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艰苦的革命生涯,使黄克诚养成了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的节约作风。事无巨细,凡是能"抠"出一厘一毫的,黄克诚就绝对要"抠"出一厘一毫,因此常被打趣为"抠门佬"。长期以来,黄克诚为民、为国、为军队"抠门",留下了不少令人感动的事迹。亲改军帽军服省布料,为根据地人民"抠门"赢"称号"1941年1月,黄克诚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率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抗日。  相似文献   

2.
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和政治伦理的集中体现。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政治价值观突出地体现在"严、廉、实、信、爱"等五个方面,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厚植这些党内政治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严"文化方面,致力于铁一般的纪律文化、严管干部的吏治文化;"廉"文化方面,以身作则践行艰苦朴素文化,带头管好身边人,以良好家风匡正党风政风社风;"实"文化方面,提倡讲实话、做实事、倡实风;"信"文化方面,注重信仰文化的培育,强调注重自信文化的养成;"爱"文化方面,强调共产党员要有"爱他人"的奉献精神,还要有"爱自己"的觉悟修养。  相似文献   

3.
论公民道德的"养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荣鼎 《求实》2003,1(3):61-63
人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只能靠"养成"."养成"教育不仅要倡导积极健康的道德价值观,更重要的还要有一个具体的合适的道德"养成"教育平台.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道德的"养成"教育制度,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人人从我做起,个个以身作则.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0,(16):59-59
习惯是人们一种行为的养成和自觉,《汉书》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习惯”也就化怍了“自然”。人的一生中会养成很多种习惯,但最重要的莫过于爱读书学习的习惯。学习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提升素质、陶冶性情、增强思维和创新能力。一句话,学习是人进步的阶梯。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想接着说:"什么是阅读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什么是现代学人的阅读新习惯?一言以蔽之,就是‘读书、阅网、观景’三结合。"世上的读物有三种:一是纸本书,指简册和帛书之后出现的纸印本书籍报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二是电子书,指以磁带、光盘  相似文献   

6.
潘桂林  曹利勇 《唯实》2012,(12):68-71
在非理性因素中,习惯对审判管理工作影响尤为明显。法官在工作中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激发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从而促使审判工作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如何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来发挥法官个人因素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是我们加强审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前线》2021,(5)
学习中共党史要讲究阅读方法,做到手脑并用。动手读书,主要包括批注法、摘录法和札记法3种方法。用脑读书,主要包括钩玄提要、细心揣摩和学而时习3种方法。手脑并用既有利于训练思维,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有利于训练技能,养成一种独立写作的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收到"学以治之""思以精之""友以磨之"的功效,这是我们学习中共党史的一种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淄博市委把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把握经常性教育特点,以创建时代先锋为载体,持续把"学、改、做"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着力推动学习教育落细落实、常态长效。一、养成"学"的习惯,唤醒先锋意识。一是区分专题深入学。把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作为各级理论学  相似文献   

9.
习惯是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学生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那么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习惯成自然,它可以让学生行之有效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习惯是养成的,习惯也是可以培养的。中学时代是学生受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理学习有益的良好习惯。I.培养课前做好准备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地理科目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是副科,要学生花太多时间去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保证良好的课堂效率,课前准备就非常重要。一般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做到,把地理课本和相关资料摆放在桌子上,其他不相关的东西放进桌子,尽可能地排除一切影响学生上课的外在因素。2.培养课前预习、感知新课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读书的意义     
赵启正 《学习导报》2010,(20):48-48
为什么要推动全民读书,理由也许有一百个,但是"让"全民有读书的习惯并不容易。没有主动的文化自觉,人们难以养成读书习惯。我们需要"养成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进行养成读书好习惯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李泉 《实践》2013,(10):64
古人曰"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意思是说,为人处世,品德崇高至关重要。作为领导干部来讲,要做到洁身自好,保持良好的品行和作风,不妨常备"六盆水",荡涤灰尘,永葆纯洁性。一盆水用来"洗头",做到脑清。头脑清醒是为官从政的首要前提。领导干部不论官职大小、职位高低,都要养成爱"洗头"的习惯,常洗头,洗好头,洗净头,洗出党性,洗去杂质,洗出纯洁,洗到脑清神明,原则分明,政治立场鲜明,任何时候都能自觉遵守党的路线方  相似文献   

12.
《党建》2008,(9)
我们平常讲到一个问题的重要,或者为引起重视,就会说"极言之……"如何,如何,可见人们的思维习惯是要听要害之点,不愿听不痛不痒的套话。我们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能忘记小平同志在1980年1月的一段著名讲话:"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  相似文献   

13.
实施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是省委为治蜀兴川选人育才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大家是参与者、受益者,也应该是建设者、实践者,就是要把学习实践中培养的一些习惯、养成的自觉带到工作中去,用之于服务人民的事业,从而建立起一种导向,形成一种风范,凝结起一种精神,那么这项计划就是一项成功的事业。我们提出:"要让优秀成为习惯"、"努力实现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今天,我们进一步提出:"锤炼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希望大家作为一种价值观、方法论,共同去思考、自觉去践行。  相似文献   

14.
2001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曾经引用先父的一段话:"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鼓励同学们要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  相似文献   

15.
《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治。”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些问题时也早就强调:“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第一,从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的功能及作用来看。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对陶冶道德情操、养成道德习惯、促进道德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在于改变人们不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然后通过修正了的观念去指导和影响人们的行动,使人们的行为成为一种符合某种思想道德价值规范的行为,这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让接受监督成为自觉,是对国家公职人员的一种硬约束,更是新时代对党员干部的新考验。养成一种在监督之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对于国家公务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对待监督?怎样接受监督?本期主题沙龙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些每名党员干部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朱玉华 《共产党人》2009,(13):25-26
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讲话立意高远,从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系统地回答了领导干部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18.
"双抠"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种扑克游戏,玩者甚众。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玩"双抠",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这游戏和制度联系起来,总觉得玩"双抠"与订制度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玩"双抠"必须要事先制订好游戏规则。因各地都有不同的玩法,如果游戏前没有约定好游戏规则,游戏中就必然出现很多麻烦;同理,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管理运作,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那必然导致运转不畅,甚至无法推开工作。其次,"双抠"的游戏规则必须得到游戏各方的一致认可。同样,制定一项制度也应该广纳各方意见,特别是应该  相似文献   

19.
习惯养成,是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实施养成教育是有效解决艺术类大学生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的时代要求和该类学生特点为基础,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养成教育。以培养艺术类大学生"人格养成""思维养成""实践养成"为三大目标,以"校园、企业、社会"为三大阵营,推广实施系列养成教育品牌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于养成教育的"融入、渗透、弘扬、践行"四大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民族品格和人的性格一样,是与生俱来和后天养成两者的共同产物。但近现代的事实告诉我们,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制度的设计或引进,虽改变不了文化和民族的性格特征,却可以改变国家、民族、个人的习惯。这方面,德国是最成功的例子。我第一次思考所谓的"国民性"这类问题,不是从我们自己的民族,而是从德意志民族开始的。那时是"文革"的后期,我还是一名"蹉跎"着岁月的青年工人;我读到了威廉·夏依勒的不朽著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几十年来,这部书,是我阅读次数最多的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