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报道福建莆田绿色发展之路,同时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要求,进一步巩固壮大地方党刊主流舆论宣传合力,不断增强党刊新闻工作者的"四力",2019年4月20日至24日,本刊记者与全国40余家中央和地方党刊同仁一道深入走访了福建莆田这座现代化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2.
事件     
3000官员党校接受防艾培训。“虽然我们未能直接影响政府决策,但针对官员群体的艾滋病知识培训让一些官员的防艾理念发生了变化。”五年前,中央党校教授靳薇以“防艾政策培训研讨”的形式,开始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省部级官员讲授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培训课程。在她和同事的推动下,从去年9月到今年10月下旬,中央党校的艾滋病防治培训课向全国推展,目前共有22所省市级党校开设艾滋防治培训班,约3000多名市、县级官员在各级党校接受了防治艾滋病知识、政策、策略等方面的培训。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表示,党校开展防治艾滋病培训课程,“目的在于让各…  相似文献   

3.
从4月份的河南灵宝"王帅事件",到5月上旬的杭州飙车案,从5月中旬的东莞城管殴打小贩,到7月重庆云阳两位官员因嫁女大办宴席在电视台"悔过"。近年来,官员道歉逐渐增多。从突发灾难、特大事故,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一个又一个道歉官员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眼前。道歉形式也很多样:开会道歉的、登报道歉的、上电视检讨的……已成为官场生态中的一大热点。在国外,官员道歉极其平常。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为发表含有种族主义倾向的言论而道歉。如何看待官员道歉现象,官员可不可以学习一些国外道歉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杨黎 《前沿》2015,(3):103-107
当代生态文明的症结,在于如何"生态"的审美生存,"生生"不仅是一种生活的美,更是一种对生存的思:从当代生态存在论的美学研究视野,以生态人文主义的视角追本溯源到先秦儒家的"人"与"性",并展开对其周流于时机化和境域化的"生态存在"的思考。在这种具有生发意义的领会中,可以感触到先秦儒家人性思想与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的不期而遇,而激发出的"生生之态"的美感。这是一种超越"现象"和升华"存在"的美感,也应是当代生态美学的价值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5.
2006年1月23日,全球第一大啤酒巨头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以最高报价竞走了福建雪津啤酒有限公司国有股权,并确定在未来两年内,以58.86亿元人民币的总价格逐步完成100%的整体股权收购。这是迄今中国啤酒业数额最大的一宗收购案,一个世界啤酒业巨头对仅占有福建及周边部分市场的地方企业如此看重,让台湾海峡西岸的莆田市一下子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目光。雪津在产权市场的强劲表现,折射了莆田这块土壤的强大孕育能力,也显现出莆田融入福建新一轮经济发展大展拳脚的势头。2004年,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意在以福建省为主体包括…  相似文献   

6.
李惠宁 《传承》2010,(30):58-59
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深度剖析生态文明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在认识上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主动融入到世界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大潮中去。  相似文献   

7.
正福建莆田作为妈祖的故里,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莆田湄洲妈祖饮食起源于妈祖信仰,经过千年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妈祖饮食文化,是妈祖文化的重要部分,彰显了妈祖文化信仰的魅力与风彩。妈祖饮食文化既是民俗生活的视窗,也是外化的民族精神。妈祖饮食文化烘托妈祖文化,传递民间社会的乡情语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融入到妈祖文化中去,祈求妈祖的恩泽和灵光带给普天下永  相似文献   

8.
张燕 《思想战线》2007,33(5):73-79
生态哲学的兴起,标志着20世纪哲学的"生态学转向"。从浅生态学走向深生态学,从人文回归到自然,从自然生态走向精神生态,从"两种文化"走向"一种文化"。凡此种种都表明了生态哲学自有其深层的意蕴和发展指向。  相似文献   

9.
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从人与自然的"共通性"到"共融性",生态审美是自然审美"润化生命"功能的升华,更倾向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共荣"。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因中与生俱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永被恩泽"生态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发展观,让"生态意识"深深的植入藏族文学之中。生态文学作为现代生态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备"整体化、动态化"属性。基于生态审美视域对康巴藏族生态文学作品的"生态观"进行梳理,可探求传统生态理念与当代生态文化在康巴藏族文学作品中的演绎脉络。  相似文献   

10.
云传踆 《创造》2015,(11):64-67
尼汝,这个隐秘在香格里拉深山中的小村庄,曾被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官员美誉为"世界生态第一村".尼汝能不能称为"世界生态第一村"我不敢说,至少与我去过的雨崩村的环境相比还有些差距吧,但尼汝村的生态环境确实很好、很美.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月,我陪同程凯副理事长到莆田。这是我第五次到莆田了。雨夜中,握着黄文书理事长温厚绵软的手掌,颇有百感交集的感触。第一次来莆田,应该是1992年的夏天。那是我第一次到福建采访。迎接我的就是黄文书理事长,还有一辆破吉普(好像是借来的)那时莆田残疾人事业一如其他地方,不过草创。但工作也是有亮点的——其时名声显赫的残疾人奥运会金牌得主郑培峰,便是莆田人。但那次我专门为莆田写的文章,题目是《助残市长》,主人公是分管残联工作的姚振泉副市长。还记得文章中写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姚市长帮助一位残疾人的孩子上大学另一是有家…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者对生态帝国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的认识,经历了"生物学"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阶段和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转向生态危机的认识阶段。生态帝国主义是生态殖民主义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西方学者对生态帝国主义理论自身发展过程的认识也经历了两个维度的转变,即从生态殖民主义向生态帝国主义的转变和从环境史的角度向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正>《美丽天津建设纲要》提出"实行领导干部任期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责任制,重大生态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建议从设置生态考核指标和推进考核方式开放民主两个方面,创新官员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1、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增加生态指标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应明确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生态指标正式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范畴,并提高权重。如居住环境整治、单位产出能耗、"三废"治理达标率、绿化面积覆盖率、环保  相似文献   

14.
日前有消息称,今年江苏将选择部分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此外,福建首批聘任制公务员将陆续在漳州、厦门上岗;广西也拿出高层职位聘任公务员。公务员聘任制正成一股"潮流"。"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能生活得好一些的地方去;80年代,到大学去,到夜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到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的提出有两大理论背景,其一是马克思自由个性观的红色理论,其二是当代生态世界观的绿色理论。这两大理论之所以能够一起融入生态文明,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浓厚的生态哲学意蕴。因此,生态文明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也反映了"红"与"绿"结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走向"以人为本"的过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基础而提出来的,也是创造性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匆匆告别高雄,乘坐"贵宾通运"专车,进入了嘉义县的阿里山风景区。汽车在阿里山乡乐野村一家茶叶公司门前停了下来。店主人立即迎出门来,带着我们去参观他的种植园。抬跟望去,一排排种植在浅坡上的茶树,青枝绿叶,长得十分茂盛。主人介绍说,他们祖籍福建,是带着种  相似文献   

17.
李秀江  鄂璠 《小康》2011,(8):39-42
为了适应微博时代对执政者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一场关于说话的革命正在进行,微博等新媒体已经被列入中央党校的培训课程,而在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微博已经成了各级官员的"必修课",但也有专家认为此举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18.
视野     
《创造》2014,(7)
正省部高官中央党校学习忙十八大以米,党的高级干部教育、培训被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作为党培训高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除了办好常规班次外,还针对新形势举办研修班、研讨班等,省部级官员受到教育的同时,这一群体在中央党校的生活、临时职务等细节也被披露。豪华导师团事实上,2013年来,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中央党校多次举办省部级高官研讨班。规格最高的是今年2月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各省区市、部委主要负责人等174人参加。  相似文献   

19.
孟实  东军 《群众》2019,(11)
<正>1999年10月,第14号强台风导致木兰溪洪水泛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灾情后,提出"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并强调"要变害为利、造福人民"。从1999年12月开始,经过20年的持续治理,木兰溪早已变害为利,成为造福莆田人民的"最美家乡河"。2019年4月下旬,本刊记者参加了全国党刊全媒体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福建莆田  相似文献   

20.
正莆仙戏的形成与发展莆仙戏俗称"兴化戏",为福建五大剧种(余为闽剧、梨园戏、高甲戏、芗剧)之一,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及闽中、闽南地区,也曾到过境外华侨聚居的东南亚国家演出。莆仙戏源远流长,它是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戏"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汉魏六朝,北方成为群雄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