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女学是特指在高等教育领域以社会性别为首要分析框架,进行知识与机制的批判与重建、生产与传承的研究、教学活动.但兴起于1980年代的中国妇女学,却并不只是单一的在教育机构中进行研究和教学的知识生产与传承活动,而是独具本土特色的关于妇女与性别知识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国妇女学由于缺乏女权运动的社会基础和知识批判的学术背景,因而从起步、发展到理论概念的形成及运作都颇具特点.但中国妇女学又与国际妇女运动、女性主义思想、学术声气相通,本土妇女学学者在密切的国际交流、对话、合作中进行着本土妇女学的探索.30年中,既有研究者在概念、内涵甚至理论路数方面的差别,也有进入21世纪以来妇女在主流化过程中因目标策略不同而形成的多元态势.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人类学发微于妇女人类学,它成功地将妇女带回到了人类学研究社会的整体画面之中,同时它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壮大阶段,开始了社会性别及文化建构、权力、地位和历史建构等诸多内容的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受后现代化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人类学进入了后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3.
了解妇女的历史对妇女解放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如此,大部分现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之作,从西蒙·得·波夫依娃到现在,一直都是与历史无关的,并且忽视女权主义者的历史学识.这在女权主义兴起的早期是可以理解的,那时有关妇女过去的研究很罕见.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有关妇女历史这方面的优秀学术作品已随处可得,然而,历史的学术成果和在其它领域中的女权主义评论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人类学家、文学评论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诗人都已依据“历史”写出了理论著作.但是,妇女历史专家们的作品仍未成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一种更强调跨学科性与政治倾向的温和性的女权主义,以妇女学与社会性别学相号召,事实上已经取代了此前过多聚焦于颠覆男权的激进女权主义。可以说,淡化两性间的对立情绪,借助新型的后现代理论以寻求新的女性话语生长点成了当代女权主义的学术目标,它被冠之以“后女权主义”,是为了与此前的女权主义运动相区别。  相似文献   

5.
我国80年代诞生的“妇女学”标志着妇女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近20年的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代学人艰苦探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妇女学课程。可以预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不久的将来,高校开设妇女学学科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6.
期刊出版与妇女学学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从当前中国期刊出版的具体情况看,专业性妇女研究期刊出版数量的有限和大众普及性妇女期刊学术文化内涵的欠缺,都使得妇女学独立发展的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妇女研究的成果也难以与妇女大众的生活实际/实践有效融合。因此,在综合性或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开辟妇女与性别研究专栏,将妇女研究领域先进的性别文化和知识与大众普及性的妇女期刊进行良性互动,在学术期刊和妇女期刊之外开辟新的言说天地,传播妇女研究成果,武装妇女大众头脑,是妇女学在期刊出版方面突破瓶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性别理论是当代妇女运动发展和妇女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有力地推动了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并使传统的妇女理论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妇女学理论研究中的性别视角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它直接影响到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对现实妇女问题研究和妇女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和统领作用;同时,对现实社会的女性群体,它更应是一种指向和愿景,具有方向指引、角色定位和意志激励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多元、多变的社会,我们只有用多棱的社会性别视角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分析和把握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才能保证性别视角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妇女学研究的发展,有关国外妇女学研究的情况与进展也不断被介绍进来。然而,对北欧的情况却知道得不多。1991—1992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女教师赛西莱女士到我们所在的北京大学对中国妇女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带来了丹麦及北欧妇女学研究的资料与信息,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北欧妇女研究情况的窗口,开始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杜芳琴先生在中国古代妇女/性别史、妇女学理论的本土探索与学科建设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考察杜芳琴先生的学术贡献,不仅可以窥见中国女性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艰辛、执着与收获,也可窥探中国大陆妇女/性别史研究发展的历程,对于总结妇女/性别史研究中的利弊得失、展望妇女/性别史研究的未来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 ,对于性别文学的研究此起彼伏 ,从2 0世纪 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80年代引进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 ,影响并产生了中国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批评。突出的创作现象有 :王安忆、铁凝大胆的性描写 ;陈染、林白等作家的“个人化写作” ;朱文颖等 70年代作家的“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代以来,民族志反思促进了民族志方法与女性主义理论的结合,以民族志的方式呈现女性主义的立场,既体现出民族志文本对"主体性"的强调,又反映了对女性的关怀.同时,民族志一贯主张的"差异性"视角与女性主义"女性同类和女性团结"的立场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凸显.虽然,女性主义人类学已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并建立起文化意义上的性别...  相似文献   

12.
妇女主义理论发端于黑人女权主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以艾丽斯·沃克为首的—批黑人女学者 ,为避免黑人女权主义这—术语引起的类似白人女权主义的种族中心主义 ,也为团结第三世界妇女以及所有有色人种妇女 ,提倡使用妇女主义 ,促成了妇女主义这一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此后 ,艾丽斯·沃克 (AliceWalker)、柴·奥·奥古尼艾米 (Chik wenyeOkonjoOgunyemi)、雪莉·安·威廉斯 (SherleyAnneWilliams)以及迈克尔·奥克沃德 (MichaelAwkward)等批评家对妇女主义做了具体的学术界定 ,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种较为完善的文学批评理论。本文就妇女主义理论的出现、发展、完善及其理论原则做了尝试性概述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女权主义因其种种理论与实践局限而陷入困境,代之而起的解构性后现代女权主义解构有余、建构不足,过程女性主义则弥补了这一缺憾.过程女性主义将过程哲学与女性主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开放性"和"互依性",反对男女两性对抗和女性中心主义,主张用一种"共同创造"的思维来实现男女两性"普遍而健康发展",它具有多元化、和谐性、创造性的特征,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角度看,1990年代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十年之一。在学术、媒体和大众视野中,一支"麦当娜女权主义"名噪一时。这支女权主义虽然内部在理论上各持己见,但是都含有4个重要的共识:指责第二波女权主义是"受害者女权主义";重提性别的生理性,提出应重建女性气质;强调身体是建构女性主体意识的关键;认为性是赋权女性的最佳途径。回顾那一时期美国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学者特瑞莎·艾伯特和西方一些带有反对新自由主义全球资本主义倾向的女权主义学者对麦当娜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娜奥米·沃尔芙和卡米拉·帕格利亚的主要议题、论点、修辞策略和宏观理论框架的评析,对引起中国妇女研究学界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的涉及这4个层面的议题的反思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伴随后现代主义的扩展,后现代女性主义诞生并对国际女性运动产生了较大影响。抛开二者的差异性,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也可以为中国的男女平等妇女运动提供有益启示。我们有必要借鉴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某些思想原则和观点,以促进中国男女平等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妇女发展研究是在发展研究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是在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在女性主义、联合国的推动下产生的。妇女发展研究重视以往发展研究中忽视的妇女群体,是对发展研究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她认为统治女性与统治自然有着极其相近的关系,对造成统治、压迫妇女和自然的以西方“父权制”文化和传统理性主义中的“二元式”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男性沙文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以环境运动的产生为起点,分析了在环境运动影响下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从而追溯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起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第三波女权主义逐渐兴起,发展势头迅猛。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与第一、第二波思潮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中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影响也包括文化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对全球妇女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剧了新的男女不平等;其次是高科技文化传播方式对女权主义运动新形式的影响;还包括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即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女权主义理论范式发生了重要转换,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所关心的问题不再只局限于"妇女问题",而是从关注经济平等与政治平等转向关注文化平等、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这也是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与第一、第二波思潮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包括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主要流派,各个派别都关注妇女生活,强调"社会性别"分析的重要意义.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向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发起挑战,有助于人们完整地理解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西方女权主义法学的兴盛是20世纪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90年代女权主义又与同时代风靡西方的反主流文化浪潮相契合,带有很强的反主流意识和批判意识。女权主义法学内部主要可以分为自由女权主义法学、文化女权主义法学、激进女权主义法学和后现代女权主义法学等不同的流派。本文通过对美国女权主义的这四个主要流派核心观点的分析,透视出美国女权主义法学的研究视角从二分到多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