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趋势出发,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不但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而且将理论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重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曾长秋 《湘潮》2007,(1X):1-4
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趋势出发,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不但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而且将理论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重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我父亲生前六次去莫斯科。从寻革命真理求救国之路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帮助苏联处理波匈事件。他见过列宁,同斯大林进行过会谈,也同赫鲁晓夫争论过。  相似文献   

4.
文化发展战略是列宁文化观整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列宁从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规律出发,揭示了剥削阶级文化特别是资产阶级旧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本质区别和联系,以及文化的批判继承和文化革命思想,从而论证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逻辑演进趋势。列宁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探究中窥见到,尽管在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文化占据着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接手的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列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其物质基础,加强无产阶级的政权建设是其政治保障,文化革命是其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是其重要动力,合理利用资本主义是其必要条件,其根本落脚点是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列宁晚年思想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意识按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首先,列宁分析了苏俄面临的国内外危机、回应了人们对十月革命等问题的非议及苏俄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一致的问题。其次,列宁提出了解决对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认识性问题的思路,认为十月革命是社会客观矛盾的解决途径,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最后,列宁针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性问题,提出要"迂回式"地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应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要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当今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列宁关于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然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毕竟是在经  相似文献   

8.
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动力。在列宁看来,保持干群和谐关键在领导干部,为此,领导干部应主动融入群众,广开群众言路,与民同甘共苦。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之中,列宁不仅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所谈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有许多方面来源于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关于一些落后国家可能走上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但是,其中更主要的是毛泽东的独创:一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崭新的概念。二是指出革命成功后将建立既与资本主义不同,又与社会主义不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有独立社会形态意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  相似文献   

10.
李戎 《世纪桥》2004,(4):24-28
毛泽东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以科学的体系和丰富的、独特的实践经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贡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 一、从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来看。毛泽东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是他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则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他提出:不要抽象地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但列宁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一般特征和微观技术层面上。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计划和市场可以在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宏观层面上相互作用,指出它们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区别的地方。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形成了对列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对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三大具体社会矛盾。列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俄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和必然性,提出了"人民内部不一致"的重要思想。斯大林在继承列宁社会矛盾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两类社会矛盾"的观点,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又否定社会基本矛盾,提出了"完全适应论"的错误观点,导致苏共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 ,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它的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受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影响,陈独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论",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发展,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所在.陈独秀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对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在党内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正没有将与主流资本主义体制对抗的各种社会力量串联起来的统一战略行动,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性推进。在我们面前,普遍化的垄断资本主义正以多种形式内爆,一个新的革命时期正在展开。在过去,只要对统一、差异这对辩证矛盾关系做出具体的回应,社会主义革命就会有所前进。成功处理这两者关系的案例有1917年的俄国革命,列宁向参与暴动的各派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平衡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这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我们认清中国国情,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关系及其本质特征和各种矛盾的科学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由此而导致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发生并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列宁的这一思想给予毛泽东一个重要的启示:即革命是在不平衡的状态中发生与发展的.那么,中国的不平衡状态表现在哪里呢?从大革命开始,毛泽东就将他的视角转到了农村,关注着构成中国社会不平衡状态的最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列宁十分关注"集中"的问题,在他一生的著述中曾作出大量的论述。这些论述涵盖了经济、政治、党的建设各领域。在经济领域,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集中不但决定了工人阶级的性质和特点,而且决定了工人阶级的成长和成熟,工人阶级大规模的集中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为社会主义作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适应着工业大生产的规律,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实行集中管理。在政治领域,列宁坚持集中的政治立场,用集中的观点看民族问题,阐述了如何理解民族自决权和中央集权制与自治之间的关系。在党的建设领域,列宁为无产阶级政党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强调了集中、纪律以及集中制在党的生活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一) 我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也就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弄不清时代背景,就弄不清象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到了帝国主义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在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取得胜利。列宁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09页)  相似文献   

19.
十 月革命后 ,列宁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最危难的时刻 ,提出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不仅对巩固俄国十月革命政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对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将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倡导的对外开放政策作一比较 ,对两者的思想轨迹、理论准备和实践过程进行回顾 ,以探寻其渊源与发展。一、在思想认识上 ,列宁和邓小平都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是开放的 ,社会主义国家搞建设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对外开放内容更为全面、丰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是开放型…  相似文献   

20.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不仅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而且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新经济政策是退却,但这是有限度的、有秩序的、适时将转入反攻的退却。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变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