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鲁迅一直将瞿秋白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他们相识相交的时间虽然短暂,可是,相互间早已心仪神往。在瞿秋白最困难的时候,鲁迅冒险给予他真诚、无私的帮助,使瞿秋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在书赠瞿秋白的条幅上写下的话。瞿秋白是被鲁迅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他们相识相交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彼此之间建立的友谊却深沉厚重。在瞿秋白处于生命危险、生活最为困难的境遇时,是鲁迅冒着生命危险给予了他最真诚、无私的帮助,这才让瞿秋白有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3.
正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被捕,彼时尚未暴露身份,所以写信给鲁迅求救。瞿秋白为什么会给鲁迅写求救信?他和鲁迅有着怎样的渊源呢?瞿秋白会写信给鲁迅缘起4年前。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会后,他因肺病发作而被中央批准留在上海养病。这时,瞿秋白对在上海左联工作的冯雪峰说:"现在我离  相似文献   

4.
读《红色光环下的鲁迅》,比较毛泽东、陈独秀、瞿秋白、潘汉年、周扬、周恩来、叶剑英、陈毅、茅盾、郭沫若、胡乔木、胡耀邦谈鲁迅的文字,不难看出,在共产党人中,对鲁迅有着最深切的感应者当属毛泽东,其次是瞿秋白。而郭沫若和周扬,均系鲁迅生前不甚喜欢,甚至有过冲突的人,尽管这两人晚年对鲁迅的推崇,其文字之多,誉词之高,已大大超过毛泽东和瞿秋白,其实,郭沫若、周扬与鲁迅思想完全是两种存在,他们生前与鲁迅的恩怨和后来对鲁迅的文学阐释,反差之大,给人匪夷所思的印象。①叶剑英元帅的言谈和文字中也有涉及鲁迅的,其特色有四点:第一,作为政  相似文献   

5.
糟羹 《世纪风采》2013,(11):17-21
鲁迅和瞿秋白的文字交往,是从1931年下半年开始的,这时他们还没有见过面。当时,瞿秋白受到以王明为首的“左”倾宗派小集团“无情打击”,已被解除了中共中央领导职务。  相似文献   

6.
1933年7月的一天凌晨,一阵急而响的敲门声吵醒了鲁迅夫妇。他们仔细一听,是瞿秋白。忙打开门,只见瞿秋白夹着一个小衣包,仓促地走了进来,这是瞿秋白第3次紧急到鲁迅家避难了。原来,在上海的江苏省委机关被敌人发觉,牵连到瞿秋白  相似文献   

7.
一瞿秋白研究,首先是以瞿秋白著作为依据的。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就义后,鲁迅先生为了纪念亡友,抱病将瞿秋白在上海期间翻译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高尔基作品约80余万字,编成了上下两卷的《海上述林》,以“诸夏怀霜社”名义出版。诸夏怀霜,即中国人民都在深...  相似文献   

8.
正瞿秋白是著名的作家和批评家。在瞿秋白的心目中,有一位同样是以笔作武器的同道之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白色恐怖的岁月,作家是没有人身自由可言的群体,由于向往革命与自由,瞿秋白多次遭遇国民党特务的追捕。在那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鲁迅给予了他多次的帮助,将自己的家当做避难所,让瞿秋白一次次躲过了危机。顾顺章叛变投敌,瞿秋白在鲁迅家中避难由于顾顺章叛变,导致中共许多高层人物面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的危险。顾顺  相似文献   

9.
从1931年9月开始,尽管瞿秋白已离开中共中央权力核心,但国民党政府仍把他作为"共党要犯"重点搜捕。对于瞿秋白这样的"钦定要犯",谁家藏匿,一旦被国民党当局发现,不但免不了牢狱之灾,说不定还得杀头,但鲁迅为了保护瞿秋白却不惜以身试"法"。瞿秋白曾对人讲,鲁迅在他危难之中临危不惧地保护了他。  相似文献   

10.
他本是富家子弟,却不求功名利禄,矢志报国;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他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瞿秋白、杨之华夫妇的安全;瞿秋白、方志敏牺牲后,他又在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下保存并出版了烈士文稿……他就是谢澹如先生,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线上的一位忠实朋友。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自己珍藏的大量的有关鲁迅、瞿秋白、茅盾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相似文献   

11.
陈家鹦  万霞 《党史文苑》2008,(12):30-34
谢澹如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线上的忠实朋友。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便与冯雪峰结为挚友,是一位充满理想的文学青年;三十年代冒着危险投入“左联”文化活动,曾掩护瞿秋白夫妇渡过危机:瞿秋白、方志敏牺牲后。他又在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下保存并出版了烈士文稿……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自己珍藏的大量有关鲁迅、瞿秋白、茅盾的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1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鲁迅一直将瞿秋白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他们相识相交的时间虽然短暂,可是,相互间早已是心仪神往.  相似文献   

13.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曾以清人何瓦琴的这句联句书赠瞿秋白。由此可见 ,鲁迅其时已将瞿秋白引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他们之间的友谊 ,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鲁迅给瞿秋白回信 ,首以“敬爱的 J.K.同志”相称193 1年 1月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后 ,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而此时 ,他的肺病又不时发作 ,为此 ,中央批准他在上海养病。这时的心情 ,用他自己在《多余的话》中所表露的言语来说 ,是庆幸自己“从此脱离了政治舞台”,而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我所愿意干的俄国文学的研…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相似文献   

15.
<正>瞿秋白和鲁迅在革命和文学的事业中,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瞿秋白曾先后三次避难于鲁迅家,遂成史传佳话。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文化革命战线的主将,当时敌人攻击他,朋友误解他。瞿秋白把正确地评价鲁迅看成那个时期文化战线上一个重大任务。因此,他白天专心研究鲁迅著作,夜深人静就伏在一张小方桌上写作,花了4夜工夫,写成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相似文献   

17.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瞿秋白被解除了中央领导职务,他非但没有懊丧,诚如他在《多余的话》中所说,反而庆幸自己“从此脱离了政治舞台”而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我所愿意干的俄国文学的研究”。他也因此而与鲁迅相识相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知己的同志。上海的3年时光,虽然在白色恐怖的肃杀气氛中生活,可是,瞿秋白的心情是愉悦的,他终于又能“回过去再生活一遍”,读书、写作,重新感觉这“最惬意的事”。可是,当他就要离开上海,离开鲁迅,一种怅惘、寂寞的心情便油然而生了。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瞿秋白被王明一伙排挤出中央,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利用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特有悟性,开始阅读和写作。“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瞿秋白在从事文学  相似文献   

18.
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瞿秋白和鲁迅在文艺思想上必然存在着诸多差异:瞿秋白主要是从革命与文艺外部关系出发来考察与认识文艺的,中心思想是"武器"论、阶级论、大众性,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和强烈的功利色彩;而鲁迅则是从文艺固有的内部规律出发来考察与认识文艺的,强调文艺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作用,侧重点在于文艺的思想性和内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非攻》《理水》是鲁迅《故事新编》中较难理解的两篇。其中的主人公墨子和禹展现出与鲁迅其他作品中不一样的亮色和积极意味。这种转变和希望的出现同鲁迅对"中国脊梁"问题的思考是分不开的,其现实中的创作模型应该是作为革命前驱者的中国共产党。从相关材料来看,《理水》中禹的模型正是瞿秋白,或者说是以瞿秋白为主,包括白莽、柔石、冯雪峰等在内的为革命埋首苦干、勇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鲁迅正是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1927年瞿秋白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作为一名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五四时期是瞿秋白一生的转折,是他从探索与追求中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这一时期的经历对这位书生政治家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瞿秋白诞生于上个世纪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