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发展的中国从全球治理现实出发提出的一个宏大时代课题.追溯其思想渊源,可以发现,这一命题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理论为哲学基石,同时又传承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外交智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借鉴西方全球治理思想的价值内容,是东方智慧与人类先进文明对话交融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传承、挖掘与发扬,是对近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借鉴、吸收与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理论性、实践性都特别强,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法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赡的时代价值:从理论上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从实践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世界角度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宣言》论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历史必然性,规划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具体路径,蕴含了丰富的全球治理思想。21世纪的世界,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合作共赢、推动互联互通等主张,将《宣言》中的全球治理思想具体化为当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全球治理理论。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的国情,与时俱进,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创新。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生态文明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过很多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集中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他们认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只有在…  相似文献   

5.
苗文玉 《探索》2022,(6):14-25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浸润、中国共产党对新文明的自觉追求、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滋养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成就的升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以厚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前提、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以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为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关键、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建构合作共赢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新形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开启和成功实践,证明“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单向发展论”“国强必霸论”等基于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文明认知的理论是错误的。这些西方错误理论并不适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主题,也不能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追求。这种生成逻辑、运行逻辑、价值逻辑相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为人类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6.
全球治理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议题。中国特色全球治理思想以人类共生共在的现实为核心思考,着眼于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外交的时代引领,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全球治理思想的时代特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全球治理思想指向的新目标,新安全观、正确义利观、包容文明观、世界新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五维统合构成了中国特色全球治理思想蕴含的新观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全球治理思想的实践路径,多元共治体系是中国特色全球治理思想倡导的新结构。  相似文献   

7.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指引及前途命运的关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正义基因及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精神都是其重要支撑;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更是有力的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力地回击了“国强必霸论”等错误论调。  相似文献   

8.
正西方社会治理赤字严重近年来,很多西方国家出现社会紊乱甚至失序现象,如债务危机、暴恐频发、难民危机、选举出现"黑天鹅"事件、民粹主义高涨、右翼极端主义暗流涌动、种族歧视引发社会抗议和骚乱等。西方社会乱象丛生、治理赤字严重,表明资本主义正在出现系统性危机,并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究其原因,对抗式制度体系是导致西方之乱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9.
刘恩东 《前线》2022,(11):128-1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国际主义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联系,开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新内涵和新路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应对人类社会面临重大生态问题这一时代考题时提交的中国答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破解作为生态哲学的时代之“问”,追寻天人合一的时代之“美”,澄清义利关系的时代之“辨”,创设生态空间治理的时代之“规”,开创生态难题的时代之“治”,不仅有效指导了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而且为推进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创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反思全球工业文明、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时代产物;是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战略举措;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借鉴西方生态思想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2.
卢静 《前线》2023,(2):29-3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战略竞争更趋激烈,全球发展赤字加重,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世界呼唤新责任新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胸怀天下,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主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破解挑战的良方,汇聚了广泛共识,促进了共同行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外交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大的政治优势,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彰显了中国外交的底色和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13.
杨增岽 《前线》2023,(11):4-8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大历史观视野下的理论结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内涵与精神实质是资本主义文明所不具备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方向和进程的深刻转变。中国共产党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所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观,是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看待人类社会发展所得出的科学结论,科学回答了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中国应当如何作为的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和西方生态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引美丽中国建设,奠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生态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关系的重要经验和方法,是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它的生成,是由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与自由发展的最终目的所奠定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所蕴含的“天下一家”“协和万邦”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情怀与追求为人类作贡献的担当精神、世界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为人类的繁荣发展提供实践支撑共同促成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样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用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开放型经济建设为世界经济带来共同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及为解决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将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在立足中国发展的大历史、把握世界变化的大格局、顺应人类发展的大潮流中砥砺前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产生于欧洲、代表社会前进方向、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学说。它的中国化过程是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融合过程,是与中国现实国情的结合过程,在融合和结合过程中形成了生态文明这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孙向阳 《党史博采》2008,(12):31-32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基于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作出的必然选择。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真实表达了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追求。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的群众观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他在吸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社会实际提出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群众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群众思想的形成、群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界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以人为本”作为治国执政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回应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在领导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核。因此,它决不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当代回声,而是对于当代走势和中国道路的科学把握,是长期执政经验的理论升华。就理论而言,儒家的“民”是政治治理的对象,是无个性的客体性存在,而马克思主义的“人”则是作为历史主体(创造者)和新中国主人的人民群众;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是抽象的个体(就其自身的“纯粹性”而言),而…  相似文献   

20.
郑艳凤 《党史文苑》2005,4(3):49-5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近代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要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和文明,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