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邢少文 《南风窗》2012,(23):36-38
如果在新一轮的城镇化中,仍然沿续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房地产开发为支柱,强制农民走城镇化的老路,重蹈覆辙,其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将是一个大大的疑问。  相似文献   

2.
高层     
《南风窗》2014,(7):18-18
习近平3月17日重访兰考时强调,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应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王小广 《南风窗》2012,(24):72-73
加快城镇化发展,不是继续搞以土地扩张为核心、"见房不见人"的旧式城镇化,而是必须走一条以资源节约、效率优先,"见房见人",加快人口城镇化、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发展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柱,加快实质性的城镇化发展是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就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过去30年重在工业化,以工业化为核心,未来10~20年应重在城镇化,重在工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结合,通过大幅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来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但加快城  相似文献   

4.
吴珍平 《工会博览》2008,(12):115-117
文章从农村城镇化内涵,农村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农村城镇化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主导政党体制是政党体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国外政治学界对这一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本文按照主导政党的定义、测量、特点、形成与衰落原因,对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和经典文献进行分类梳理与评述,以推动中国政治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城镇的内涵建设,也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城乡统筹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集约集聚、环境宜居友好、人文优势凸显为指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具有规划科学、特色鲜明、以人为本、集聚效应、产城互动、生态环保等特点。当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存在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化发展质量偏低、城镇化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城镇整体规划与管理水平滞后等问题,我们要在借鉴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管理体制,更新思想观念,以大中小型城镇并行的道路推动城镇化发展,以"城镇经济区"规划引领城镇化发展,以产业集群化支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敏 《法制博览》2023,(14):5-9
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农村婚姻从缔结方式到婚姻生活再到婚姻结束,乃至婚姻观念,均体现出受城镇化因素影响与改变的新特点,城镇化也直接导致农村离婚率的上升。而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离婚诉讼案件因深受城镇化作用的影响,在案件管辖、诉讼代理人聘请、举证责任等方面产生了诸多新的法律实务问题,这些问题也在理论角度对现行法律的理解与适用提出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城镇化给农村婚姻带来的新变化,分析农村离婚诉讼出现的法律新问题,并结合《民法典》等现行法律规定探讨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地位的论述,文章基于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并揭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当今世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社会福利机制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措施引导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城镇化水平由197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80%。目前中国城镇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促进城镇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来信     
《南风窗》2012,(7):14
东部发达地区打着"产业升级"的旗帜,中西部打着"产业转移"的横幅,地方政府主导的各种"工业园"仍然搞得红红火火的。但本人认为行政主导的所谓产业改革并不能解决当今企业遇到需求不足、成本上涨的经营困境。不管政府是出于过分自信能领导市场还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传统的工业园模式已经不合时宜,而且为社会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产业转移不应该是一纸行政命令,政府应该重新定位自身,从市场主导者变为市场服务者。——广东康小伟(读《"死掉"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1.
来信     
储建国 《南风窗》2012,(7):14-14
东部发达地区打着"产业升级"的旗帜,中西部打着"产业转移"的横幅,地方政府主导的各种"工业园"仍然搞得红红火火的。但本人认为行政主导的所谓产业改革并不能解决当今企业遇到需求不足、成本上涨的经营困境。不管政府是出于过分自信能领导市场还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传统的工业园模式已经不合时宜,而且为社会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产业转移不应该是一纸行政命令,政府应该重新定位自身,从市场主导者变为市场服务者。——广东康小伟(读《"死掉"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2.
破解城镇化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伟 《南风窗》2011,(8):74-76
中国可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迅速减少。这一"减少"趋势明显难以支撑中国城镇化率70%乃至更高的目标,中国城镇化"人口供需失衡"的"困境"已经浮出水面。中央"十二五"规划多次提到城镇化,并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市民化,其原因何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中期后,更是进入了"跑步前进"阶段。相关数据显示,1996~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近1.2个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但是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盲目扩大新型城镇、强拆农民住宅、随意征收农民宅基地、肆意征占农民土地等损害农民财产权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而危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治稳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要从建立健全农村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摒弃土地财政、改革国民财产分配体制、保障农民工工资性财产稳定增长机制等路径入手,稳步推进,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土地被过度占用的现象很普遍.土地被过度占用有广泛的根源,也有许多危害.为此,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并从适度推进城镇化、保护基本耕地和农民生存权益、监管城镇用地规划和非农土地利用效率、改革现有财政体制、科学确定征地补偿价等角度寻求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覃爱玲 《南风窗》2014,(2):38-42
农业现代化是本届政府施政纲要中“新四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如何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政策的成败。但中国农村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合理的未来中国农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是当前各界争议颇大,讨论并不充分的问题。这组文章,是希望通过回归中国农村现实的方式,给这一讨论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覃爱玲 《南风窗》2014,(1):30-32
剥开许多似是而非的话语,认真分析可以发现,此轮城镇化仍有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政府改革,探索适宜的改革转型路径,对于加速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乡镇治理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开军 《法制博览》2023,(3):116-119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入法之后,检察机关的主导地位得以凸显,但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检察机关主导地位的塑造有着深刻的影响。检察机关的主导地位使其对侦查权有了新的调控手段和力度,也使检察权有了行权方式和效力,更为重要的是对审判权有了新的主导途径和效力。检察主导不是一种权力分配方式,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责任。要履行好检察主导责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务之急就是应当尽快摆脱“自言自语”的状态,尽快和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达成协商,就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而从长远来看,就必须在更高层面推动立法的修改,保障检察主导能够得到立法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社区"是一个泊来品,20世纪两次落户中国。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由有留学英美背景的社会学师生引进,主张改进中国社会结构要从社区研究入手;第二次是1986年国家民政部为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援引了"社区服务"的概念,1991年又提出"社区建设"任务,"社区建设"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遂在城乡陆续展开。具体言之,"社区建设"包括两方面的重点内容:一是构建领导核心;二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城镇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从发展方向看,中国特色城镇化应当从当代中国国情出发,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的城镇化,是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更应该是在利益合理分配基础上实现"以人为本"的质量型城镇化;从发展路径看,中国特色城镇化应以独特的产业支撑城镇化,以真正的市民化推进城镇化,以全面的制度创新保障城镇化,以城镇集群引领城镇化,最终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