是为公,  相似文献   

16.
高荣伟 《侨园》2014,(4):49-49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成京”.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说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选择了向四川仓皇逃离,而他的儿子李亨则以灵武作为大本营,站稳脚跟,返都西安.  相似文献   

17.
“打不死”     
杜新 《瞭望》1992,(16)
很难设想,江涛老师夫妇是怎样经受那样的打击的。几个月前,他们那有着“神童”之誉的小儿子江筱圻被淋巴癌夺去了13岁的生命。那天,他似乎明白最后的时刻已经来临,恋恋不舍地请求母亲:“妈妈,别离开我,抱抱我吧!”他从母亲腹中来,又在母亲怀里静静地归去。他是在非常清楚死是怎  相似文献   

18.
在见梁伟浩先生之前,最先触动我“好奇”神经的是,他父亲给儿子起了个好名字,在中国方块文字中,“伟”和“浩”均含“大”之意,以“伟浩”为名,“大”“大”相连,其意无穷。那日,梁先生让其秘书打来电话,约我见面。当我在他公司办公室同他第一次握手时,我几乎脱口而出:“人如其名”——“伟”岸现于身(1.8米的身材),“浩”气藏于胸。对眼前这位汉子将17年前的一家小型钟表作坊变成今日蔚为壮观的  相似文献   

19.
陈晓云 《民主》2004,(8):12-14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作为举世景仰的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尤其是他身上所凝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是亿万人民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力量。一、奉献给人民无私的爱爱人民,奉献给人民无私的爱,这是邓小平同志崇高人格的一种重要内涵。他曾深情地说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种拳拳情怀时刻萦绕于心,伴随他走过一生光辉的征程。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他认为,共产党员的含义或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人民是父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没有忘记“儿子”对“父母”所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这就是无条件地把人  相似文献   

20.
命运与绳索     
佚名 《党政论坛》2011,(16):14-14
山里住着一家猎户。父亲是个老猎手,在山里闯荡了几十年,猎获野物无数,走山路如履平地,从未出过事。然而有一天,因下雨路滑,他不小心跌落山崖。两个儿子把父亲抬回了破旧的家,他已经快不行了。弥留之际,他指着墙上挂着的两根绳子,断断续续地对两个儿子说:“给你们两个一人一根。”还没说出用意就咽了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