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协恩 《唯实》2013,(5):67-6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实践者、华西村发展致富的带头人、原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保同志于2013年3月18日病逝。华西人将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老书记遗志,继往开来,续创华西新辉煌。我们华西把未来的发展思路简单地归结为"一,二,三,  相似文献   

2.
远虑与近忧     
日前,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称:在今后3年内华西要引进1万名各类专业人才。他把目光放在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精减、分流、下岗的大批人才上。在多数单位人才显得“过剩”的情况下,华西却要大量“吃进”。这再一次让世人领略到华西人的非凡气魄和远见卓识。华西的这一举措堪称一举多得。其一,利在国。安置下岗人员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要事,尽管国家已为此付出很多物力财力人力,但仍显得僧多粥少。华西一下能够引进安置1万人,无疑是在替国分忧。其二,利在民。出于多种因素,人才供求关系发生倒置,出现供大于求的…  相似文献   

3.
《求是》2005,(11)
吴仁宝数十年来带领华西村艰苦创业,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把昔日贫困落后的穷华西,建设成为中国农村小康社会的典型,享有了“天下第一村”的美誉。早在1961年,时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的吴仁宝,就制定了本村的15年发展规划,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开始探索脱贫致富之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率先跳出单一农业经营的思想框框,大力开展农副工综合经营。1988年,先富起来的华西村与邻村成立了共同经济组织,1994年组建了华西集团公司,接着华西股票在世纪之交上市。近几年来,华西村又以新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将周边16个村纳入发展共同体,形成了面积30…  相似文献   

4.
他,是一个执著的人,在华西这艘“建筑航母”上,他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着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无怨无悔。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从创造“深圳速度”到塑造“爱我华西”的企业文化,从国内一座座丰碑式的建筑到海外扬名的工程,他见证了华西的历练,他与华西一同成长,他从奉献中获得快乐。他以他的言行为“爱我华西”的企业文化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成都《华西晚报》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站。我写的第一篇新闻是田一平同志审改的。而我进《华西晚报》任记者是向田一平“毛遂自荐”的。 那是1945年暑假,我在从山东迁到成都华西坝的齐鲁大学历史社会系毕业。由于在校内搞学生运动和在校外参加民主运动,校内的特务几次把黑名单送到成  相似文献   

6.
过去华西的媳妇回娘家,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背个小娃娃,如今华西的青年妇女回娘家,左手握着方向盘,右手把牢变速杆,身旁坐着个小娃娃。一次,华西村开庆功会,举行了别具一格的“车展”,从主席台前缓缓经过的,有华西艺术团小演员骑的独轮车,老年农民骑的自行车,青年骑的摩托车,宾馆采购用的三轮车,家庭用的小轿车,运货用的十轮卡车,华西旅行社的加长大客车,直至医用救护车和消防救火车。“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话;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说错话。”华西的干部坚持有事同群众商量,群众盼望的,就马上办,而且一定要办好,群…  相似文献   

7.
华西,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受到海内外的一片赞誉。毫无疑问,华西的业绩,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华西人30多年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才取得的。同时,笔者认为,吴仁宝同志在许多问题上,驾轻就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  相似文献   

8.
华惠毅 《世纪风采》2023,(10):40-42
<正>我是最早采访华西村的中央媒体记者。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整个70年代,在华西村发展的关键阶段,我每年都要多次去华西。我同华西的许多干部、农民交上了朋友,在华西的大路小径、角角落落留下了我的身影。我观察,我思考,脑际一直在寻找3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被称为“做煞大队”“吹牛大队”的华西会受到周围社员群众的欢迎,即使拦劝,也挡不住前去参观的人群?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社员群众中有极高的号召力?在华西大队,为什么看不到当时普遍存在的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9,(2):118-119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作的“仁宝”牌报告,与华西金塔、农民别墅并列为华西引以为豪的三大自创品牌,也是慕名来华西参观的客人必选菜单之一。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没有听吴仁宝作报告,  相似文献   

10.
<正>"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扎实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每一项工作中,我们就有信心把寨碧建设成黄平乃至州内、省内的又一个‘华西'村,实现构建和谐大寨碧的目标。"在记者面前,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的党支部书记王清华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理论,已在江苏华西村生根开花,结出丰硕之果。认真总结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在华西成功实践的经验,不仅可为我党制定科学的共同富裕政策提供参考,而且能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加快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一、实现华西共同富裕的保障机制为实现华西的共同富裕,华西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实行了五大原则:效率优先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华西人苦干实干,科学种田夺高产。1972  相似文献   

12.
袁养和 《党员文摘》2008,(12):18-19
华西农民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有人曾不止一次地向华西人打听:你们的老当家吴仁宝手里是不是藏着“秘密武器”?华西人回答说:“我们老书记哪有啥‘秘密武器’?‘法宝’倒是有一个.这个‘法宝’就是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13,(5):54-54
3月20日的《长江日报》刊登评论员文章说,江苏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近日在华西村家中逝世。华西村"、华西模式"再次摆在人们眼前。50年来,华西村作为农村"样板"屹立不倒。但是,华西这个典型,任何时候都不曾被复制过。前赴华西取经的团队历来络绎不绝,人们各取经验,唯独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两手硬”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盈着辩证法的力量,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华西人把邓小平“两手硬”理论与村情相结合,大胆探索,努力实践,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7年,华西工农业总产值89.35万元,集体资产56万元。1997年,华西三业总产值超23亿元,利税超2.5亿元,与1977年相比,三业总产值增加约2598倍。现在,华西集体资产19亿元,人均120万元;人均年收入近万元,全村既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余钱户。家庭劳动力少的存款十几万元,多的百万元,村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4月11日,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与华西希望集团德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副省长刘远坤、华西希望总裁王德根和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副总裁罗旭芳出席并致辞,省政府副秘书长项长权主持签约仪式。刘远坤在致辞中代表省政府对华西希望集团和温氏  相似文献   

16.
说说心里话     
能参加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我深感荣幸。这是党和国家对咱们华西施工生产一线广大共产党员的关心和爱护,光荣属于全体华西人。 我平时做啥事都很谦让,这次参加十六大我也开始学“抢”了——争先发言。去年11月10日下午代表团发言  相似文献   

17.
喻丹 《当代贵州》2010,(12):52-53
<正>华西的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体现。"到华西去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之后做什么?"在"贵州省农村党员干部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基地"第一期学员培训班作动员讲话时,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侯正茂向209位即将赶赴华西村的学员提出了这样的问  相似文献   

18.
华西的经验·特色·启示刘成胜,王家龙华西,江南水乡的一个普通村庄,1961年建大队时,穷得叮响,欠债1.5万元,与周围的村相比,客观条件是最差的。如今,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华西已成为华夏第一村。1993年,全村三产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实现税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一个亿元村江苏省华西村成功的秘诀,可以总结出很多条,但华西人独特的人才观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条,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把它概括为“大才小用,基本无用;小才大用,基本有用”。此话闪烁着人才辩证法的光辉,颇有道理。一般而言,“大才小用”与“小才大用”是...  相似文献   

20.
《党建文汇》2013,(10):5-5
“有的党员想给我或者给村委会提建议。当面不好说.但通过联户组长开会时,和他身边熟悉的人他就敢说了。这样意见就被反馈上来了。”谈到华西党建工作,村党委书记吴协恩一脸的喜悦与自豪,“党员联户制度的建立.把百姓的想法和需求定期带到支部会和党委会上.充分发挥党员和党支部的作用,解决基层党员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