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娅 《前沿》2013,(19):191-195
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系统表达出来,把人与自然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不仅包括生命形态的有机统一,而且还包括精神境界的协调一致.道家“天人合一、自生自化、天人合德”的思想,充分肯定了自然和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天和人之间应该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关系,同时,天人之间只有形成这种和谐有序的价值关系,才能有利于自然万物健康良性的发展,这是构建现代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
《尚书》是中国上古的文献汇编,既保留着现存最早史书的特点,又实为“天人”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尚书》分别从天、人及天与人的关系三方面见出其深刻的“天人和谐”内核,与其他经典一同铸就了中国传统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坚实基础。当下,中国从科学发展进一步全面迈向“中国梦”,《尚书》中的天人思想必然与其产生交流和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钟周铭 《人民论坛》2023,(11):107-109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淮南子》一书继承了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的道论思想,并试图将社会政治活动中的人事与自然运动变化规律中的天道相结合,强调“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将天和人的关系纳入到一个新的范畴之中。《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对于认识汉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以及为当下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天人观”经历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合德、天人不二、天人同体、天人合一等复杂而漫长的发展过程。作为儒家基本学说,它是在天人共处、天人交善抑或交恶的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思虑感悟和提炼升华恶德的思想宝典。是在诸子百家春秋争鸣、相互论辩和切磋交流中不断完善和充实、丰满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主义体系,并借此提出了他的君权神授的政治学说,他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理论在当时有利于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在历史上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莉 《传承》2008,(4):94-95
"天"与"人"这两个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贯穿中国哲学史的"天人之辩"则在先秦之前的奴隶社会已经发轫。本文试图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这两个概念的产生以及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疏理  相似文献   

7.
彭钦 《传承》2009,(14):158-159
中西文化理念差异的渊源在中国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相分。从这两种理论的渊源、实质、影响进行比较,得出突破天人相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天"与"人"这两个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贯穿中国哲学史的"天人之辩"则在先秦之前的奴隶社会已经发轫.本文试图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这两个概念的产生以及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疏理  相似文献   

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出自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采纳这一建议,并作出决策的是汉武帝,这都是于史有据的。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理念差异的渊源在中国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相分.从这两种理论的渊源、实质、影响进行比较,得出突破天人相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器物描写在汉赋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并体现出三大特点:注重描述原材料和器物的本性与材料的生长环境或来源处之间的神秘联系;提倡在器物的设计和制作上顺应自然物性,遵循自然规律;突出表现了各种器具在外观上与天地众物以至人的相似相通之处.这些特点都与汉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天问》题名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光熹 《思想战线》2004,30(1):49-54
《天问》是"天"来"问"人,而不是屈原"问天"。这个"天"并非神秘的天(上帝),而是屈原艺术构思中特指的"天民"。屈原采用借天设问手法,问各家对各种问题的解释、论述以及各种文字记载、口头传闻,是否准确无误、是否真实可信、有何依据、能否验证、如何求证?这样解读,《天问》题名与作品内容就一气贯通了。  相似文献   

13.
吴友军 《思想战线》2003,29(2):12-15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但同时又有着超越既定历史性的信仰。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统理性主义以信仰来否定人的历史性存在,相反,现代西方哲学以人的历史性存在来否定信仰,各执一端,最终都陷入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真正实现了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的辩证统一,揭示了人类在制约和超越、必然与自由之间的张力和空间中的生存境遇及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蒋劲松 《思想战线》2007,33(6):34-38
虽然"天人合一"本身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天人合一"思想却具体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天人合一"所蕴涵的等级价值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不矛盾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在于提供我们思考生态问题的新视域,以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基于现实和理性的考虑,认为解决现实德性问题的依据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逻各斯。逻各斯解决了亚里士多德只有实在本身存在的理论,那么在属人的存在里,逻各斯是唯一一个不同特征。人生存在世界的意义就在于寻找真实的自己,因此逻各斯成为了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体系建构的核心。《尼各马可伦理学》实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政府是否是“经济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实中的政府或行政机关从应然的和组织的角度来说不是经济人 ,而是公利人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 ,各国政府肯定是经济人 ;从实然的角度来说 ,作为公务员或行政人员的个人则是不折不扣的经济人 ;作为组织的行政机关则并不总是公利人 ,而是经济人与公利人的性质兼而有之。政府官员是经济人是对客观事实的承认 ,并没有贬低任何政府官员。政府或行政机关表现出来的公利人的性质主要是在外在制度约束之下产生的 ,一旦外控疲软 ,则作为组织的政府或行政机关更易于表现出经济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真实的司法逻辑存在于真实的司法场景中,这与理论上的短歌长吟必然有所区别。在看似悖逆司法规律的“找案源”场景中.司法机关受到经济利益、部门地位、考核要求以及体制需要等诸多动力的推动,从而呈现出除法律人判断之外的经济人、政治人、社会人等诸多逻辑形态。这些逻辑的运用构成了司法活动的复杂性。如何看待、理解并对之进行反思,将成为正确认识和改进中国司法机关行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人就是人的中介"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对象性关系.人的对象性关系之"为我"的意义,表征着对象性关系中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作为"人的最高本质",在于打破人的奴役关系而"解放成为人"或"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在于"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是否作为人的中介被人所占有.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的道德之维--伦理学视野中的"经济人"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经济人 ,还是道德人 ,都只是人性的一面。人的道德行为不是全然非经济的绝对无私 ,道德没有一般地要求人们非功灭私 ,而首先达到的是行为的合宜与功效。同样 ,人的经济行为虽然根源于人的利己动机 ,但它与人的道德行为一样 ,也具有可交换的社会化特征。因此 ,作为理论抽象的经济人也有其道德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6,32(1):93-101
《易传》是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文本。其对中国古典美学之影响最著者有四:“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古典审美天人相融的基本主题;“立象以尽意”命题转化为意象审美范畴后,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感性思维方式;“阴阳”范畴启发了古典艺术形而上的追求和形而下的辩证的艺术创造智慧;刚健宽厚的君子人格追求代表了中华人格自我砥砺的生活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