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学报是进行学术交流、发表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术性是其基本属性。学报诞生百年以来,坚守"以学术为本",是办刊的一个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前进中有曲折,但学报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学术性、培养新人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面临新的形势,学报必须走质量办刊和特色办刊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加强高校学报与科研工作良好互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是科研成果产生社会影响的传播器;科研工作是高校学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应加强高校学报与科研工作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我国党政关系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琳 《理论视野》2005,(4):55-57
建国以来,我国党政关系的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从党政不分逐步走向党政分开和依法治国,现已基本形成了政党和政府关系的体制。  相似文献   

4.
魏钦恭  秦广强  李飞 《青年研究》2012,(1):13-23,94
本文基于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考察了科研人员的年龄与其论文产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影响二者关系的个体学术地位(职称、导师资格等)、学科差异和单位属性(类型、科研实力、规模)等诸多因素。研究发现,论文产出并不存在"年轻人优势",反而是年长者的产出更多,这一现象在理工科中更为明显;研究人员所处的单位科研实力越强,其论文产出越多;科研产出的年龄差异更多地可以通过年龄背后的社会性因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奠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列宁斯大林发展民族理论的具体观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前进理路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逻辑理路进行了内在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本文从民族分裂的政治势力潜在消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效力、相对滞后的经济现状长期阻滞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享认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持续增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难度、多维变化的转型期社会复杂发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问题四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困境进行了分析,从强化政治认同、夯实物质基础、凝聚意识形态共识三个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进行了探赜。  相似文献   

6.
中央与广东关系的调适构成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中央与广东关系30年的变迁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其特征是中央向广东放权和广东获得相当的自主权;二是20世纪90年代,其特征是中央选择性集权与广东的配合;三是21世纪之初,其特征是中央集权与广东的协作.中央与广东关系将逐步走向制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把我国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问题重新提上了改革议程,这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开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学科进入大发展的快车道提供了可能。公共管理学科在管理学学科目录调整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向成熟。然而,从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现状、从业人员的素养、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和从业者能否担当起塑造我国治理现代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中华民族是“自在的”和“自觉的”民族实体。“自在的”中华民族实体,建立在几千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是断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民族理论加以理解的。“自觉的”中华民族实体,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对几千年中华民族自我存在状态的一种觉醒,是对中华民族“应然”状态的一种探求。虽说不能将西方民族理论简单套用我国民族实际情况,但“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意味着从政治上而言民族是具有可塑性的,这对于我们建构中华民族的“应然”状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的“应然”状态,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是需要加以建构和引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贯穿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谓中华民族、怎样调动全民族力量、如何建构多民族国家、怎样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懈努力。梳理和总结好中国共产党持续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启示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传统和丰富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9.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历史地全面考察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相互关系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对于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继续清除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中的“左”倾思想的影响,排除右的干扰,顺利完成新的历史时期的民族工作的任务,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这个原理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提出来的。在  相似文献   

10.
11.
无论是现代思想家马克思,还是建设性后现代思辨哲学家怀特海,他们都对正义语境中的他者命运展开了深度思考。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意在对资本逻辑压迫下的他者实行拯救,而怀特海则基于过程实在论力求为宇宙中的每一个他者赋予主体性光辉。在两者对正义问题考察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种包容他者的正义性交往方式,这就为共同福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并在正义观层面彰显出共同体的他者意蕴。  相似文献   

12.
《行政与法制》2000,(10):42-43
刘守芬、许道敏在《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撰文论述了反腐败应走出重刑主义的误区,应编制严密的制度之网。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70年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中国道路超越了西方道路的局限,颠覆了"国强必霸"的所谓历史"铁律",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内涵,开辟了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国道路摒弃了西方的"普世价值",倡导尚和合、崇正义、重共享的人类文明新价值,彰显了人类文明的价值性。中国道路克服了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为其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路径借鉴,打破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创新了全球治理的方式,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破解难题提供新智慧,彰显了人类文明的世界性。中国道路向世人表明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政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国际关系学则相对较新,国际关系学最初以国际政治学的面目出现,传统上是归属于政治学的学科范畴内的;二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学得到很大的发展。国际关系学可以说是国际政治学在一定空间范围上的延展和时间上的延续;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在学科的生成历程、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特点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相互支撑与相互分离是二者间关系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陶德胜  李智 《理论导刊》2015,(3):38-40,44
文章对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探析,指出,学术权力之于大学组织具有天然的合法性,附着于学术权力产生的高校行政权力与外部行政权力具有本质的不同。高校学术委员会的运行,需要以行政权力为形式,召集、引导、协调学术权力的行使,并兼顾程序公平和价值公正。  相似文献   

16.
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VR)和区块链等数字元素的嵌入正逐步改变乡村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治理共同体建构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面向。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数字技术形塑新的乡村公共秩序,但也面临着治理“碎片化”的难题,成为掣肘乡村治理效能发挥的重大障碍。采取个案考察的研究方法,以“中国大棚第一村”的数字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技术赋能背景下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生成机理和运作逻辑。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是数字社会发展中乡村治理体系优化、治理结构重组、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秩序重构的产物。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运作逻辑在于以社会网络融合深化共同体参与、以全要素生产率拉动共同体建设、以协调多方利益推进共同体发展。文章有助于深化“中国之治”话语体系的建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地。  相似文献   

17.
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研究拓展必须以建构和检验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为目的,而建构和检验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必须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为基础和前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环。如果在学科研究拓展的过程中不以建构和检验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为出发点或目的,或在建构和检验本学科理论之时不以生动的现实为原材料,必然出现科学环的断裂,压缩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生存空间,加剧学科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8.
赵学昌 《理论导刊》2012,(11):42-45
考察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私有制与阶级形成的关系的论述,可以看出:并非仅有私有制存在的社会才有阶级。在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所有制形式的社会,只要存在私有制,就有阶级和阶级的划分问题。包含私有制形式在内的所有制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在非纯粹的私有制形式下,私有制为阶级形成提供了客观环境;在纯粹的私有制形式下,私有制是阶级形成的直接原因。享有生产资料支配权未必就享有剩余劳动支配权。阶级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一部分人丧失了剩余劳动的支配权。  相似文献   

19.
江保国 《理论导刊》2007,1(5):105-108
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思潮并行发展是当今世界引人注目的重要特征,它们之间在关系上存在着相克——相生——相与的三重变奏,即两者在内在机理和运行逻辑上存在着诸多相克和矛盾之处,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相生和一致的地方,而两者在更高层面上的相与,才能为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现代化指明理想的方向和图景,即永久和平、均衡发展、宽容多元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上,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完成的。历史人物只有顺应民心,顺应潮流,才能成就伟业,产生影响。在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而抛弃了资本主义,选择了经济发展而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选择了改革开放而抛弃了闭关自守的国策。邓小平同志顺应历史潮流,顺应人民的呼声,以改革开放的方式引领着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且这种影响已扩展至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