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艳 《学习月刊》2010,(6):10-10
所谓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所实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良性永久性。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光明前途所在。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相似文献   

2.
于伟峰  李文桥 《探索》2012,(2):8-12
经济民生是胡锦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政治民生是胡锦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文化民生是胡锦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软实力,社会民生是胡锦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杨士秀 《世纪桥》2009,(7):11-1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与社会革命理论相比,社会建设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中轴线"理论和"历史合力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以"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为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建设"概念,提出了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论核心,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途径和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总体思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关于客观世界全面、深刻的发展学说。科学发展观结合新时期新阶段的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生动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它的提出,更新了发展理念,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重大实践问题所作的系统回应,其中包括中国的社会主义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发展的问题极为重要。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与其一脉相承,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校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下,必须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机遇,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须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深刻把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责任;必须着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不断增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发展的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时,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关于“四位一体”、“五个统筹”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整体论的新内涵:关于“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的观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持续论的新境界: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06年11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推动  相似文献   

11.
加强学习越来越成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成为提高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基础。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思想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2.
宗教问题影响世界的稳定,对我国的社会生活也有着重大影响。宗教对民族的发展具有整 合功能,促使人们更好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对文化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宗教也带来许多 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总是制约着社会政治,一些国家利用宗教问题干预他国事务,成为当今国际政治斗 争的一种新趋向。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坚决反对和抵制邪教,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 处理我国的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群众”历史地位的同时,赋予了“群众”概念以政治上的积极意义。“群众”是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民众的集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群众”所涵盖的范围不同。在当代中国,一切从事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都是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要认识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作出理论概括,其次要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有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具体化为“以人为本”的新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实现提供了具体的形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4,(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缺位,马克思主义经典遭遇冷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挑战。深入探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失语的根源,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大众消费文化等弱化了精神信仰追求;在政治文化语境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淡化了理想价值观念;在哲学文化语境中,理论研究偏离时代与实际的倾向异化了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从而造成在世俗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6.
蔡敏娟 《世纪桥》2011,(23):83-83,103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作用等方面的探讨,结合当前我们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刘鑫淼 《求实》2012,(4):4-7
“先进文化”建设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该理论成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政治自觉、定性自觉、实践自觉、目标自觉、路径自觉等,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它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目标内涵、党建意蕴、现实任务、全球视野、实现路径等进行了全面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能够承担起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在当代中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故事汇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识形态实案例的集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案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推进大众化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的基本功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要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故事个案汇集编成故事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故事会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分专题教育的方式实施教学,使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广义上的社会建设,还是狭义上的社会建设,也无论是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建设,还是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不少的论述,其中包括关于社会发展的论述、关于社会正义的论述、关于社会管理的论述、关于社会协调的论述、关于社会保障的论述等等。这些论述,为我们今天探索社会建设理论和开展社会建设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