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等权初探     
在平等理论的视角下,人类社会是沿着由平等发展为不平等,再由不平等过渡到平等的轨迹发展的。不平等是社会常态,平等可分为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平等权是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平等权的确立,需要加强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2.
法之平等的规定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是统一性中蕴涵着矛盾性。在现代社会法之平等的规定性在原则上大都相同或相似 ,但其转化为现实性的程度却迥然不同 ,其主要制约因素有经济、政治、法律信仰等等。法之平等的规定性向其现实性的转化程度 ,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其具体转化过程是一个缓慢而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赵玉环 《工会论坛》2009,15(2):154-155
近代我国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借鉴西方“人格”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善”、“恶”作为适用法律的标准的平等思想,改变了因身份不同而导致适用法律上的不平等,取消了中国传统法律中长期存在的议、请、减、赎、当等特权,为平等地适用法律在立法上创造了条件。沈家本的平等思想具体包括满汉平等、夫妻平等、良贱平等。沈家本的平等思想及其实践,推动了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佛教中的"众生平等"观念中蕴含着一定程度上的物种文明倾向的"物种平等"思想,其道德化实践能够起到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作用,但不能彻底克服这些危机,因为它本身具有片面狭隘性、非逻辑非理性和缺少现实性等特征。物种文明的"物种平等"思想,克服了"众生平等"观的上述缺陷,确立了全面科学的物种平等思想及物种平等交往的生活方式,其现实化实践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是人类未来文化生活形式的惟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5.
浅析平等权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价值理念必然导致权利上的制度设计,由此产生了平等权内涵的确定问题,本文旨在阐明平等既是原则又是基本权利,平等权的本质是权利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以及平等权与特权和歧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教育平等权是每个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应当保障它的顺利实施,让每个公民不但在法律上享有这一权利,而且要真正的得到实现。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并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大力呼吁教育平等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起步阶段的教育平等。我国法律对于教育平等权的规定较晚,至今发展不过五十多年的历史,而对起步阶段的教育平等权的规定及其如何实现还有待进一步的思索。本文通过对我国法律在教育平等权方面的规定以及现存的问题予以探讨,希望从中找到出路,使我们的教育从起步阶段就能达到真正的平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指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人群.但以平等权视角考察,女性在社会资源分配、权利享有和保障等诸多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女性的这种弱势地位既非生物差异决定的,也不是性别偏爱决定的,而是父权制度的产物.因此,要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必须从目前“特殊优惠”的实质平等回归“两性”视角下——而非“男性”视角下——的形式平等.  相似文献   

8.
公民平等权实质就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分为结果上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平等。就业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基于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因素形成的不同应当适用不同形式的保护。目前,就业歧视在我国普遍存在,为实现就业平等可以从立法上明确界定含义,构建行政救济途径,细化司法审查标准和政策规定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9.
教育平等权是每个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应当保障它的顺利实施,让每个公民不但在法律上享有这一权利,而且要真正的得到实现.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并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大力呼吁教育平等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起步阶段的教育平等.我国法律对于教育平等权的规定较晚,至今发展不过五十多年的历史,而对起步阶段的教育平等权的规定及其如何实现还有待进一步的思索.本文通过对我国法律在教育平等权方面的规定以及现存的问题予以探讨,希望从中找到出路,使我们的教育从起步阶段就能达到真正的平等.  相似文献   

10.
平等是人类社会成员基于人的属性应当受到一致性尊重和满足的待遇,包括平等享有和平等对待两个方面。农民问题就是不平等的问题,表现为农民在资源享有上存在的差距超过了社会公平的底限,以及农民在生活中被不平等对待突破了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农民平等权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历来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平等权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和标志。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由于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使我国农民的平等权被制度性消解。在农民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保护农民利益的关键,是实现农民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12.
教育优惠政策与少数民族的平等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施行了诸多教育优惠政策,在义务教育中给予人财物的倾斜和支持,在高考招生中,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这些优惠政策,在形式上以区别对待为特征,但并非违背宪法的平等保障原则.教育平等应该与正义社会相契合,在一个民族多元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每一民族都有适当比例的代表平等参与社会.这些教育优惠政策正是这种参与平等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3.
“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不因人的善、恶而存在和消失 ,不专属于某个阶级、某种制度 ,是掌权者或统治阶级赋予它特质。国家职能的演变是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国家本身只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工具。由于现代国家产生于封建国家灭亡之后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从建立之初 ,它就具有了自由、平等、主权在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属性。从而赋予了现代国家的职能是创造和保护用以保障公民自由与平等的社会环境和秩序。  相似文献   

14.
平等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保护少数人和少数民族权利是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平等权与平等发展权是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核心。为真正体现和落实平等权和平等发展权,我国对少数民族实施优惠性差别待遇,促进了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由“机会平等”向“实质平等”转变。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在执行注射死刑时存在不能完全平等适用的问题。这种不平等适用体现为不同身份的死刑犯适用不平等、不同地区的死刑犯适用不平等、不同罪行的死刑犯适用不平等等方面。注射死刑不平等适用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引起社会的诸多质疑。而注射死刑未平等适用的原因较为复杂,既因立法上存在漏洞,又受到注射成本过高,地方司法机关推动力度不够,民众报应观念较强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6.
平等,作为法律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既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又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平等可以分为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在未来的法制进程中,结果平等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机会平等也将从相对抽象变得更加具体。  相似文献   

17.
两性关系是否平等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两性的和谐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两性和谐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和谐,两性关系渗透于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发展过程中,影响着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进程,制约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其他社会关系和谐的实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就是要促进男女两性平等相待、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共享成果.  相似文献   

18.
孟德斯鸠认为,"法"是事物、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理性对这些关系的把握."法"存在于一切存在物中,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自然法"的精神是"和平";"人为法"的精神是"平等".然而,在社会和国家中容易失去平等、自由,这就要遵循法的精神,依靠法律的力量予以保证.因此,不仅需要"品德"、"俭朴"、"克制"、"宽容"等道德上的自我约束,更需要权力制衡.  相似文献   

19.
平等是贯穿人类历史的大问题,在现代社会就越来越凸现出来。而在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来之后,财富分配、贫富差距、阶层流动等等问题的解决都呼唤着一种科学平等观的建立,我国政府更是把平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写进了十八大报告。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从人学视角对马克思的平等观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阐释,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80年代法律语言学在欧美率先兴起之后,关于法律中模糊语言的运用的讨论就一直持续。所谓的法律模糊语言,主要是指运用一些概括的,或是概念的界定模糊的词语来减少内涵扩大外延,以提高法律语言的交际效果的修辞方法。而模糊语言极易成为歧视或不平等的栖身之所。一、法律修辞中的性别歧视。在人类的历史上,妇女就一直处于一个备受歧视的不平等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文明的进步,妇女才逐渐在自我的性别意识上开始觉醒,开始把自己看作独立的社会个体而不是依附男人而存在的,同时,也开始了他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