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陶波 《人权》2007,(3):21-23
完善我国的人权保障机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完善各项人权保障的具体立法的问题,又有宪政文化建设等问题。而宪法进入司法,建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司法救济制度无疑是这一系统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现  相似文献   

2.
陈朝勇 《传承》2014,(9):39-41
当前,人大代表合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面临着三大身份困境,即人大代表"民意代表"身份的形式正义性,人大代表"重参政轻议政"的行动倾向性,人大代表"超级公民"素养的具备程度。这三大困境既有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也有实务操作中的困惑。只有针对性予以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可能更好地为构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鄢琦  廖翔慧 《前沿》2009,(11):13-15
政府存在的原初价值就是保护并增加公民的福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价值的重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服务与公民需求信息良性互动,公民成为评价政府服务的主体;目前公民作为评价主体处于缺位状态;公民作为评价主体的缺失将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武汉商业历史为线索,对武汉商业文化的特点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对文化的传统与继承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提出"汉"商文化的基本内核是"口岸文化",其他商业文化现象都是它的派生或分支。而在现代出现的武汉商业的旺盛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既是商业现代化时代的需要,也是对武汉商业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光大。开放,竞争,创新是"汉"商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钮友宁 《人权》2012,(5):46-49
基本人权是一个既古老传统又现代敏感的基本社会法学概念,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存在、同步繁衍和同步发展起来的,它从中世纪宗教哲学的束缚和禁锢中解放出来,是指所有国家及社会成员与生俱来的各种完整的权利与自由,包括人应当享有的社会善意对待和基本人格尊严等。就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所有国家及社会成员应当人人自由、平等地享受生存和发展等各种基本权利与自由,以及国家宪法和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提供的社会保障体制。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既要充分尊重原生态的天赋人权这样一种应然权利,又要将这种权利转变为通过国家立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6.
唐福珍的自焚悲剧,并没有让备受争议的强制拆迁制度画上句号。相反的是,唐福珍拆迁自焚后的一年中,因为强制拆迁而引发的惨剧愈演愈烈,开始呈井喷之势。  相似文献   

7.
游国立 《理论月刊》2006,(6):173-175
2001年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但<纲要>实施五年来,公民道德建设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扭转.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增加了"服务人民"和"崇尚科学",在"敬业奉献"中彰显"辛勤劳动",把"团结友善"发展为"团结互助",把"勤俭自强"提升为"艰苦奋斗",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其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除了内容更加丰富之外,"八荣八耻"旗帜更鲜明,语言更犀利,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台北文林苑、苗粟大埔抗拆迁,声援"广大兴"船长,为洪仲丘呐喊,反"旺中媒体垄断","反服贸"学运,"反核四"游行一系列事件说明,台湾所谓的"新公民运动"是由激进的绿营政党与政治人物组成"台独"势力暗中煽动青年学子、一部分对现状不满的民众发起的政治抗争运动,呈现"公民运动""异化"与"绿化"的特点。这些运动旨以"民粹主义"削弱执政者统治的合法性,阻碍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而台湾执政当局缺乏原则一味退让,更增加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变量。  相似文献   

9.
10.
陈开国 《人权》2004,(4):54-55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报告还提出,“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相似文献   

11.
培养“四有”公民表明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广泛性 ;培养“四有”公民在实践中与现实教育制度相衔接  相似文献   

12.
在美籍华人画家陈锦芳看来,艺术是一件“掏心肺的事”,从立志创作100幅与世博会相关的油画开始,这件“掏心肺的事”,成了他吃饭睡觉之外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3.
对“城中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的“城中村”改造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最后的生活安全保障。大批农民成为农转非人员,如果对农转非人员的出路解决不当,必然会妨碍“城中村”改造,影响城市化进程,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建立完善的“城中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阳光行政”:公民社会中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善  蔡克文 《前沿》2010,(8):35-3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为我国公民社会的"阳光行政"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意义上说,"阳光行政"必然成为公民社会中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意和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5.
<正>7月23日,省政协在武昌召开农工、医卫界界别协商会,省政协委员刘全新、万晓红、李跃念、刘玲,省农工党委员王文清,省农工党参政议政部部长方奇等分别代表所在的课题组或所在行业作重点发言,就"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本刊就其观点进行综述。省农工党委员、华科大同济医院教授王文清代表所在课题组就推进药品流通改革与新医改衔接等问题在发  相似文献   

16.
为农民构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公民权利、加入WTO、推进农业现代化、缩小和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公约要求的差距等方面深刻地论述了为农民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必要性 ,并提出了为农民构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7.
一般而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由三部分构成:伦理道德的理念系统;伦理道德的范畴系统;伦理道德的辅助系统。正因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采取了最具稳定性的“鼎足而立”的方式,其生命力极强,普泛性极广,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其目的就是培养出一大批“子民”,以实现封建社会的和谐。而现代中国的问题是:如何让一个长期生活在血缘血亲关系之中、一切规则皆由传统与习俗而定的“农民”转变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这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豫政办〔2 0 0 1〕 1 3 1号 (二○○一年十二月五日 )  为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切实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 ,增强做好保障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目前 ,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产业结构正处于大调整的历史时期 ,切实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是贯彻落实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对于深化全省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钮友宁 《人权》2012,(1):30-3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我国人权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积极进展。国家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已经成为宪法的基本原则,统一城乡国民待遇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形成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及法制保障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维护公平正义成为主流民意,这既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法人恪守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0.
曲相霏 《人权》2013,(4):50-53
一、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特征分析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之后的四部中国宪法,可以看到宪法上的"人"①有两次转型。1949年《共同纲领》对"人"有两种表达,一是"人民",一是"国民"。《共同纲领》特别有意思,它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人民,把义务都给了国民。当它规定权利时就说人民有什么权利,当它规定义务时就说国民有什么样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1954年宪法开始使用公民这个概念,权利和义务在公民身上得到统一。从以人民的身份享有权利到以公民的身份享有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就是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进宪法,这个条款被称为人权条款。在人权条款入宪之前,宪法基本权利的主体是公民(只有一个例外,即总纲第32条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