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学,而政治学的知识产品往往来自各个时期的一流国家。中国政治学经历了百年发展,也应当根据地方知识和历史经验来创造新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体系。从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原理建构的角度需要进一步明晰相关概念和理论发现。第一,理解政治学的国家性。从政治学学科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在中国的历史,晚清-民国流行的方法论,不但要看到方法,更重要的是看到背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的人性区别于格雷厄姆·沃拉斯在《政治的人性》一书中所关注的人性。在沃拉斯的理论中,人性主要指人的意志、感情、冲动等非理性因素,是认识层面上的人性。而本文探讨的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性,即人的善恶本性。人的本性是善是恶,本不属于政治学研究的领域,但是,人性论却与政治学说息息相关。政治力量的组成,政治机构的形成,政治形态的运行与发展,都和人的本性、社会的本性有关。而且,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行为的好坏也只有放到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大背景上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因此,不从人出发,不从由人构成的社会出发…  相似文献   

3.
政治学在借用和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概念基础上形成政治学研究中的实证方法.行为主义政治学进一步否定其他逻辑的、思辨的方法,唯实证方法至尊,形成一种唯实证的研究方法.在行为主义政治学盛行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证方法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既定的模式,很多著名的政治学家都成为运用实证方法的行家里手.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经过了传统的、西学的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目前是多种范式研究并举的时代,但是作为政治学一门分支学科,唯独缺少政治学的研究范式。何为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我们试图对此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5.
曹龙虎 《唯实》2010,(4):82-86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度变迁过程反映了转型时期中国特定时空背景下制度变迁的机理:落实宪法赋予的公民的同等权利和创新既往的管理模式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主要内容;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对现存治理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挑战是促进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动力;制度创新的主体力量是政府,其过程表现为体制内的上下互动。由于制度供给主体的功能局限性导致我国的制度文本和制度实施效果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只有突破制度变迁与创新过程中的单一动力作用,建立公民、社会、国家之间的持续互动机制,才能实现制度的有效供给和均衡。  相似文献   

6.
姚尚建 《学习论坛》2006,22(4):47-50
西方发展政治学的缺陷显示了普遍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法悖论。发展政治学在中国的使命就是要使中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发展理论的困扰,建立政治学的中国学派,为中国发展提供系统的政治学解决方案。从现阶段而言,发展政治学在中国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以中国社会和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中国大众为对象、以中国价值为目标的开放的政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吕嘉 《探索》2001,(5):46-49
政治学的研究目的,不是发现支配政治现象的客观规律,而是发现作为政治现象客观基础的社会共同利益.政治研究具有形而上性质,经验的、实证的研究不能圆满解答政治学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困境与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东航 《探索》2004,(6):52-55
当前中国的政治学研究领域,从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看,呈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是研究宏观的政策与制度;另一方面是研究非常低层次的单位,如农村等微观单位。然而,中国政治学研究在宏观、微观这两个领域都遭遇到了困境。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以县级作为中观分析单位,并尝试以“地方国家”作为研究中国县级政治的概念、以县委、县政府、县人大作为中国县级政治研究的关键词,以区别于西方政治学语境下的概念。在分析角度上,本文认为可从政治系统和行为主体两方面来探讨县域政治的运作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合法性这一政治概念基于考察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而产生,但不同政体、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国家在实际发展中的差异使得学者对合法性来源及其特征争论不休。已有研究将合法性来源简单归结为西方的竞争性选举程序,并认为以绩效或经济增长为支撑的合法性无法根本解决政治认同和支持危机,此类研究视角忽略了合法性来源的多重多样性。在梳理合法性来源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可将其划分为基础性来源和补充性机制,并基于大数据时代不同合法性来源与技术变革的互动表现,建构出一个复合型合法性来源分析框架。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实践运作分析,展示该分析框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中国政治发展成就的理论诠释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人类的不懈追求,幸福不仅仅只有用收入和GDP的增长来衡量,更不是越有钱就一定越幸福。幸福应该放到社会政治体系中去考量,放到引起公民幸福感日益变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和谐、自由、民主、良好的环境都应该成为衡量幸福的指标。幸福政治正是适应了当前的这种趋势而日益为各国政治家所关注。幸福政治学是以幸福政治为研究对象和对幸福政治进行学理上的阐释,从而成为当前一种新的政治学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以大部制改革为龙头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已正式启动。大部制改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切人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大部制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大部制改革应慎重推进,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人类必须过群体生活,故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年多年前就提出了他著名的经验性命题: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也就是说,发自于人的内在本质的对政治的关怀和思考将永伴人类,为此,政治学说构成了人类思想宝库中最大量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这种来自于久远的至今仍在继续着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内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研究中既有继承也富开拓,主要的关注点在政治理念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四个全面"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创新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问责悖论的政治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仰文 《求实》2014,(3):54-56
随着责任政府理念的逐步深入,建立问责制度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理念已经逐渐成为政府官员深入骨髓的认识,也成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与关键。与此同时,问责制度的文本泛滥与选择性问责的相伴而生,使得中国式问责深陷悖论之中,并面临着广泛质疑。要突出重围,必须理解中国式问责的政治生成场景,进而打破"规范泛滥选择问责"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5.
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西方政治科学新的理论体系,它是在对行为主义、理性选择分析理论和传统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基础上予以批判和继承,吸收了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产生的。本文对众多学者认可的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分类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指出了对我国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向来是破解神话之利器、提炼理论之富矿。近年来,政治学界的一批中国学者倡导“历史政治学”,意在推动政治学转向历史,通过研究历史尤其是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发展政治学理论。历史政治学所研究的历史不限于古代历史。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共党史对于在中国发展政治学理论的价值都远高于古代历史。  相似文献   

17.
建国50年来,我国的政治学研究走了一条曲折的路。政治学有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之分。前者作为哲学的组成部分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而后者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逐渐具备学科要素。在中国,政治学是随着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而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它追寻着政治学在西?..  相似文献   

18.
王冠中 《探索》2007,3(6):55-59
资源政治学在当代中国兴起的原因,从理论层面看,主要包括权力理论的演进、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政治的世俗化和民主化、新技术手段和新媒体的应用、民众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觉醒、资源观念的变迁等方面;从实践需求看,转型期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与人们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这对矛盾,为资源政治学的兴起提供了用武之地.关于资源政治学研究路径的探讨,从研究对象看,主要包括国家、政党、民间组织和个体;从研究内容上看,以各政治主体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自身政治资源为主线展开;从研究方法上看,"成本-效益"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等,将会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9.
《探索》2017,(5)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和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政治学从改革开放30年的变革取向,转向到以建设为取向。"建"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方向。在这种取向中,中国的政治学始终要站立在中国的立场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崛起而著书立说;要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带有中国情怀的语言表达中国学者的思考,要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以建为本,中国的政治学不是搞闭门造车,而是从世界的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结合中国的实际,阐述中国的政治学话语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对政治学知识跨情境效度问题的有效破解,是对西方政治学霸权的积极回应,是拓展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学术努力,符合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和发展规律。长期以来,学界在创造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的探索中,形成了理论建构型、从实求知型、回应拓展型和返本开新型等基本进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方法论层面把握价值取向、厚植理论基础、彰显现实观照,以中国性为根本,以超越性为关键,以包容性为依托,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政治学基础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机制、政府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共政策优化、比较政治等自主知识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