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宪政视野中的信访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年,随着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中国迎来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之后的第二次信访高潮,[2]与信访洪流同时出现的,是聚集在北京的信访群体的组织化和更为激烈的抗争,自焚、冲击政府机关以及集体游行使得上访群体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8月,中央以及各地陆续建立了“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3]。联席会议制度运行半年以来,解决了相当一部分过去积累的问题,但从某些地区的调查来看,上访量并没有明显下降,联席会议制度也不能遏制新的上访出现。[4]一些专家学者针对信访问题提出了各种建议,[5]一些地方政府做了制度创新的探索,[6]中央政府也做过很多制度性改革,[7]但所有这些改革思路几乎都集中在如何对付已经出现的信访问题上,即问题集中在“这么多人上访该怎么办”。本文在分析已有制度探索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试图把问题集中在“为什么这么多人上访”这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上,提出的解决思路重点不在于如何处理已经出现的大量上访,而在于如何从根源上减少上访,即在宪政视野中看待上访现象,在宪政框架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新形势下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不断涌现,致使上访问题逐年增多。可以把信访视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但也要维护司法救济的权威性。信访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主渠道,依赖信访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悖论,以期在宪政视野内讨论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赞皇县人民法院为减少或杜绝上访和越级上访,力争把问题化解在基层,设定信访接待室,使大量的信访问题在第一时间、第一道防线得到有效控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2010年以来,共接待来访群众650余人次,诉前化解纠纷65件,引导当事人起诉58件,判后答疑90余件,成功避免当事人上访8件次。为方便地处偏...  相似文献   

4.
郭文正  王禹 《人大论坛》2009,(11):38-38
群众集体上访已成为影响一些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这些上访群体中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运用“集体上访”这种方式实现个人的某种企图,甚至还代理信访案件,把信访作为一种职业。我们姑且把这类人称为“信访寄生虫”。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重视理顺党群干群关系.使广大群众做到依法信访、和谐信访、理性上访,是构建和谐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笔者试就如何畅通信访渠道,构建和谐信丰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6.
《政策》2009,(9):50-51
近两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上级关于信访稳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令面实施信访维稳标本兼治系统工程,做了一系列工作,全市信访稳定工作呈现出“六无三降”的新局面,即尤聚众堵路堵门、无冲击党政机关、无抬尸闹事、无群体性赴省进京上访、无群体性冲突对抗、无重大灾难事故,非正常上访、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明显下降.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涉法信访问题存在信访工作人员素质、上访人员素质等方面原因,必须通过提高案质量,加强协调沟通,规范信访行为,逐步将处理涉法信访问题引向法制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新重庆》2007,(2):43-44
渝中区高度重视社区在信访稳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工作重心下移,变被动为主动,变上访为下访,使社区成为化解矛盾纠纷、消除潜在上访苗头的第一道防线。(一)信访网络进社区,让社区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气象站。一是完善信访责任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区里指定各社区居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毕节地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针对本地区山高路睡、群众信访难。多头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较多,信访事项办理环节多、工作效率低的实际,探索地县乡“三级联动视频接访”工作路子.实现了地县乡三级党政领导定时同步互动接待来访群众.现场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全力消化历史信访积案。  相似文献   

10.
刘克建 《公安研究》2006,146(12):81-84
公安疑难信访问题呈现案件时间跨度长,缺乏有效证据,处理难度大,上访人心理活动复杂、上访经历丰富等特点。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超常规措施,集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规范信访工作秩序,建立经常性的信访工作机制,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疑难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其明 《人大研究》2005,(10):24-27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社会上出现的信访群体越来越大、频次越来越高,信访问题备受各方的关注,在学界的争论也异常火热。信访是存还是废的争论,随着新《信访条例》的颁布暂时告一段落。在这场讨论中,尤其是于建嵘的调查报告———《信访的制度性缺乏及其政治后果》发人深省,报告显示,55.4%的因上访被抄家、被没收财物、东西被抢走;53.6%的因上访被干部指使黑社会的人打击报复。通过上访解决的问题只有2‰。与之对应的是另外一组更令人震惊的数字:国家信访局认为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1]。于建嵘指出,现行信访制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公安信访问题已成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公安信访问题首先要对信访权利进行定性,其应属于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表达自由权”的具体体现。现今基于民众对实质公正的追求、公安机关本身执法不规范等原因引起信访案件频发,为此应采取强化“一把手”工程建设、引入律师参与公开接访等措施构建公安信访长效机制。同时,文章对公安信访中存在的案件受案范围规定不够明确以及现有信访绩效考核标准不够合理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高校信访监督工作是校内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它有方式多元、对象明确、信息量大且传播迅速等特点。针对学校信访监督工作中作用发挥不够、监督效能受限、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注重在整合监督资源、强化监督机制、完善网络监督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探索信访监督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的信访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访是处理人民来信和接待人民来访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特殊的人权救济方式和制度。它经历了“革命信访”、“动员信访、”“拨乱反正信访”、“安定团结信访”、“维护稳定信访”多个演变阶段。目前我国的信访制度已经进入到了“法制信访”的阶段。不断增多的大规模的越级、重复信访、集体上访“洪峰”,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研究和改进我国的信访制度,使信访工作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是各级信访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侧重以信访制度的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信访为何变成了上访 周志兴:我原来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信访局在我们单位对面,同事中很多人的家属就是信访局的。看着好像很边缘的部门,没想到现在权力这么大一请马教授先谈谈信访设立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信访变成了上访?马怀德:信访制度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设计的初衷是党和政府听取老百姓意见、了解社情民意。信访确实也发挥了这个作用,总要有老百姓说话的地方,要有对政府提意见的场所或者渠道。但是,信访条例实施近20年来发生了一定的变异,由信访变成了上访,由一种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变成了解决矛盾纠纷的渠道,特别是解决涉诉涉法争议的一个渠道。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变化?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中国老百姓遇有冤情、遇有难事的时候还是相信上级,相信党和政府,尤其相信中央,有一种朴素的“青天意识”、清官意识,所以愿意把这些矛盾纠纷递交到最高层。由所谓的“青天大老爷”加以解决。尤其是涉及一些政策性问题时,可能当地法院或者有关部门很难解决,老百姓就更愿意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所以上访主要原因是公众有这种需求,有这种愿望,也有这种心理依赖。  相似文献   

16.
人事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个人的切身利益。认真接待群众信访在人事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坚持主动预防、标本兼治的方针,使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解决在基层,实现了无赴京上访、无赴省集体上访,无信访老户...  相似文献   

17.
《时事资料手册》2005,(1):41-41
据新华社2004年11月底报道,面对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信访压力,中国政府正在探索建立一种全新的信访处理机制.以逐步减少那些常常聚集在国家机关门口申冤的上访人群。  相似文献   

18.
据报载:郧西县委组织部把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信访、上访当成送上门的群众工作,鼓励基层干部和群众通过信访反映问题,把问题和矛盾暴露在基层,解决在基层。这一做法,  相似文献   

19.
处理好一封群众来信,接待好一位上访群众,就会化解一位信访群众的怨气,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因素。这是信访工作应当秉持的境界,更是人大信访的崇高使命。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中遭遇迈不过  相似文献   

20.
马怀德 《人民论坛》2013,(22):34-35
网上信访是一个更加便捷、成本相对低的信访方式,但信访制度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单兵突进、一蹴而就网上信访是一个便捷、低成本的信访方式近日,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网上投诉全面放开,这对于便利上访人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应用高科技技术拓宽信访渠道,信访人不需要亲自来信访机构,就可以在网上行使上访权利,既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