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的重塑与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华 《探索》2006,(5):39-43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摆脱“能力危机”和“被边缘化”困境,重塑领导能力开创了历史新机遇、新路径。它可以破解物质性资源匮乏的困境,激活自身的组织性资源,催生社会引导、社区治理的新型态,开辟整合农村文化性资源的新途径。新农村建设还提出了“再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的历史性课题,开启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再构”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基础。“怀柔远人”的天下观展现世界情怀,践行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理念;“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对于破除西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困扰,为改善全球治理和推动新型全球化提供中国智慧;“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义利观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社会公平、正义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3.
摆脱“三叉神经痛”的困扰  相似文献   

4.
刘兴华 《党课》2010,(2):16-19
面对“三高”症的困扰,最新的养生箴言就是:清淡饮食保健康。如今,“世界”这一庞然大物目前也正遭遇类似的困境。于是,各国人民开始为世界的健康“把脉”,病根当然就在于“摄入”过多的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资源。因长期使用石油加煤炭而导致环境的持续恶化,各国不得不花费巨资来治理因高碳排放而产生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5.
陆子新 《世纪桥》2013,(8):57-58
在当代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文明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改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困境,把生态建设提高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文明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和不断深化。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循环经济是解决生态危机,摆脱能源束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政府角色转型、政府管理及运行机制的创新,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浙江省长兴县在大力推进“生态长兴”建设的过程中,将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贯穿于生态治理的全过程,其重在协作、整合的运行机制在指导思想上同当代西方的“整体政府”及“整体性治理”的改革思路不谋而合,为探索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型政府”及其运行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创新江苏社会治理体制 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太军 《唯实》2014,(9):76-77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相应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社会治理体制的惯性束缚,难以有效契合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动态发展,解决历史累积问题尚欠功力,解决新问题更显力不从心。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实践逻辑来看,具体表现在四个“割裂”上。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新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导致了全球生态恶化 ,进而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反省工业文明的“负效应”即全球生态恶化这一现实。转变价值观、发展观、消费观和科技观 ,加强制度他律和道德自律 ,实现从传统工业文明向新的生态文明转变。生态文明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找到了最佳路径与新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张洪武 《探索》2006,(5):66-69
为了配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社会领域里开始了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过“一会两委”和“一会一委一站”模式,每一次改革尽管在政府简政放权、扩大基层自治权方面有所推进,但基本上没有摆脱行政性管理的困境,没有形成多中心善治的格局。而改变政府态度、促进非营利组织主体独立、社区党组织“元治理”角色的发挥以及集体行动规则的制定,应该是达致社区善治、防范治理失灵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由工业文明催生的崇尚物质财富消费的生活方式与工业文明本身不可持续之间的对立,是今日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诸多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产生的真正根源.要想摆脱危机,必须超越工业文明形成的价值观、发展现与世界观,开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为此,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主导性需求升华是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阶段性发展的最根本性标志,因此,人类的根本出路在于,从物质性需求升华为社会性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主导思维与行为方式从工业文明的零和博弈转变为共赢.在上述发展目标调整和思维与行为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下述一些举措应是当务之急:科学地设计健康,可持续的人类物质财富消耗标准;创建全球治理的新体制,寻求B模式新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在世界范围内恰当再分配的途径与机制,实现全人类物质性需求的基本满足;建立指导社会文明建设的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体化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社区治理的多中心秩序与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社会的秩序分为单中心秩序和多中心秩序,前者是有指导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秩序,后者是许多决策中心在一般规则体系中规制其相互关系的秩序。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自治的推进取决于社区治理由行政单中心秩序向多中心秩序的“嬗变”。由公共责任理念引导、公共规则规制的社区多中心治理秩序,将是摆脱“公地困境”、激发社区治理中的多中心因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集体行动和社区善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0,(6):F0004-F0004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总土地面积33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52.8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6%。截止2009年底,全区森林总面积达到141.97万亩,森林覆盖率32.56%,与2000年相比,东胜区森林总面积净增加了8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5.4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实现了由过去的“整体恶化、局部治理”到“整体遏制、区域好转”再到“整体好转、局部优化”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较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方发达国家,先行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痛定思痛,认真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发现代化的中国,在追赶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未能幸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但各级政府审时度势,借鉴前人,正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并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4.
温丙存 《探索》2023,(3):137-148
移风易俗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道必答难题,其有效治理虽离不开国家主导,但更需找回村民主体性。为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治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至2022年先后征集推介三批84个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的探索实践表明,实现村庄移风易俗的有效治理,需要从自治规范指导、物质利益诱导、先进典范教导三个维度和路向找回村民主体性。从村庄场域中移风易俗的具体实践和治理技术看,自治规范指导旨在使村民“遵规守矩”,将内生性自治规范引导与群众性自治组织督导相结合;物质利益诱导旨在使村民“德者有得”,运用积分制等开展正向的物质激励;先进典范教导则旨在使村民“见贤思齐”,发挥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与身边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农村移风易俗有效治理上找回村民主体性的这一实现逻辑和发展路向,暗合了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所需的公共规则重建、公共资源重配和公共权威重塑。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覆膜播种成为一场引领现代节水农业的“白色革命”,但长期以来却因为不注意治理,如今演变成了恶化农业生态的可怕“白色污染”。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应对人类社会面临重大生态问题这一时代考题时提交的中国答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破解作为生态哲学的时代之“问”,追寻天人合一的时代之“美”,澄清义利关系的时代之“辨”,创设生态空间治理的时代之“规”,开创生态难题的时代之“治”,不仅有效指导了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而且为推进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创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支部生活》2010,(9):38-38
洱海清,大理兴。近年来,大理州积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特别是2009年以来,该州创新投融资机制,以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削减污染物产生总量为目标,创新治理体制机制和技术,加强洱海流域污水和污物治理(以下简称“两污”治理),形成了一整套覆盖城市和农村“两污”治理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林震 《前线》2022,(11):116-11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生态文明专章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绿环生碳”四大举措,致力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期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宁夏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通过实施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封育、湿地保护、生态移民、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从“单位制”到“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的转变,清楚地勾勒出了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与走向,也表明了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单位的重构历程。在推进以社区作为基本治理单位的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和治理新模式,从中也可以看出社区改革后中国城市基层社会变迁的一些趋势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