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定数量的网民为了特定目的围绕热点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大规模汇聚意见进而影响现实生活的群体性事件。在历史沿革上,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之一,具有规模性、冲突性、集群性、制度外行动、人民内部矛盾等特征;在要素构成上,具有鲜明的网络属性:发生空间在网络公共领域、主体是网民、客体是适合网络传播的热点事件、形式是意见的网络汇聚。此外,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现实群体性事件三者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2.
董琳 《理论与改革》2013,(1):167-169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对现实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也显现出我国在网络群体性事件解决机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本文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探讨法律规制的必要性,进而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法律防治的框架。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以及网络普及率上升,群体性事件与网络之间的交集范围日趋扩大,对网络介入群体性事件的进程及其影响的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借助CNKI全文数据库.运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类型、涉及领域、研究议题、切入视角、观点立场等维度,对我国2000—2010年期间群体性事件及其网络介入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进程,展开相应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康德颜 《学理论》2010,(8):87-88
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与传统现实社会结合的产物。由于它传播快、波及广、容易被激化等特点,对社会稳定形成冲击。然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又是疏导民众情绪,是倾听民意的窗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平台。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政府要予以重视,加强管理,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因势利导使其发挥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5.
网上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极容易成为网络热点新闻炒作的焦点。第二,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第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第四,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网上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面上看,网上群体性事件频发是互联网迅速发展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但它的深层原因在于网下,在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造成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动。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需要建立、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5,(6):73-78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有利于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但它极易演化为现实群体性事件而阻碍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秩序。现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因素缺失,主要表现为网络法律规范不健全;行政法治机制不具体,网络对话法律机制不足,网络预警法律机制空缺,行政执法协调机制滞后;司法追究机制不明确。应该建立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法治的合理路径,确立法律治理的基本原则;构建法律治理的制度体系;健全行政法治机制,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加强行政问责,完善执法协调程序,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推动司法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增强网络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正网络群体事件具有的过程特性提起网络群体事件,人们所想到的便是在网络空间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这种理解既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它的缺陷性。所谓合理性,说的是网络群体事件在许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种突发性事件。它来得急,发展快,让人们有着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王扩建分析了网络群体事件的瞬间爆发性,认为:"群体性事件都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更加明显。"其原  相似文献   

8.
谣言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危机,给政党执政和政府维稳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种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通常以网络诱发型、现实触发型和网内外联动型三种形式出现,其目的均不同程度地聚焦于捍卫公民权利、追寻事件真相、拷问政府良心和责任及表达爱国热情。这些以现实性的公共事件生成网络舆论,以舆论制造为手段进行传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极强的社会建构性。因此,从政治引导、法律强制、技术监管和道德约束四个维度,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一整套综合治理框架,将是政府公共管理部门规制"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新议题。  相似文献   

10.
正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群体性事件的不同本质现实空间群体性事件具有区域性,按照刘易斯·科塞的观点:群体性事件是以人的行动和面对面互动为纽带,现实行动是其本质。这种无中介式的传播与互动,主要采取行为的渲染和情绪的煽动,使参与者迅速做出相应的集体行动反应,其中利益冲突、谣言传播、情绪冲动是其非理性特征的体现。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核心是话语或意见,其本质是话语行动。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相比,网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具有不同于常规网络舆情的特征,在演化逻辑上它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异化、延续和淡化五大阶段,这五大阶段是前后相继和不断演进的。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积极应对和有效监管,必须从理念和策略上主动作为:牢固树立科学、理性的观念,努力提升有效监管的基本能力,不断健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网络上与现实中互相影响;各种网络平台的作用日益增强。当前诱发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少数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部分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表达,网络立法工作发展滞后,敌对势力煽动挑拨。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逐渐增多,政府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作出快速反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完善网络立法,引导网络舆情;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联动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上同样发生。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发展的新情况,政府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从这一新的渠道中听取民音、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汲纳民智是政府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从发生的诸多重大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网络往往是导致事件扩大化的直接推手并推动其朝着恶性化方向发展,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形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给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如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治理,将是网络时代政府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新时期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预防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属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一类,除了具有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其他特点。共识性强、影响范围大是一般特点,环境风险是预防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自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网络群体性事件,广义上泛指在互联网上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狭义上看,特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呼应,乃至可能或已经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  相似文献   

17.
骆家林 《学理论》2010,(27):72-74
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群体性事件更是直接关涉我国基层政权的稳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对其进行学理分析有必要更有价值。以L村一起群体性事件为例,探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和发生过程。从参与缺失、怨恨动员和熟人网络、利益纠葛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频率逐年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对群体性事件中的非理性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对于维护政治安定、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动因进行分析,从风险控制、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角度,探究有效引导群体性事件中非理性行为的方法,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社会"燃烧物质"、社会"助燃剂"和社会"点火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采取减少社会燃烧物质、增加网络灭火剂、降低点火温度等措施进行综合防范治理。  相似文献   

20.
耿薇 《学理论》2012,(22):83-85
近几年,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微博在其中产生的作用不可低估。随着微博的兴起以及低龄化网民对微博的迷恋,信息传播变得"碎片化",而他们利用微博开展的各种话语讨论也变得流行,以至于微博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传播中形成其内在的独特作用机制,本文即是对这一作用机制结合实例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