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群众是历史演进的决定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享用者,也是实现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的利益主体。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石,又是共产党人奋斗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理论依据。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就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利益决定着社会前进趋势,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进步标志就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就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3,(5)
增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理论指导,主要关涉增强问题、主体、管理三方面的针对性。针对问题,破解关系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重点问题,回应近期较短时间内引起轰动的热点问题,攻克意识形态工作的疑难杂症。针对主体,拥护党的高层和权威等领导主体,加强中层党员干部等中坚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等历史主体。针对管理,提高意识形态管理的"针对"能力,加强意识形态管理机制建设,推进意识形态管理的绩效激励。增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才能有效提高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崔昆 《求实》2015,(2):38-44
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存在于一种关系模式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初步建构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关系模式,即作为意识形态先进者的无产阶级政党与作为意识形态受教育者的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模式。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了这种理论,对于意识形态运行中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各自的角色与作用进行了科学的定位。这一理论最大的现实意义是启示我们要以双方主体性的同时发挥与交互作用来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列宁认为,革命的胜利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但是由于工人运动自身不能产生革命的理论,因此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就成为传播革命理论的主要渠道。列宁意识形态教育思想主要围绕教育主体"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教育客体"居民的一切阶级"、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实际斗争+群众需求+出版物载体等方面展开。虽然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但其对我国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启示: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二要抓好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三要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四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李梦阳 《党史文苑》2012,(18):16-19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强调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时刻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注意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为群众谋取基本的政治权利,确立了文化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重温毛泽东的利民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人民群众观的内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它仍是党遵循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历史实践的产物。弘扬红色文化可以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确保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举措。依托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的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动力和创造者,而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只是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工具。共产主义最强大的推动力始终来自人民群众,共产主义最顽强的生命力正在于它时刻不脱离群众,处处依靠群众。列宁曾经指出:和人民群众相比,共产党人只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本清源和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芳  王爱玲 《理论学刊》2007,2(10):4-10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人制定一切纲领、路线和政策等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也是执政的共产党人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本清源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来整合社会思潮和组织人民群众,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重要的执政资源。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改进宣传舆论工作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思想理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应在法律意识形态层面上理解。必须意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通过法律意识形态进行主体建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则要关注这种建构的目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主体内容,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样化形势下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多角度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生产力观点,深刻揭示生产力在一切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一个是群众观点,深刻揭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这两个基本观点,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钟昭锋  潘九根 《求实》2003,42(8):14-1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历史地拓展了人民群众的主体范围,科学地定位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目标,具体地规划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途径,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价值取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的伟大实践架起了新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战斗力,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及建设旨趣。从体系构成的逻辑结构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伦理规范的统一,它从高到低构成了一个解决人们"信仰→信念→基本人生追求→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的逻辑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理想意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紧密围绕"理论完善与深入人心"这一核心问题,着眼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着眼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着眼于创新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7.
舟子 《新湘评论》2010,(1):18-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主体内容,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样化形势下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8.
自洽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固有的一种理论特质和把握现实的逻辑方式,它源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研究,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解决社会矛盾的话语意图,其基本要求是,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和谐思维对社会信仰和价值目标建构的独特价值,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的现实方式,就是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人民群众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论是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60年的基本经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十分特殊、十分关键的历史阶段,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论的根本性、决定性意义和要求更加突出.在当前形势下,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论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关键的是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最根本的就是要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真正解决好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执掌政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热点与重大课题。基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消解意识形态危局的理论与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被确立起来。新时代视域下,这一根本制度以保障政治社会文化安定、建设意识形态法治体系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加以现实表达,呈现出价值符码、呈现样态和依托载体的现实映像。为完善这一根本制度,可以聚合国家、学术界、媒体机构和学校的多重力量,加强马克思主义当代话语的生产表达、打造马克思主义系统研究的基础工程、塑造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宣传模式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