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联从五十年代初赫鲁晓夫开始搞政治经挤体制改革,到现在戈尔巴乔夫的根本改革,已有三十多年的改革历史,过去我们对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介绍和研究较多,而对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介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想就苏联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克劳塞维茨最先提出,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改造,用以考察每一战争意义及揭示战争政治本质的重要论断.然而,随着核武器的问世,围绕核战争是否仍然是政治的继续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展开了一场此起彼伏的论争.其中,苏联按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个时期,大体经历了否定--肯定--再否定的曲折过程,这一争辩过程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摘译自英《今日世界》1983年3月号。作者 R.P.巴斯顿系英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前官员,精于东、西方关系问题。)自1968年勃列日涅夫巩固政权以来,苏联制定外交政策至少有四个前提:一、出于稳定军备控制的需要,而又不损害苏在战略投掷系统方面有利的地位;二、苏联决策者将重点放在解决德国问题和其他有关欧洲问  相似文献   

4.
当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取代赫鲁晓夫接管苏联经济时,国民收入年增长率达9%以上。18年后,他给安德罗波夫留下了毫无活力的经济——年增长率约为3%。工业生产的下降也很明显:在赫鲁晓夫执政最后一年(1964年)增长率为7.3%,但到1982年增长率下降到仅为2.9%。劳动生产率的统计数字并不好:工业部门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农业部门甚至出现负增长。投资情况也是如此:投资比率的急剧下降对整个苏联经济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在极端重要  相似文献   

5.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病逝。他的去世标志着统治苏联18年之久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结束。18年来,勃列日涅夫凭借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苏联人民艰苦创业所建立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和科学文化等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在军事实力方面确立了与美国争霸的超级大国的世界地位。与此同时,苏联内部的社会政治矛盾和种种弊病又阻碍了经济等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仅就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  相似文献   

6.
苏联从1957年开始,就对其经济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到现在已经历时三十年。但无论是在赫鲁晓夫时期,还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每次改革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难以彻底,因而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制问题。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如此步履艰难?阻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症结是什么?对于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的  相似文献   

7.
陈兆芬 《俄罗斯研究》2004,(2):84-88,13
战后苏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调整过去僵硬的外交政策,对现代世界有一个新的认识。赫鲁晓夫上台后,重新审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现代国际局势发展的几个原则性理论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对外政策理论,标志着苏联的外交战略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60年代后期,《新世界》杂志在特瓦尔多夫斯基主持下,曾经作为“民主反对派的主要喉舌”跟当时苏联共产党的总路线大唱反调。文学评论家伯尔金在论述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反斯大林长诗《回忆的权利》的文章中是这样谈到这家杂志的。他写道:“这是在苏联共产党内对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思想路线采取独立行动的反对派。因为赫鲁晓夫于1964年被推翻后,  相似文献   

9.
刚上台的苏联领导人常常把改组官僚机构看作解决农业生产中迫切问题的手段。改组似乎为领导提供了增加生产、提高效益、改善管理质量和挽回社会主义声誉等机会。最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经济战略,改组的做法近期内似乎无需付出什么代价。为此,赫鲁晓夫1957年实施国民经济委员会改革;勃列日涅夫1965年举行了三月全会。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第一年,经过重新明确农业部门的管理职责后对农业官僚机构上作了一系列微小调整。1985年12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以一个单一组织——国家农工综合体,代替包括农业部在内五个主要农业部门。  相似文献   

10.
1946年,邱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东西方冷战的帷幕,此后直至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方告结束,它标志着二战后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界的两极格局的告终,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事实上,东西方关系的解冻,早在60~70年代就已初露端倪,这时的苏联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的苏联对外战略进行一些评述,以说明“冷战”结束并非突如其来,它有一个逐步进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一年九月,赫鲁晓夫溘然长逝。这位曾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一时的前苏联最高领导人,作为领取特别养老金者,默默无闻地长眠于莫斯科市区新圣母公墓。“盖棺论定”。人们认为人死后,其是非功过才能断定。但赫鲁晓夫“盖棺”快近二十年,其功过孰何,却好象犹未能“论定”。国际舆论对赫的评估,毁誉不一。苏联国内在看待赫的功过问题上也不尽一致,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贬多于褒,批评赫在经济领导工作中“忽视”社  相似文献   

12.
(1998年1—2月)前苏联东欧苏联转移艺术珍品大行动勃列日涅夫年代:苏联走向衰亡的关键性转折时期吸取苏联剧变教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关于马克思俄国社会思想的几点讨论国外学者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的对苏政策看冷战的起源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对苏东关系的影响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从联邦制国家形式析苏联解体原因就《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一书访李永全博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界“苏联模式”研究述要季米特洛夫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研究前捷共领导干部谈世界资本主义及欧洲社会主义前景前苏联与俄罗斯的东南亚政策及其影响我…  相似文献   

13.
一、独立之初的俄罗斯外交政策 新俄罗斯最初的外交继承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遗产,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思维”的继续。戈尔巴乔夫摒弃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外交政策体系,苏联开始走上和解以至谋求建立伙伴关系之路。苏联在裁军、欧洲安全、德国统一等问题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戈尔巴乔夫给东欧松绑,与中国和解,从阿富汗撤军,拒绝继续支持苏联在亚、非、拉和中东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4.
自1958年到1964年,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掀起了一场苏联战后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反宗教运动,它不仅改变了苏联社会此前逐步走向正常化的政教关系,还以激烈的形式震动了整个苏联社会,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49年6月,刘少奇受中共中央的重托,成功密访了苏联。这次访问,释解了中苏两党间的较多猜疑,争得了苏联的广泛支持与援助,使“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得到了苏联的积极支持,是新中国外交史上首次影响深远的访问。  相似文献   

16.
安德罗波夫继勃列日涅夫之后担任苏联领导的时候,正值苏联经济处于一个十分困难的发展阶段。苏联经济在七十年代末期陷入呆滞的境地,这种情况看来难以扭转。一、勃列日涅夫末期苏联经济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相反的时间顺序倒过来观察勃列日涅夫时期,那么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赫然在目。苏联和先进工业国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而且受  相似文献   

17.
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的中央委员会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四日全会:1.解除尼·谢·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2.选举列·伊·勃列日涅夫为苏联中央第一书记,任命阿·尼·柯西金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全会:1.就尼·维·波德戈尔内《关于把州、边疆区的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合并、工业苏维埃机关和农业苏维埃机关合并》的报告通过决议。2.选  相似文献   

18.
地缘政治、国际体系变迁与德国外交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新华 《德国研究》2004,19(1):25-30
地缘政治、国际体系与国家对外战略的相关性不言而喻,而对德国外交战略的影响特别显著.1871年以来的德国外交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俾斯麦时期,二是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时期,三是冷战时期.研究德国外交战略与地缘政治、国际体系的关系,既有利于我们认识德国重新统一后外交战略的趋势,也有利于为我国外交战略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解冻"是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和典型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两松两紧"四个阶段,与斯大林时期对意识形态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但赫鲁晓夫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解冻"同时也顾虑重重,不同时段也不乏强化"控制"。赫鲁晓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解冻"对苏联政治的发展和国际共运均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冷战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战略,与日本的关系更因北方四岛问题而陷入长期僵局状态。俄罗斯独立之初,一度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1994年初提出“全方位外交战略”,注重发展与东方国家的关系,但与日本的关系一直断断续续,没有明显的进展。1997年以来,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安全、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强劲发展势头,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