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谈词的双音化,关键问题是词与词素、词组的划分问题,也是词的定义问题。可是词的定义很难下,一般书上用的定义是:词是最小的自由活动的语言片段。这定义对现代汉语来说,大家嫌它不明确,或嫌它太严。(详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7页,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97页)对古汉语来说,根据这个定义,除了少数联绵词、外来词之外,再没有双  相似文献   

2.
按照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自白”一词是指:“自己说明自己的意思”。笔者主张,应用“自白”一词来统一取代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所使用的“口供”、“供述”、“辩解”、“供词”四词,理由是: 一、采用“自白”一词,可以避免我国目前对“口供”与“供述”二者在内涵、外延上的法学争议和语言释义上的分歧。“自白”一词既可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头  相似文献   

3.
数动量词组语法功能补说倪春元,徐乃为量词有物量词和动量词,与数词构成数量词组.标题中的"数动量词组",即指数词十动量词的结构方式,如"一下"、"三次"、"五通",等等.综观各种各类现代汉语书籍如《汉语》、《现代汉语》》对数动量词组的叙述,加以概括,数...  相似文献   

4.
从佛经看早期外来音译词的汉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hen”、“塔”、“玻璃”、“和尚”等若干个梵语音泽词逐渐汉化的过程证明,汉语在吸收外来音泽词时,明显受到汉字字形的制约。因此,现代汉语吸收外来音泽词时也必须注意这个特点并遵循一定规律:在音泽外来词时应当注意字形的选择,使之既能与原词有很好的对音关系,又能满足汉民族对词语的潜意识的求源心理。  相似文献   

5.
东周盟书与春秋战国法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力 《法学研究》1995,(4):61-69
“盟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左传》称之为“载书”。它是东周时期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为了某些重大事件或在某些重大活动中制订公约、“对天盟誓”时所记录的文辞。春秋时期,“盟誓”之风盛行,诸侯和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经常举行盟誓活动,先秦文献尤其是《左传》对此记载颇多。战国时期,“盟誓”之风渐衰。从《战国策》、《史记》等文献记载可以管窥这一时期盟书之一斑。出土文物也可以印证这些记载。  相似文献   

6.
1993年5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王同亿主编、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新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新编新华字典》在这里举行首发式,首都各大报刊及中央电视台都在显要位置和黄金时间报道了这一消息。这几部字典被称为“真正具有科学性、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的“换代性词典”。  相似文献   

7.
朱德熙先生是国内外著名语言学家,他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有着突出的成就,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为建立我国的现代语法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朱先生发表(出版)了大量的有关汉语语法研究的论著,其中可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1980年5月第1版)、《语法讲义》(1982年9月第1版)和《语法答问》(1985年7月第1版)三本专著为代表。如果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主要是试图探索一种新的切合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来分别描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词论》,词学界普遍认为作于北宋。但“北宋说”论据不足,现有论据及论证过程有错误之处。《词论》应作于南渡后,理由是:《词论》力斥“亡国之音”,与南渡后的社会背景合拍;“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等语,似为南渡后追记之辞;《词论》所标榜的“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等,在北宋末年才逐渐完善;《词论》出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而不是前集;北宋后期,苏黄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李清照身份特殊,此时不太可能写作针对苏黄的《词论》;《词论》可能是针对南宋词坛的现实而发。  相似文献   

9.
由王同忆主编,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新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侵犯了由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补编》的著作权和专用出版权,应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日本人所说汉语普通话的口音特点。方法从二语习得及与汉语方言比较等角度,对日本人所说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表现出的口音特点进行探讨。结果分别从声母、韵母、声调特点;书写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词的误用,单个汉字写法相同而字序相反的双音节词的误用,近义词、量词、副词、介词、关联词、虚词、动宾搭配等使用不当;句子残缺与累赘、语序偏误等方面分析日本人所说汉语普通话口音特点时。结论此分析方法可以为司法实践中分析语音资料的说话人是否为日本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南曲、北曲中用联曲体的长套曲子,一般称为“套曲”,它的来源主要是宋代的赚词和比赚词略早的“缠令”、“缠达”。近代自王国维以来,已经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探讨过这个问题。但谁也不曾提到过《竹斋词》中的套曲。为了说明宋代套曲的源委,我先占一点篇幅,作为“引子”。  相似文献   

12.
西方社会自17世纪始就开始了对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的探讨。这些思想主要集中在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论自由》和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的《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另译《言论自由与民主》)等经典书目中。三约翰(如果加上约翰·洛克的《论宗教宽容》则是四约翰)及其经典著作,构成了一条“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宪法第一修正案→政治自由”的完整而清晰的发展线索,形成了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体系核心。可以说,三约翰的思想在内容和基本理论精神上存在着一脉相承的谱系关系,但又有着学理上和和实践中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接上期)(二)关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如何界定是一个通俗而难解的话题。我国《宪法》修正案第2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土地管理法》第2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物权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  相似文献   

14.
"为"字在疑问句中用作语气副词,加强疑问语气,这是中古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其用例始见于公元2世纪后期的东汉佛经,最初只用于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大约在三国时期,功能扩展而可以用于反问句中.时下把这类"为"定性为表不确定推测语气的副词或表反问语气的副词的观点,都有失偏颇,它是一个可用于各类疑问句的语气副词.语气副词"为"产生的句法基础是选择问句,语义基础是"为"的判断词用法.在语气副词"为"的历时发展过程中,它的使用和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语气副词"为"在唐代以后很快退出语言舞台,主要原因是"为"字在判断词竞争领域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15.
李临定先生继1986年4月出版《现代汉语句型》一书之后,接着又于1988年2月出版了专著《汉语比较变换语法》。这本专著的出版,对汉语语法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一个新的语法系统。无疑,这为推动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出了新的贡献。李临定的这本专著,可以说是我国国内大陆学者在吸收传统语法理论和结构主义语法理论长处的  相似文献   

16.
冀放 《中国司法》2012,(6):100-103
一 对于“民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民众的意愿”。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民”字被赋予了一种天然的正当性,凡是与“民”字连用的词,如“民生”、“民主”、“民权”、“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等似乎也一并“继承”了这种不言自明的正当性。对这一正当性的任何质疑都会被本能地抗拒和下意识地排斥。  相似文献   

17.
《法学》1984,(2)
项湜伍在一九八三年九月十日《人民日报》上建议建立“人事档案法”。他说,读了《“专案”的遗风》,想起“文革”中的“专案”。其程序一般是:先订下框框→组成有偏见的“专案”组→进行有“立场”的内查外调→轻易定罪、轻易处理→把有关材料往档案中一塞,全部工作完成。这套搞“专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一、商业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及认定“欺诈”一词来源于英语“FRAUD”。在国外,大多数国家一般不把欺诈归类于刑法管辖的范围,而将其归类于民事法律关系。在我国,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欺诈,就是采取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这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欺诈”一词所作的解释。那么,在法律意义上“欺诈”又是指什么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  相似文献   

19.
“每 +数量 +VP”(以下简称每式 )和“每隔 +数量 +VP”(以下简称每隔式 )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两种形式 ,它们都可以表示动作或存在的频度 ,但对频度的确定 ,这两个格式在某些条件下是一致的 ,在某些条件下却并不相同 ,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历来都比较重视其语义特征的制约因素的考察。一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每式是指全体中的任何个体 ,强调个体的共同点 ,每隔式是表示同一动作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周世烈先生则详细比较了每式和每格式的异同。关于每式 ,他认为有时表示间隔有时表示非间隔。表示间隔只适用于成系列的事…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箱     
为什么“法律”一词象征着正义和公平依现代汉语,“法律”一词广义指带有普遍约束性、体现国家意志的行为规范,其狭义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