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秋 《法制博览》2009,(17):65-65
京剧《草桥关》中姚期有一句嘱咐姚刚的唱词,“天威莫测儿要多加小心”,这是他一生政治经验的总结,是一点也不错的。专制君王特别是秦皇汉武朱元璋这类“雄主”,舍得杀人,尤其舍得杀自己人,其“天威”之“莫测”,有时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比如说,朱元璋杀了自己的亲家、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却又向李的儿媳、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承诺,216年之后,一定给李家平反。  相似文献   

2.
老柏 《法制博览》2008,(9):29-29
皇帝与常人不一样。蔡邕《独断》中说:“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史官记事曰上。”整个有一套完全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鄢烈山 《法制博览》2010,(18):64-65
关于感恩,是个很陈旧的话题,20多年来我写过多篇。记得第一篇写的是借英语OWE兼有“感激,归功于……”与“欠债”两个义项,说明中外一样,动辄要人家感激就是讨人情债,很讨厌,有教养的人应该尽量避免。第二篇叫《砍头也要谢恩》,说的是专制君主总是要臣民感恩,他将你砍头也要“谢主隆恩”,不然他可以下令将你凌迟处死呢。我也曾话分两头,从施恩者和受恩者两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即受人恩惠者应当“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乃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施恩者则不能图人回报,  相似文献   

4.
徐世平 《法制博览》2008,(21):14-15
夜读方孝孺,心情是沉痛的,也是复杂的。几百年来,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他是“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观方孝孺一生,其可敬可叹之处甚多,我也崇敬万分。然而,其“骨鲠之士”美名之余,亦透出儒学之士的迂腐和固执。  相似文献   

5.
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专用文书。历史上曾有若干帝王下过荒诞无稽的诏书,而晋武帝司马炎的那份“权禁断天下嫁娶”诏,可谓史上最色胆包天的荒唐诏令。  相似文献   

6.
劳教人员王安全系“三进宫”人员,由于以前连自己的母亲及妹妹都骗,家人对他已彻底失望,决定不再管他。自从到涪陵所三大队接受劳动教养以来,家人一次也没来看过他,也没给他寄过钱和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7.
小品二则     
海云 《法制博览》2008,(2):41-41
和民政局一位管协议离婚的是老熟人。聊过几次天后,得到几则很“另类”的笑话,记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程万军 《法制博览》2011,(13):71-71
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而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无能之徒表演的舞台。奉行德治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水至清则;毛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史学界对他的普遍指责。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如果“专”而“不红”,他宁可不要;而倘若“红”而“不专”。他却可以将就使用。“蜀汉无大将”时,有着“一颗红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锋吗?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草包总该分得清。  相似文献   

9.
林建和 《法制博览》2009,(24):42-43
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地说,是在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字来替换。普通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有强制特点,弄不好就会被杀头。  相似文献   

10.
“絮矩之道”出自《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在阐述“经”的时候提到的概念。用现在的话说,协同好上级与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合乎制度的要求,就是管理的真谛。“絮”字在中国上古的文字学中含有中心平衡点的内涵,指的是一种度量;“矩”是古人在测量中画方形的用具,可引申为法度。管就是“絮”,协同;理就是“矩”,规范;因而管理就是“絮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