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评十二     
新奇和麻木 为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六部委联合颁布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引导性培训,以及职业技能培训.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 2006-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相似文献   

2.
据调查,目前农民的收入结构中,有一半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最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农民收入的增长直接决定了农村消费市场能否有效激活,进而关系到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全方位促进农民工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费杰 《行政与法》2012,(4):38-41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有分析表明,吉林省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比重较低,因而着力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势在必行。农民素质的提高对其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应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以增强内生变量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从而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李雄 《中国法律》2010,(2):32-35,88-92
统筹城乡就业,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村劳动者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中国二元社会转型的一个突破口。统筹城乡就业的关键,是在确立统筹城乡就业目标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就业的制度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5.
陈建华 《检察风云》2008,(23):10-12
目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进入关键性阶段.上海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50%左右摆动了十年之久.这种状况表明上海产业结构正在孕育与酝酿,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与方式,实现突破性升级,步上新台阶.伦敦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88%,纽约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了90%,而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在2007年只有56.3%.……  相似文献   

6.
人口数量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数量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选取了1978-2006年的有关数据,运用就业弹性系数和弹性系数来分析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是协调的,但其协调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7.
广西与越南间的贸易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并且在广西和东盟各国贸易中占据很大比重。广西与越南贸易的发展趋势是当前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广西与越南贸易情况和广西GDP关系的协整分析入手,通过对广西1996-2008年的有关贸易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了在长期中广西和越南贸易对广西GDP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广西经济增长的一些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伴随经济制度转型的进一步深入,灵活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灵活就业也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但由于既定政策的局限性和灵活就业本身的特殊性,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9.
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己成为劳动力净流出的部门,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GDP弹性、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均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趋缓,发展水平不高;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3)第三产业中传统的商贸餐饮业、房地产业及新兴的服务业将成为吸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  相似文献   

11.
院校就业歧视,是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院校就业歧视不仅侵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还给用人单位带来消极影响,危害社会稳定与和谐。文章针对院校就业歧视问题,对在广西南宁市高校毕业的就业者进行了随机调查后分析认为消除院校就业歧视现象,必须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和监督保障机制体系,并通过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自身等各方面的努力,消除院校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12.
襄南监狱作为农业监狱,发展农业受自然条件严重制约,该监狱领导深入调查,积极筹划,努力发展非农产业,使监狱走出经济困境,为农业监狱的振兴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促进就业创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新增就业累计达250.35万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27.3%和38.3%。就业质量稳中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比2009年增长76%,3次提高全省最低  相似文献   

14.
王秀廷 《政府法制》2013,(33):48-49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调查显示,目前,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有1亿人;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业户口劳动力已占57%,有些行业中农业户口的从业人员已占相当高的比重。权威人士指出,农民进城务工,是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始终保持低成本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但农民工受到侵害的现象日益严重: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工伤事故频发,农民工欲诉无门,正规劳动合同难签,签了的合同也不规范,甚至出现了“生死合同”,  相似文献   

16.
以培育中产阶级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军  敏夫 《行政与法》2003,(10):53-54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培育中产阶级的基础和前提。针对我国目前的居民收入结构现状,需要通过发展经济,积极扩大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大收入调节力度、强化人力资源建设等各种经济、法律和行政措施,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为中产阶级的壮大注入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17.
人口数量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数量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选取了1978-2006年的有关数据,运用就业弹性系数和弹性系数来分析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是协调的,但其协调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经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有近9000万农民在城镇务工,为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各种合同制的劳动雇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滨 《检察风云》2011,(13):28-29
新闻背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就业、再就业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台了对培训就业人员的机构给予补贴等政策。对这个好的政策,广西河池市原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兼河池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詹晨,看到的却是个人商机。他成立一家技校,之后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弄虚作假,为自己控制的这所技校套取财政补贴款158万元,并从中分赃。去年9月,南宁市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判处詹晨有期徒刑8年,并处没收财产8万元。  相似文献   

20.
农业投资不足,是造成我国农业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投资政策与法律保障体系,确保农业投资稳步增加,为实现“九五”农业目标奠定基础,已刻不容缓。一、当前我国农业投资现状近些年来,我国农业投资不仅总额较少,而且占整个国有单位投资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80年代初的5%下降到1994年的1.7%。这其中又有相当部分农业投资转入非农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仅1994年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