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56年10月6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但是,几年之后,钱学森却"降职"为五院副院长。这绝不是上级机关和领导对他不信任,或对他任院长期间的工作不满意。恰恰相反,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具体分管国防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元帅、陈赓大将等对他是充分信任的。让他担任"副院长",为了更好地发挥钱学森的  相似文献   

2.
余玮 《传承》2008,(17):22-23
钱学森的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功勋,可以说尽人皆知。但这位科学巨匠和妻子长达60年的相濡以沫,以及妻子心目中的另一个侧面的"钱学森"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也是我国当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从已有的相关著作、文章、报道可见,近年来学界对钱学森的生平事迹、钱学森的科学成就与学术思想、"钱学森之问"、钱学森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2011年12月11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新落成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对公众开放。15000余件展品,生动地勾勒出钱学森这位伟大科学家既质朴又传奇的一生和他崇高、丰盈的精神世界。从一份手稿起步的航天伟业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展区,钱学森回国后起草的第一份报  相似文献   

5.
<正>"大火无心云外流,望楼几见月当头。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冲破藩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从兹十二年间事,跨箭相期星际游。"——这是郭沫若在"十二年科学规划"会议上赠给钱学森的一首诗,道出了钱学森"冲破藩篱,回归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6.
新书信息     
《小康》2019,(31)
正《走近钱学森》作者:叶永烈定价:68.00元天地出版社《走近钱学森》既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也为"两弹一星"群体画像,它是一部记录了共和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历程的史著,它充满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昂扬格调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年轻人蓬勃向上,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和我的祖国》作者:陈凯歌定价:98.00元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重视读书,认为读书是做好科研的基础。他从知识体系自身要求出发,认为读书要注重博览,读书要沟通理工,实现理工文的融合。钱学森虽是理工科出身,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和马克思主义原著也深有研究。钱氏认为这对其价值观选择和科研工作都有深刻影响。同时要求读书"无止境",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钱学森注重品德修养,注重民族气节与个人操守,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三不朽"的价值追求。钱学森的读书与科研经验对于后学者有深刻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很高兴参加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的仪式。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学森同志表示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9.
<正>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还应该说,人之将去,其言也真;人之将逝,其言也勇。已经膝盖上被毛毯的钱学森老人,就曾经当面向总理提问:当今中国为什么老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实在是不给中国学官们面子。中国的学官们,也实在是觉得没面子。所以,由"我们先前……阔的多啦"外延而来的"我们其它……出的多啦",便成了中国一些学官们的抵挡钱学森之箭的盾牌。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长解不了“钱学森之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刚刚离去,“钱学森之问”就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11月11日《新安晚报》)。  相似文献   

11.
国防科工委丁衡高同志转钱学森同志: 首先,我向钱学森同志荣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表示热烈祝贺。新中国建立初期,学森同志和许许多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冲破重重阻挠,返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为发展我国科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仙逝后,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钱老的生平和事迹。在众多的报道中,做了26年秘书和学术助手的涂元季讲述钱老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读来也十分感人。涂元季说,  相似文献   

13.
张睿蕾 《前沿》2012,(7):78-80,139
沙产业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农业型知识密集的产业,自从1984年钱学森提出沙产业概念,目前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对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内涵及其中蕴涵的哲学基础加以廓清,以期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沙产业实践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4.
钱学森生前曾数次质疑,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肇始于1992年的高教改革,没有给中国大学带来钱学森之问的终解。在此背景下,历时一年半、易稿数十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  相似文献   

15.
<正>1935年8月,钱学森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他只用1年时间,就顺利取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当时美方规定,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允许美国的学生去实习,钱学森被排斥在了实习的门外。愤怒的钱学森决定离开麻省理工学院,改变专业方向,前往洛杉矶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理论,拜于当时世界研究空气动力学的顶尖人物冯·卡门的门下,攻读空气动力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6.
科坛三钱     
蔡恩泽 《政策》2003,(10):52-53
一提到"三钱"--这个最初由毛泽东同志喊出的"别号",人们便会肃然起敬地想到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三人。三钱是中国科坛的杰出人物。为给祖国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他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实力决定地位"的国际背景下,他们在给我们国家带来更多安全感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一个时代的自豪感。 钱学森是用美军战俘换回来的。美国人一时疏忽放走了他们曾经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也是我国当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从已有的相关著作、文章、报道可见,近年来学界对钱学森的生平事迹、钱学森的科学成就与学术思想、“钱学森之问”、钱学森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博览文汇     
不要工具型人才温家宝去看钱学森,谈到科研创新。钱学森说:"你说的我都很赞成,但有一点,我们的大学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然后他说了句很含蓄的话:"应该让学科学的学点艺术。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应该有艺术素养。"其实也就是说,不要工具型人才。问题是——学点艺术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工具是只会服从,而不会创新的。  相似文献   

19.
紧跟紧追钱学森 在钱学森的青年时代,有一个对他“紧跟紧追”、如影随形的人物,名叫钱学榘。从钱学粲身上,折射出钱学森家族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生前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人们将其冠之以“钱学森之问”,纷纷探讨破解之道。2009年11月11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