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活着》:一种超越历史的影像震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小说<活着>,将人生的苦难通过文字的叙述穿透了人们心灵,得到中国乃至世界读者的交口称道,被译成二十多国文字,成为新时期文学经典.张艺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将小说的苦难消解为苦涩的幽默,通过影像的表述,将死亡讲述成特定时期普罗大众的常态,寄托着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渴望.这部电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巍峨的银幕丰碑,也是张艺谋迄今为止无法自我超越的一座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2.
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的塑造经历了迷失--寻找--回归的过程,走过了一条恶--善之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对人性及秩序的思考.走出暴力、欲望的沼泽,余华终于看到了人间固有的神圣和美好,并力图重建一种深邃的精神价值,一种人文关怀,表明了余华对人生深层意蕴的挖掘和表述由混沌驳杂走向了清晰与澄明.  相似文献   

3.
余华前期的创作用语言建构了一个充满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阴暗世界。文中迷漫着荒谬和绝望,人物的主体性也被取消。作者在对暴力、血腥和死亡的无节制的渲染之中态度冷漠,令人震惊。余华后期的创作开始有所转变,作者开始以冷静的笔触关注着苦难中的人的存在。本文以《活着》为例来分析余华后期创作的转变。[关键词]阴暗;人的主体性;冷漠;转变;人的存在;温情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度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能力。本文拟通过探析小说主人公富贵在极度苦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来分析支撑其坚强生存理念背后的精神源泉:对命运的顺从与认同,亲人间体现出的脉脉温情,以及富贵深厚的家庭情结。富贵所持的那种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也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的拐卖妇女叙事,向陶醉在现代化想象中的当代人暴露了一个底层百姓的生存世界,探讨了拐卖妇女犯罪的复杂性,打破了人们头脑中关于拐卖妇女犯罪的一些刻板印象,既让人们看到与现代化相伴的金钱崇拜以及古老的传统性别文化观念对人性的扭曲,又让人们目睹了这一犯罪的受害者们的深重苦难、痛苦挣扎,发现了底层百姓在与苦难命运抗争中所闪现出的人性之光,感受到了他们的坚忍与大爱.对新世纪被拐卖妇女叙事而言,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艺术家们怎么进入才有可能更接近真实的确是一个问题,同时,如何通过叙事改变人们的理念和认知,消除拐卖妇女犯罪,为被拐卖妇女的人生出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永恒的困境--论张爱玲小说中伦理悲剧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悲剧是指个人与普遍法则规范相冲突所导致的苦难、不幸甚至毁灭,它在张爱玲小说中有一定的反映.张爱玲通过她笔下的伦理悲剧,展示了个体生命的超越性本质以及命运的荒诞、人生的悲哀,人性的不可理喻,从而使其小说创作超越了社会历史层面而进入到哲学领域.  相似文献   

7.
幽默是人们在交流中对语言的巧妙使用,因此与语境息息相关。语境是余华幽默语言风格不可分离的"忠实伙伴"。余华借助语境,把不能穷尽的意思表达于言外,让读者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文化背景去领会、补充,从而领悟其独特的黑色幽默艺术风格。余华在小说中通过大量的语境设置来创造着幽默。  相似文献   

8.
人性与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即人性。因此,人性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上的人性善恶说,曾被作为社会制度的预设前提,人性的发展要求也在影响着制度的变革。反之,制度的优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人性的发展。人性与制度的辩证关系,对我国当今的制度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上真正的文学大家或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既要有不凡的艺术技巧,又要有超常的深广度分量来让世人、让历史承认。张爱玲作品中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旨趣和丰厚的人生体验,她对人生、命运、人性进行艺术审美,并在深层次上传递出对普遍人性、人类命运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乐观的价值     
沈湘 《人事天地》2007,(5):26-26
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迪&#183;葛鲁夫曾是美国《时代》周刊的风云人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创造了半导体产业的神话,很多人只知道他是美国巨富,却不知道,他的人生也有鲜为人知的苦难经历。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人性的存在性,以及存在性的三个衍生属性——竞争性、依存性和自由性出发,指出人的心理困境,源自人性的竞争性和依存性两者共存时的矛盾。走出困境,实现人生自由的关键是培养能够协调人与自我、自然和他人的多种关系的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12.
《方与圆》是全国最畅销的人文图书之一,该书没有提示什么人生秘诀,也没有深奥的理论,它只是将人的心理活动浅显地剖析出来,帮助您理解,掌握为人处世的技巧。该书的内容涉及了品质培养、气质修养、人性、处世技巧、交际技巧、说话技巧、宣传和广告的技巧等。它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人生更快乐,事业更成功。  相似文献   

13.
苦难是金     
小时候,常常在山间小路追逐那五彩缤纷的蝴蝶,望着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我羡慕不已。 长大后,才知道蝴蝶有着苦难的历史,为了获得生命的美丽,它把自己打入地下,周身裹在一个不见天日的囚笼里,承受着痛苦的煎熬…… 人生如同蝴蝶,要想获得生命的美丽,  相似文献   

14.
死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对待死,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与人性,如何成就人道.死在苏格拉底那儿,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自觉行为,是一种文化.从法律、道德和灵魂学说三个层次来看苏格拉底殉道的理由,可以说,他是为了法律的公正、道德的理想和灵魂的不朽而死,从而见出苏格拉底的伟大人格魅力及当时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为目标。其“人文”概念须在人性的张力结构中获得理解,它显示着人性不断拓展和强化的历史进程。体现的是人性不断完满的过程,因而,人文教育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的时代问题,有其重心各异的典型形式、历史形态、主题和内涵;在当代科技高度发展的知识和信息时代。一些新的人文问题也不断涌现,也赋予人文教育以时代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四大传说”蕴涵着民众对人自身的感悟与思考。“四大传说”传达出民众对人类自身的肯定与骄傲,对生命理想的理解与追求,以及对人生苦难的认识与反抗。“四大传说”的永久魅力不仅在于其反映的社会世态,也在于其包孕的人之真谛。  相似文献   

17.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包括人性观念的变更。儒学把人的本性规定为礼义道德,可称之为道德人性论。道德人性论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它成了束缚、扼杀人性的工具。以老庄为代表的自然人性论者,不仅着重在自然秩序中寻找人的存在位置、理解人的本性,而且以自然原则作为人的存在的终极依据和价值依归,把人看做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批判现实人生的异化,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和制度对人性的影响有深刻的描写,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9.
明晓人之为人、人之所以为人 ,适切安顿人的生命 ,不间断地实现对于生命和人生每一个当下的超越 ,成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一直是中国哲学所关注的核心主题。以故 ,人性问题 ,自然就成了中国哲学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自先秦以至于明清 ,关于人性问题的见解可谓层出不穷 ,胜义迭现。生当明清之际的一代大儒王夫之 (16 19—16 92 ) ,在综摄已有学术资源的基础上 ,以其高度的哲学原创性 ,对此也推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一、性者生之理首先 ,人就其现实性而言 ,乃是一具有鲜活生命的具体存在。这一存在 ,既有其形而上的一面 ,又有其形而下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向坚毅不屈,在《永别了,武器》中也是这样。亨利和卡特琳均是能以一己之力对抗生活苦难的人,他们的性格也均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对战争,对爱情,对人生,由满怀盲目的热情到清醒的认识到最后的迷惘。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得到不断的展现,这就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虽然有一定的定势,却显现于流动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